天天看点

王国强 | 经典:让我的生活充满色彩

经典:让我的生活充满色彩

王国强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伟大复兴提供了丰厚滋养。

作为一名教师,我不仅在生活上,还是在工作中,都深受传统文化的滋养、涵养、培养,并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我是传统文化的爱好者

我接触传统文化是在曲阜师范学习期间,快三十年了,最初是读背些唐诗、宋词、元曲,接着学习了“三百千”、《千家诗》等。2009年7月,我有幸参加尼山圣源书院举办的第一届海峡两岸“读论语、教论语”师资研修班,跟随两岸的专家学者,深入学习了儒家经典《论语》;拜山东大学颜炳罡教授为授业恩师,系统研读了“四书五经”。后来,我又陆续参加了大量的“国学讲座”,并最终成为“泗水县国学公益讲堂”的主持人和主讲者。

学习传统文化需要童子功,我是半路出家,底盘不稳,根基不牢,往往是“学得慢、忘得快”。华罗庚先生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我平常喜欢锻炼身体,为了防止遗忘,我就边锻炼边温习学过的国学经典:早晨,我有跑步的习惯,经常一跑就是20多里路,其间我能全文背诵《大学》《中庸》《孝经》《道德经》《礼记·学记》等篇目;上午大课间,我喜欢跳绳,一口气最多能跳1600个,此时我能背诵《古文观止》中的众多名篇;晚上散步时,我还能默默背诵《论语》中的大部分篇章。

传统文化的滋养,使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有激情,有耐心,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我是传统文化的受益者

传统文化助力我的女儿成人成才,成长成器。在我的影响下,女儿小时候,背诵了五百多篇古诗词、经典古文和蒙学系列,积累了大量知识,增强了记忆力,提高了理解力,开发了思维力;上初中和高中时,她就有了无穷的潜力和不竭的动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如愿以偿地考上大学。大学期间,她凭借传统文化滋养的“自强不息”精神和“慎独自律”品质,发奋学习、埋头攻读,在学院里由于成绩最好、学分最高、获奖最多,最终被学校保送为山东大学数学专业的研究生,同时被发展为中共党员;她所在的宿舍,也在她这个舍长的带领下,博学慎思,明辨笃行,连续4年获评“优良学风”“磐石工程”先进宿舍,6名成员全部推荐或考上985高校的研究生。我想,女儿能顺利考上大学,能推荐保送研究生,能在宿舍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正是得益于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和育人功能!

传统文化助推我的家庭上下和睦,美满幸福。深受家风家训的影响,我的爷爷生前是县陶瓷厂(柘沟)的退休工人,为人谦和、热心助人,喜欢读书、做事认真,重视对家人的教育。父亲是远近有名的大孝子,对爷爷奶奶悉心照料、无微不至,做到了“早请安,午探望,晚问候”;他还是勤劳能干的老黄牛,要求子女老实做人、踏实做事,做到了“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我的爱人通情达理、深明大义,对公婆孝敬有加,对丈夫全力支持,对孩子教育得法,是标准的“贤妻良母”。在祖辈的言传身教下,我的女儿明理懂事、感恩师长,不论是大学期间,还是读研时期,每天晚上都乐于与家人电话联系或视频聊天,说说身边的故事,向家长报声平安;每逢节日,她都为家人送上诚挚的问候;每到生日,她都能为亲人送上真挚的祝福。

传统文化的涵养,使我受益匪浅,获益良多,并将世代延续!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怎能不和谐满满,其乐融融呢?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我是传统文化的推广者

文化要振兴,国学进讲堂;

仁义礼智信,吾辈当弘扬;

铁肩担大任,妙手著华章;

大道之行时,百花皆齐放!

早在1998年12月,我在柘沟镇创办小荷文学社和《小荷》报刊时,就开辟“经典赏析”栏目,让学生亲近经典、欣赏经典,这种做法一直坚持到现在;2007年,我专门为全镇小学生编写了校本教材《国学经典诵读》,让他们读起来、背下来,系统学习国学经典;2018年,我被县老年大学聘为文学科教师,系统讲授《家训·家风·家教》,从西周时期的“周公诫子”讲起,一直讲到现代的《傅雷家书》,目的是传承出色的家训,培育优秀的家风,开展良好的家教;2019年,我参与了山大颜炳罡教授领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编写,并担任五年级册的主编,该教材已通过山东省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成为地方必修教科书,在全省推广使用;如今,我正参与中央党校王杰教授主编的“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系列丛书《廉政史话》的编写,主要负责“家训家风”部分。

我直接参与乡村儒学讲师志愿者也已六年了。柘沟镇是我开展此项工作的主阵地。每逢周六周日,我就深入柘沟的每个村庄,宣扬孝道文化,弘扬国学精髓,践行“五常”道德;近年来,我又支教泗水育才学校和尼山孔子博雅学校,学校连续上班十天、休息四天,我就充分利用这四天进到村里,经常是上午一个村、下午一个村,第二、三天连轴转,最后给自己留一天或半天支配,陪陪家人、做做家务。

我觉得,志愿者工作就是积德行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乡村儒学工作,就能助力乡村振兴。我很赞同恩师颜炳罡教授的那句话——“乡村儒学志愿者是一群自带干粮给孔子打工的人”。因此,不论是在城郊还是乡村,不论是在本土还是外地,开展国学传承活动,打造儒风孝道之乡,我都秉承一种信念“国学复兴,势在必行”,弘扬一种精神“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坚持一个原则“不计报酬,不辱使命”,扎扎实实做好儒学普及和推广工作,让“旧时王谢堂前燕”,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

对于如何开展好乡村儒学工作,我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酷爱国学,倾心投入;

心系村民,亲近乡土;

设计课程,内容丰富;

讲授生动,深入浅出;

讲读唱演,灵活自如;

形式多样,不一而足;

雪落无痕,悄声润物;

潜移默化,改变陋俗!

传统文化的培养,使我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并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坚信,只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心,有“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毅力,有“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气魄,我们的乡村儒学工作就一定能形成“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局面!

总之,我是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受益者和推广者,与传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END~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拓沟镇李家村小学

来源:民间儒学心灯公众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