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也是個職場媽媽

我曾經在一個活動中擔任嘉賓,現場有人問我:“你工作那麼忙,對孩子會感到内疚嗎?”我回答:“會的。”

但若我是個男的,大家會問我這個問題嗎?

是否應該為孩子犧牲職業發展,媽媽們确實面臨着比爸爸們更大的壓力。

那麼,身為職場媽媽的我媽媽,搭配一個工作勤奮的我爸爸,他們是如何做的呢?

我也是個職場媽媽

先說說我爸媽很忙這個事實。

1979年,知青返城,他們從江西農村回到了上海。

快30歲了,他們倆都隻有國中文憑,參加了聯考,進入了“文革”後大齡青年的“業餘大學”。

他們白天工作,晚上念書,沒有長輩幫忙,沒有保姆、阿姨,沒有冰箱、微波爐、洗衣機,沒有……

他們做了一個決定,送我去“全托”,即寄宿幼稚園。那時候周末是單休,周六傍晚他們把我接回,周日下午送去。

也就是說,在3歲到6歲的所謂敏感期,我和父母每周在一起的時間隻有不到24小時。

好在我并沒有留下什麼童年陰影。

上國小後,我就成為那個年代非常普遍的雙職工家庭胸前挂鑰匙的孩子。

媽媽早早教會我劃火柴、點瓦斯、用蒸鍋熱飯菜、燒開水、灌熱水瓶。

我也是個職場媽媽

圖檔來源:全景視覺

我也會參加課外活動,去少年宮、少科站、少年報社……三年級起自己坐公共汽車趕來趕去,他們也從不問我學了什麼。

上中學後,有一次媽媽路過學校,想接我回家。跑到教室一問,同學們說我在樓上。

晚上媽媽問我:“你今天怎麼在樓上啊?”我回答:“媽媽,你去了高一,我在高二。”我媽恍然大悟:“哦,你已經念高二了!”

我也是個職場媽媽

一個職場媽媽加一個職場爸爸,教給我什麼呢?

他們努力賺錢,并為我示範:生活應該努力,生活值得努力。

上國小的時候,媽媽每天清晨5點起床,買菜、做飯,然後搭兩個小時的公共汽車去上班。

她很少看電視,總是在燈下看書、寫字,洗洗涮涮,縫縫補補。他們攢錢給家裡買“大件”。

我跟着他們一起感受畢業、考級、升職、加薪、買房、買車等消費更新帶來的成就感。

我也是個職場媽媽

在我心目中,爸媽是萬能的,沒有什麼困難是他們克服不了的。

有一天早晨,媽媽告訴爸爸,她做了一個夢,如果家具這樣或那樣擺,屋裡就會寬敞一些。

晚上回來,我們驚奇地發現,爸爸一個人把家具按照媽媽的夢境擺了出來,果然飯桌和沙發前多出了一塊小小的空間。

至于爸爸是如何一個人在14平方米的擁擠空間裡騰挪那些死沉死沉的家具的,至今是個謎。

10多年後,我讀到《幹校六記》,楊绛寫道:

廁所就完工了。可是還欠個門簾……我們把秫稭剝去外皮,剝出光溜溜的芯子,用麻繩細細緻緻編成一個很漂亮的門簾。我們非常得意,挂在廁所門口,覺得這廁所也不同尋常。

我也是個職場媽媽

我媽媽就是這樣的人,可以在撒哈拉沙漠裡建起羅馬,可以在生活中撒上糖。

我的衣服有更新檔,她給我繡上一隻小白兔;飯菜不奢侈,但葷素搭配,顔色分明。

生活中的秩序感,給了我安全感。

因為媽媽示範過,不需要很多錢,不需要很大空間,我們也可以有舒适感和美感。

我也是個職場媽媽

父母崇拜知識。我覺察到,在所有親朋長輩中,爸爸媽媽最尊重在大學裡教書的人。

我和先生的成長環境不同,但回憶起來,家裡都有很多很多書。長大後,我們倆都手不釋卷。

我們看父母是否看書、如何看書,也看他們如何選書,如何查資料、做筆記,如何與朋友談古論今。

盡管不寬裕,但媽媽每周從幼稚園接我回家時,路上都會買3本新書。

父母心中沒有課内課外、好書壞書的界限,幾乎所有書都讓我看。

品位是“品”出來的,見地是“見”出來的。

圍棋、網球、繪畫、鋼琴,我都不會,但我永遠感謝他們培養了我的閱讀習慣。書,是便宜的奢侈品。

我們未必能讓孩子體驗最經典的博物館、最頂配的電腦、最豪華的海灘、最好的學校、最貴的夏令營,但我們大部分人都可以獲得人類最深邃的思想、最華麗的想象、最珍奇的發現、最震撼人心的情節、最刻骨的情感。

每當想起這一點,我就會在焦慮中感到安慰,因為,餘生有取之不盡的愉悅與驚豔。

我也是個職場媽媽
我也是個職場媽媽

我并不是想說,父母不在我身上花時間,或是父母不需要在孩子身上花時間。

我也可以講出許多刻骨銘心的故事,以及他們對我的深愛、關注、要求、保護——媽媽現在說起我第一天去全托幼稚園的情景,還會眼淚汪汪。

我隻是說,你看:

這是一對在孩子3歲時,就送她去寄宿幼稚園的父母。

這是一對從來沒有帶孩子去旅行的父母。

這是一對忘記孩子幾年級,也說不清會考幾門功課的父母。

這是一對在職場上,從知青返滬、國中畢業,一步步奮鬥到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父母。

他們并沒有将人生的時間100%用在孩子身上,但他們給了孩子物質與精神上的安全感、方向感——生活應該努力,生活值得努力,生活可以掌控,生活樂趣無窮。

終究,父母傳遞給孩子的是——

不僅在孩子身上花時間,還有自己如何支配時間。

不僅和孩子一起做事,還有自己如何待人處事。

不僅給孩子買書,還有自己如何看書。

不僅跟孩子說話,還讓孩子能觀察到自己如何說話……

終究,孩子獲得的不是父母希望的态度,而是父母的态度。

我也是個職場媽媽
我也是個職場媽媽

爸爸的“老坦克”自行車是我童年主要的交通工具。我坐前杠,媽媽坐後座,一家三口,神神氣氣。

後來弟弟來了,爸爸想了想,怎麼搞定呢?他讓媽媽坐在前杠上,我和弟弟擠坐在後座上。

每當從襄陽南路與肇嘉浜路口的緩坡沖下去時,媽媽都會高聲驚叫,爸爸、弟弟和我會放聲大笑。那是我童年最歡樂的回憶。

在那個物質匮乏、一地雞毛的年代,他們未曾表現出無力感。

他們培養出了樂觀的孩子,因為他們樂觀。

當我長大了,成為一個職場媽媽,也搭配了一個勤奮工作的老公。

我們會感到内疚嗎?會的,我們也在盡力平衡孩子的成長與自己的發展,時不時也有力不從心之感。

環境未必很友善,選擇未必都正确。

但是,深夜燈下,我和先生達成一點共識——我們努力,我們樂觀,我們相愛,我們的孩子大概不會太糟。

孩子,我可以為你放棄職場,但是等你長大了,你真的希望媽媽這樣做嗎?你真的希望父母為你付出全部嗎?

這是激動人心的旅程,對于這道題的答案,我拭目以待。

作者:邱天。來源:《讀者》雜志2018年第14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