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就是個“心機”媽,這麼套路熊娃和熊爸

昨天晚飯的時候,娃爸下班回家,推門進來的時候,我娃轉過頭,對他說了句“老爸,你回來啦!”看似漫不經心的一句話,我卻欣喜不已,我娃對她爸爸的态度正在悄然地發生改變。這種變化,就像是米酒發酵一般,又慢又無聲,但我相信它在慢慢變化,緩緩的,不急不躁的,悄悄然的,不知不覺的,改變。

我就是個“心機”媽,這麼套路熊娃和熊爸

熊娃對爸爸的評價

我娃對她爸爸的看法态度和評價,可以這麼來形容:既畏懼害怕,像耗子見了貓一樣,又嫌棄讨厭,巴不得離爸爸遠遠的。

反正爸爸不在場的時候,她會吐槽會抱怨;爸爸在的時候,尤其是做錯了啥事被爸爸兇的時候,她就一聲都不敢吭,頂多也就嘀咕一下“壞爸爸,不好的爸爸,讨厭”。說幾個生活場景。

有一次,我們在讨論“幸福”這件事。我娃悶不聲地來了一句:我感覺我一點都不幸福。我們都吓了一大跳,這孩子怎麼這麼悲觀,我們這是做了啥才讓她如此失望。一問才明白,原來這娃的意思是:隻要爸爸在,我就感覺到不幸福,因為他老是讓我感覺到不舒服。

有一次,我輔導她寫作業,中途她爸爸打電話過來讓我臨時幫處理個東西,結果這娃一聽直接來了情緒,一上來就開始說狠話:“讨厭的爸爸,就不喜歡他。他為什麼不離開我們家?”

有一次,我不記得當時自己說了句啥,結果這娃冷不丁地就跟我說:“媽媽,我們能換個爸爸嗎?我不喜歡他,而且他也不喜歡我,不關心我。他隻會玩手機,也不管我的作業和學習。”

……

我就是個“心機”媽,這麼套路熊娃和熊爸

為什麼我娃對爸爸的評價和反應是這樣的?原因有兩個。

我就是個“心機”媽,這麼套路熊娃和熊爸

娃爸對孩子确實缺乏些耐心,和言語态度方面的關心

我們家,娃爸平時工作比較忙,回到家裡還喜歡玩一些手機小遊戲,自然就沒有啥心思來關注這孩子。真正輪到他來關注關心,往往都是娃太皮爺爺奶奶和我都有點hold不住的時候,而且娃爸管娃的方式往往簡單粗暴,帶點強硬強制,還帶點指令要求,有時候聲音嗓門一放大,我娃大氣都不敢喘一下,雖然心裡萬般個不服氣,但受限于雙方地位相差實在過于懸殊,她隻能乖乖服從。前兩年,娃爸還偶爾會動手打她,打完後,我娃哭都不敢出聲,眼淚就像泉水一樣,汩汩地往外冒。我相信,娃爸的這些行為,在娃心目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要求又嚴,平時又難得表現關愛和溫柔,這怎麼可能不讓娃“敬而遠之”呢?

我就是個“心機”媽,這麼套路熊娃和熊爸

家人對娃爸的評價和态度,尤其是我

對于娃爸玩手機遊戲這件事,我是挺有意見的,尤其是前兩年,我特别希望他能夠“上進一點”,沒事多看看書,沒事多學點東西。有意見又有期待,時間一長不可避免地内心就失衡,不自覺表現出來的各種行為和情緒态度都不一樣了。

人一旦陷入自己的執念中就會不自知,就容易彼此傷害,然後波及家人。最容易受到波及和傷害的就是孩子。在父母的沖突中,孩子就像是“第三者”,她會非常的敏感且焦慮,而且慢慢的,如果更嚴重一點,可能還會變得麻木、逃避。

有一次,我娃對别人說“爸爸都和我不親,他都從來沒有抱過我。” 我立馬意識到,我娃潛移默化地全盤接收了我很多不好的認知,我對娃爸的評價,再加上她在爸爸那邊收獲的不怎麼美好的體驗,不斷地讓這娃強化了“我不喜歡這個爸爸”“我不想要這個爸爸”的想法。就像她那句“爸爸都從來沒抱過我”的話,簡直就是從我嘴裡複制過去的一樣。因為我曾經就和人聊天的時候說過一嘴,原話是這樣的——“我們家這爸爸,娃幼稚園之後就從來沒有擁抱過她了。”

我就是個“心機”媽,這麼套路熊娃和熊爸

讓娃轉變對“熊爸”的态度,我做了如下3件事:

我就是個“心機”媽,這麼套路熊娃和熊爸

不再做“怨婦”,轉變我對娃爸的态度

都說改變世界很難,改變他人也很難,如果想要改變他人,即使是想要改變自己的孩子,都一樣,先改變自己。但改變自己,真的也很難。如果隻是硬性地要求自己做到,估計也行不通做不到,必須得回溯到自己的認知和信念,這才是源頭。如果再深一點,上升到潛意識領域。

不做“怨婦”,我用了很長的時間,從自我認知到看到他人,這是一個非常複雜且艱難的過程,個中體會簡單幾句說不清楚。有一點我覺得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那就是當你忍不住想要罵人抱怨的時候,不妨告訴自己,停30秒,看一看到底是什麼“結論”讓自己想要“發洩”。實在不行,做到不在孩子面前表達你的抱怨,負面情緒,這其實也很有意義的。

我就是個“心機”媽,這麼套路熊娃和熊爸

和娃爸不斷達成默契,不該他管的就别管

我現在幾乎包攬了我娃所有的教育學習事項,還有我娃大部分的生活事項。我作為孩子教育的第一人,這一點在我們家非常明确:我負責娃的學習與生活,還有她的個人成長,娃是否能夠及時完成作業是我的事情,是否被老師點名批評也是我的責任,好壞娃爸你不要着急插手。既然娃爸是家裡的“嚴父”,那就繼續讓他保持這個人設好了。當我娃需要“權威”來管束的時候,我自然會邀請“嚴父”出面。當然,偶爾的關愛還是有必要的。

在達成默契的過程中,我不斷地和娃爸灌輸了4個東西:

第一,用事實和娃爸說明,“嚴父”有時候也是需要溫柔一下的。比如“你看你娃現在都不願意搭理你,情況不妙啊。如果她長大後不認你這個父親就麻煩了。”

第二,及時分享娃階段性的進步和成長,讓他看到我管教我娃的成果,确認我“家庭教育第一人”的權威;

第三,及時回報強化我娃對熊爸某些好的表現的回應,讓他知道,他的哪些行為娃比較在意和喜歡的;

第四,正向肯定認可娃爸做的好的事項。比如他為我們母女倆準備了早飯,比如他在熊娃發脾氣的時候沒有動怒;

不要期待一兩次的溝通就能看到效果。感覺這也像管娃一樣,如果想讓一個人改變,就從肯定開始呗,反複持續,不斷堅持下去,就會慢慢地看到效果。

我就是個“心機”媽,這麼套路熊娃和熊爸
我就是個“心機”媽,這麼套路熊娃和熊爸

給娃一雙發現“熊爸”優點的眼睛,并不斷強化

生活的點滴中,不斷地鼓勵娃去正向地看事情,讓娃看到熊爸的優點。

比如,我會鼓勵我娃去主動和熊爸溝通,消減他們父女之間的距離感和疏離感。說一個非常細微的生活場景故事:我娃有一次感歎“爸爸洗碗澡後整個衛生間都是霧氣缭繞,非常暖和。”我意識到我娃很喜歡在她爸爸洗完澡後再進衛生間洗。于是每一次洗澡,我都鼓勵她“說好聽的話”去說服爸爸先洗。我娃一開始不情願,後面嘗到了幾次“甜頭”,都不用我再提醒,一到洗澡的時候,就會“花言巧語”去哄爸爸。

比如,我會有意無意地在她面前說一些爸爸的好話,表達一下對爸爸的關心。熊爸回家晚,我和奶奶感歎一下爸爸真的好辛苦;熊爸晚上一般比我早上床,我會說“太喜歡你爸爸了,每天晚上幫我暖被窩,暖烘烘的。”

我就是個“心機”媽,這麼套路熊娃和熊爸

我覺得在這個過程中,作為老母親,有兩點是需要注意的。

第一,身體力行。在生活的各種瑣事中,在孩子面前表達對熊爸的關心、認可、鼓勵和支援,因為母親對父親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孩子對他父親的态度,尤其是年幼的孩子。

第二,語言正向引導。當發生了一個什麼事情,或者熊孩子出現了以往排斥嫌棄恐懼熊爸的現象,适當進行正向地引導。

如上,共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