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聯考與收入真相:孩子能力更多來自于家庭

聯考與收入真相:孩子能力更多來自于家庭

孩子的能力,除了個人努力,其實很多程度上來自于家庭。父母應該發現了,真正不能輸在起跑線的,并不是孩子們,而是他們自己。

今年聯考各檔錄取分數線和孩子們的成績都出來了,家長孩子也完成了填志願選專業。我當年是先填志願後考試,很羨慕現在的制度。但我也比較幸運,1997年畢業的大學生隻有80多萬,容易就業,現在一年畢業的大學生1000多萬,就業成了難題。

以前大家都說“上大學改變命運”,現在這麼想的人少多了。中國的富豪,畢業于重點大學名校的少,普通大學的多,很多人甚至沒上過大學。在普通人看來,大部分人的收入和成就,與大學排名的關系并不大。當然,大家也普遍感覺有個好爸爸要比上好大學對就業和發展更有幫助。這些認知有沒有道理?今天我就來回答一下這個靈魂之問:擠破頭上名校,到底值不值得?

曾任職清華大學的李宏彬教授與合作者詳細研究了這個問題。一個方法是簡單比較名校和非名校學生畢業時的收入。2010年畢業生資料顯示名校學生的平均收入要比普通大學生高出26%,但這個差距大部分可以用學生聯考分數展現的能力,專業,大學所在城市,學生個人特征和家庭背景,例如性别,父母收入,父親教育程度等來解釋。考慮這些之後,名校給畢業生額外增加的收入就下降到了11%。再進一步分析,這部分多出來的收入可以完全用英語成績,擔任學生領袖,和實習經驗來解釋。這就告訴即将上大學的孩子們要學好英語,多社交,多實習。

聯考與收入真相:孩子能力更多來自于家庭

這個研究還有一個重要的發現,女孩上名校畢業後的平均收入要比上普通大學高出22%,另外父親受過好的教育可以幫孩子提高8%的收入。

但這個方法的主要缺點是比較範圍太廣,名校少部分尖子生就可以拉高平均收入,但這并不是名校教育本身的功勞。要把名校本身的價值展現出來,一個方法是隻比較處在錄取分數線上下小範圍内(比如一本錄取線上下20分區間)的學生在畢業時的收入。

因為分數接近,這些學生的能力差别不大,由于自願填寫或者城市偏好等原因,有些去了名校,有些去了普通大學。采取這個方法分析2010-2015年畢業生,發現上名校可以平均提高30-35%的收入。這麼看來,擠破頭進名校還是非常值得的。進名校不能保證你成為馬雲、馬化騰,但大機率你會過得比其他人好。不過,名校帶來的高收入并不代表畢業生更有機會進入到社會眼裡的“精英階層”,例如政府部門、國企、銀行、拿到大城市戶口等等,但擁有一個好爸爸可以大大提高這種機會,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不過,這個方法還是有一些缺陷,一本錄取線上下20分區間其實也不小了,很難說處于這個區間的人能力接近。如果隻有一兩分差距才合理,之是以放寬比較範圍是因為要想真正進入名校,分數必須超出錄取線一大截。

最合理的比較辦法,當然是讓同一個人同時去名校和普通大學讀書,再比較畢業後的收入,但在中國聯考制度下這顯然是不現實的。但是下文将提到在美國,是有辦法把這個想法進行變通比較來實作的。

上述提到的還隻是畢業時的收入差距,畢業5年,10年後的收入資料顯示,能否“金榜題名”是人生一個巨大的分水嶺。跨過一本分數線,聯考分數越高的人,未來收入也越高;低于一本分數線,分數無論高低,未來收入都差不多。這聽上去很無奈,但其實早就被大家感覺到了,現在被大資料證明了。

現在很多中國娃都卷到國外了,中國家長們不惜争當“虎爸虎媽”,學術和體育教育訓練一個不落,其他亞洲家庭也是一樣“拼娃”,搞得周邊的白人家庭害怕自己的孩子被卷掉,都紛紛搬家。不過說實話,實作了“美國夢”的白人爸媽,也一樣為了孩子不惜血本。如今私立大學的每年學費加生活費高達10萬美元,但是隻要簡單看一下資料,常春藤等名校的畢業生,平均收入要明顯比普通大學生高出一大截,父母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啊!

但收入受到太多因素的影響,要清晰區分名校價值、個人能力、家庭影響,特别困難。美國兩位教授Stacy Dale和Alan Krueger為了搞清楚名校的真實價值,腦筋急轉彎想到了一個新方法,他們收集到了大量學生錄取時的個人資訊,以及他們畢業時和30多年後的個人資訊。很多人的SAT分數一樣,但是有的去了名校,有的被拒去了普通大學,有的同時被名校和普通大學錄取,但是選擇放棄名校,可能因為離家近或者學費低,去了普通大學。

對比這三類人畢業時和30多年後的收入,出來一個讓所有人驚掉下巴的結果:對于樣本裡的大部分學生來說,上名校還是上普通大學,收入都沒差別。隻有低收入家庭和少數族裔的孩子,才可以從名校獲得額外的好處。

大白話就是決定一個能被名校錄取的人未來收入和成就的,就是他本人的能力(或者父母的背景)。他去牛校或者去普通學校都無所謂,聯考并不決定命運。他們真正做到了“隻要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哪怕這個“金子”也許是父母的功勞。冷靜下來一想,這個結果其實蠻合理的。中國很可能也一樣,隻不過我們沒有條件進行這樣的比較研究。

如果對大多數能夠進入名校的人來說,名校本身并不帶來額外的經濟價值。問題來了,為什麼家長們依然對名校趨之若鹜?畢竟這樣的發現在美國會經由媒體廣而告之,而變得家喻戶曉(至少對有孩子面臨升學的家庭來說)。

佛州理工的葛蘇勤教授與合作者擴充了資料後,進一步研究發現,對于男生來說,這個名校不帶來額外經濟價值的結論依然成立,家長們趨之若鹜也許隻是為了打入名流圈,追求社會聲望,獲得非經濟價值。當然,還有其他可能,例如家長高估了孩子的能力,低估了SAT分數在招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比較的是孩子從普通大學和名校可能獲得的收入差距。另外一種可能是現在的美國名校在影響收入上,相比資料樣本時代出現了較大的變化。

但是女生很不一樣,就讀一所錄取分數高出全美平均水準100分的學校之後,她們繼續深造讀研究所學生的機率會增加5個百分點,她們的收入會增加14個百分點,但是她們的結婚率會下降4個百分點。一旦結婚,她們與擁有更高的學位(和收入)的丈夫在一起的機率比普通女性高出8個百分點。這個發現也和中國類似,中國女生上名校畢業時的平均收入要比普通大學高出22%。

總結一下,從美國名校畢業的女精英通常工作時間更長、晚婚、晚育,是以她們的收入更高也是理所當然的。

總結來說,孩子的能力,除了個人努力,其實很多程度上來自于家庭。父母應該發現了,真正不能輸在起跑線的,并不是孩子們,而是他們自己!

肯定有人想知道國内和國外名校在創造價值上的差别,簡單比較兩者的畢業平均收入或者職業發展并不完全科學。現在,不難找到足夠多的學生,同時被兩者錄取,但是選擇去了其中一類名校,等他們畢業後這樣的比較就可以進行了。期待有興趣的讀者完成這樣的研究,與大家分享。

原創夏春 FT中文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