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高考放榜,如果孩子发挥失常,或非要选离家远的大学,父母如何应对?

高考放榜,如果孩子发挥失常,或非要选离家远的大学,父母如何应对?

今年的高考陆续要出分数了,考生和家长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上。

希望父母们不要一味担心、焦虑,而要主动设想不同的高考结果。如果孩子发挥正常,考得理想,那当然最好。但如果最坏的情况发生,孩子考得不理想,面临一些重要的抉择,父母也要想好如何科学、理性地应对。否则,很容易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比如,如果考试成绩严重不如预期,是否要选择复读?

如果考试成绩比较理想,孩子填报大学志愿时,应该注意什么?

而且,孩子在作选择的时候,很可能会暴露出一些精神心理问题的苗头,父母要懂得识别,并在孩子上大学前及时解决问题,尽量避免孩子后续罹患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等。

01、孩子高考发挥失常,到底要不要复读?

有些孩子平时的学习成绩不错,但在高考发挥失常,高考成绩达不到孩子与父母的预期,甚至有较大的落差。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肯定会备受打击,很可能会把自己关在房间痛哭、不与父母说话,整个人消沉、低落。父母也难免失望、焦虑、唉声叹气。

父母有这样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希望父母要调整好心态,控制好情绪,别抱怨、指责孩子,而要深入了解孩子高考发挥失常的深层次心理问题。

这部分孩子很可能有考试焦虑症,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小考成绩不错,随堂测、月测成绩都比较理想。但一到大考,比如期末考、模拟考就非常紧张,甚至恐惧,最后发挥失常,名次大跌,明显与其平时的学业水平不匹配。而且事后拿到试卷一看,很多题其实他们都能做对,可因为审题不严等所谓“粗心”的原因而丢分。

这说明孩子在考试前、考试中的焦虑超出了正常水平,达到了中度、甚至重度焦虑状态。在这种强烈的负性情绪下,他们的认知内容开始灾难化,导致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力、觉察力和思维能力下降,所以本来会做的题都做不对了。

有些孩子甚至有躯体症状,在考前出现了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甚至是惊恐发作(有窒息感、濒死感,瘫软在地或晕厥等),需紧急送院就医。这就属于考试恐惧症了。但一般来说,能参加完高考的孩子还未达到考试恐惧症的程度。

其实,考试焦虑症是严重学习障碍的最常见表现形式,而严重的学习障碍很有可能是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的早期征兆。所以,孩子高考发挥失常,父母要高度重视。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往往会面临2个选择——要么复读,要么按照今年的成绩,读一所相对不那么满意的大学。

高考放榜,如果孩子发挥失常,或非要选离家远的大学,父母如何应对?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下我们分情况进行分析,帮助父母引导孩子尽量理性地作出利大于弊的选择,并解决背后的心理根源问题。

第一种情况,父母希望孩子复读,但孩子坚决不同意,甚至情绪激动,反抗父母。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平时的学习成绩明明挺好的,高考却考砸了,如果将就着去读一所不满意的大学,真的是太可惜了。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再坚持坚持,多花一年时间复读,为前程再努力一次。而且,他们认为孩子第二次考会更有经验,多学了一年,肯定能考得更好的。

但孩子说什么都不同意,情绪非常激动,甚至与父母发生剧烈的矛盾与冲突。父母想不明白孩子为什么那么抗拒,甚至也感到愤怒,指责孩子逃避问题、不上进、不能吃苦。

其实,孩子出现这种反应,这很可能说明他们在校园中、尤其是高中生涯中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内心非常痛苦、压抑。比起所谓的美好前程、更好的大学,孩子更想脱离高中的环境,脱离痛苦。

所以,父母要理解孩子,并尊重孩子的意愿。高考成绩只是阶段性的结果,并不代表孩子一辈子所取得的成果。

即便孩子上了一所不理想的大学,后续还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提升学历,比如专升本、考研,进入社会工作后也可以通过自学考试等方式继续学习。就算不提升学历,如果孩子读大学时注意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跨学科学习,也完全有可能成为社会青睐的人才。

希望父母要具备时间思维,学会从孩子一生的角度去看待高考这个问题。

有些孩子高考虽然考得好,上了好的大学,但也不一定能够真正走向成功,北大包丽案、章莹颖案就是典型例子。

有些孩子高考虽然考得不好,但在父母的积极引导下,持续地努力、奋斗,也有可能作出一番成就,实现人生价值。

当然,父母尊重孩子的决定之前,可以平和地跟孩子分析这背后的利与弊。不复读的好处,是孩子的学习压力、心理压力能得以明显缓解,上大学后相对比较轻松一些。但坏处是,孩子将来步入社会时,有可能会因为学校不够好,在求职中遭遇到一定的困难。

如果父母跟孩子分析了利弊之后,孩子还是不想复读,父母可以尊重孩子的选择,但要引导孩子学会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在以后遇到困难时,不要把责任都推给外界和别人,但可以积极向父母求助,积极解决问题。

父母还可以引导孩子做好人生规划,将大学当成新的起点,努力提升自我,弥补高考留下的遗憾,尽量发挥“不复读”这个选择的优点,避开弊端。

第二种情况,孩子表示一定复读,非复读不可,甚至非要考到某个大学不可。这部分孩子看似很有斗志,不怕挫折,但背后其实存在不小的隐患!

一般来说,孩子想复读,很多父母都会表示支持,并鼓励孩子,并认为孩子迎难而上,不怕吃苦受累,父母觉得很欣慰。但是,父母千万不要理所当然地以为孩子复读后,第二年就一定能考得今年更好,结果有可能是相反的,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这是为什么呢?

上文分析过,高考发挥失常的学生往往都有考试焦虑症,而考试焦虑症又是学习障碍常见的表现形式。

如果这些学生的学习障碍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和解决,而且再加上第一次高考失利这个打击,他们的学习障碍可能会更加严重。他们在复读时可能会盲目给自己“打鸡血”,不断地自我施压,精神高度紧绷。

这一开始可能有些成效,孩子成绩很不错。但这种状态是难以维持的,是透支体力和精神的,很有可能很快会坚持不住,学习状态明显下滑。虽然多学了一年,但提升不大,甚至可能比上一年的状态更差。

再加上,复读的学生往往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在重新参加高考的时候会非常紧张、焦虑,这又会加重他们的考试焦虑症,从而有可能发挥得更加不好。如果真的第二次高考也发挥失常了,他们会再次遭受重大的心理打击,出现重度抑郁发作的风险很高,严重的还可能作出自杀行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父母要了解这背后的隐患。

同样地,父母可以跟孩子分析复读这个决定的利和弊。如果孩子仍然决定要复读,那父母要引导孩子意识到自己有学习障碍的问题,要增强自我觉察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

与此同时,父母要学习更多关于学习障碍的知识,想办法解决孩子的学习障碍,如果做得好的话,甚至可以为孩子塑造出高效学习的状态,令其在复读时事半功倍。

这里简单讲一下学习障碍。学习障碍不是孩子的智商或大脑出了问题,而是孩子遭受了很多与学习行为、情景相关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比如经常在学习情境中遭遇挫折,被父母、老师严厉批评,缺乏认可,总是因此感到生气、委屈等等。

父母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修复这些心理创伤,为孩子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尽量多地让孩子将愉悦的情绪与学习行为及情景相结合,帮助孩子对学习重建出新的、积极的条件反射。

其实,即便是上面第一种情况的孩子,他们不选择复读,但他们的学习障碍也要得到处理,有助于在大学阶段拥有良好的学习状态。只不过因为很多大学的学习环境相对宽松,这个问题相对没那么迫切而已,但希望父母们能够意识到这一点。

像我们接诊过的患者伟涛,他高中三年成绩优秀,老师和同学都说他是上北大、清华的料。但其实他高中3年盲目给自己“打鸡血”,有时候明明很累了,还强行把自己调到亢奋状态继续学。这种学习节奏和心态都很不科学。

结果,因为太紧张,伟涛高考发挥失常了,遭受了巨大打击。他虽然没有选择复读,但读本科时,他继续用高中的学习节奏拼命学,誓要考上一个好学校的研究生,誓要证明自己。

后来,他如愿考上了研究生。但因为他压抑太久了,得到喜讯后异常兴奋,迅速内心膨胀,变得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出现了躁狂发作。因为这段躁狂经历,再加上他读研究生后出现了重度抑郁发作,他后来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罹患所谓的“重性精神病”。

希望父母们要引以为戒,及时引导孩子调整出科学、理性的学习心态、学习方法。

对孩子来说,高考发挥失常是非常重大的心理打击,父母要先理解孩子、共情孩子,听听他们说出他们的痛苦、伤心和不忿。等到孩子的情绪相对缓和了,再逐渐引导孩子从失败中获取经验与教训,不断成长,甚至通过这次挫折塑造出越挫越勇的高逆商。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这一段所谓的“失败”高考经历反而能成为孩子的人生财富,为他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02、孩子想去较远的地方读大学,父母该不该支持?

对于高考成绩相对比较理想的孩子,他们面临的则是另一个重大选择——填报大学志愿。

而协助孩子填报志愿,这非常考验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智慧。而且,填报志愿的重要性完全不输高考,不同的选择完全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总的来说,填报志愿要综合考量多个因素,比如孩子的分数排名,孩子的兴趣意向,各高校往年的录取线,院校专业实力和综合实力的对比,不同专业的就业情况,社会发展的趋势,各高校所在城市的经济文化水平……

尤其是学校、专业和城市之间的优先抉择问题,几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

如果孩子高考成绩很好,对所喜欢的专业非常了解,目标非常明确,人生规划也清晰,符合社会发展趋势,那么报考时完全可以“狙击”该专业里最有实力的几所高校。

如果孩子对专业的目标不是特别明确,那我个人认为,首要的考虑因素是城市,其次是学校,最后反而是专业。也就是说,考虑顺序是,城市,学校,专业。

为什么把城市放在第一位?因为孩子去上大学,所学习的不只是课堂上的知识。对于很多大学毕业生来说,他们以后真正步入社会时,大学里教的专业知识的用武之地最多只占了30%到50%,更加重要的是他们的社交能力、思维方式、思维层次、认知高度和广度,以及对社会的深度理解。

而他们学习、生活和工作所待的城市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经济越是发达,文化越是开放,文明程度越高的城市,也就越容易滋养一个人的气质和素质。

所以,我建议填报志愿的时候,父母可引导孩子优先选择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比如北上广深,或者是粤港湾地区以及长三角地区的学校。

另外,如果孩子填报志愿的时候,对专业、学校的选择都无所谓,但却一定要去离家较远的大学。无论父母怎么引导,孩子都不愿改变决定的话,此时父母要高度警惕。

高考放榜,如果孩子发挥失常,或非要选离家远的大学,父母如何应对?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在临床心理干预中发现,如果孩子非常执拗地选择离家远的学校,甚至越远越好,这很可能意味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遭受了大量来自父母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内心对父母积累了大量的负性情绪,他们在家中感到非常压抑、痛苦,认为父母在“控制”自己。

有的孩子甚至已经出现了精神心理症状,足以被诊断为抑郁症、双相障碍。只不过部分父母还缺乏识别的意识。

所以在高考结束后,这些孩子只想远离父母和原生家庭,获得更多自由与解脱。希望父母要改善亲子关系,深入与孩子进行交流,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

但还有一种情况更值得警惕。有些孩子表面上是“乖乖女”“乖乖仔”,品学兼优,但其实他们内心很压抑,独自一人时容易痛苦,甚至可能有自残行为,不排除甚至有自杀念头。

他们表面积极,只是有意无意的“伪装”,是长期被父母简单、粗暴教育下所学会的察言观色,刻意迎合父母的喜好,表现得非常优秀。

这种情况符合“微笑型抑郁症”的特征,这是一种极为隐蔽、十分凶险的抑郁症类型。

所以,父母要趁着孩子还没去上大学、还在自己身边的时候,赶紧进行“自我家庭治疗”,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改善家庭氛围及亲子关系。

否则,孩子上大学离家远,亲子关系又不良,孩子遇到什么挫折与困难很可能根本不会跟父母讲,自己默默忍受,又不懂得如何正确地应对。这很容易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最后导致孩子情绪崩溃,甚至有可能突然自杀!

希望父母要抓住孩子上大学前最后一个暑假的时间,高质量地陪伴孩子,争取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甚至与孩子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降低孩子上大学后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风险。

除了城市的选择外,孩子在选择专业上可能也会纠结。有些孩子希望学医、学心理学,对此,我作为一名践行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的精神心理医生,最近也对这个方面提供了不少分析和建议。

希望考生和父母在这之前要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调整好理性、平和的心理状态,无论结果如何,都能积极、科学地应对,将“坏事变好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