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陪伴是愛的前提

陪伴是愛的前提

與學生一道學完了魯迅先生的散文《阿長與〈山海經〉》,師生有一個疑問:阿長和母親,魯迅更愛誰?這個問題還真不好回答。我們看看魯迅的作品,除了家書,好像找不到專門寫母親的文章,卻有專門懷念阿長的文章。師生有個共識,那就是鬥膽判斷,某種程度上魯迅更愛阿長。

陪伴是愛的前提

魯迅為什麼愛阿長?阿長陪伴魯迅度過了充實快樂的童年,對其傾注了所有的愛。魯迅是封建大家庭的少爺,行為受到了極大的限制,沒有走出外面認知世界的機會,他對世界充滿好奇,渴望得到新知。除了讀書,閏土給他帶來了短暫快樂的美好時光,更多的時光是在阿長陪伴下成長。

陪伴是愛的前提

阿長雖然地位卑微、身世不幸,卻樂天安命;雖然沒有文化、粗俗、好事、迷信,卻天性純樸善良、寬厚慈愛。她全心全意照顧着疼愛着小魯迅,為了豐富魯迅的“知識”,她迷信無知而又傾盡所能,不惜胡編亂造牛頭不對馬嘴,她就是要向小魯迅展開一幅幅新奇的世界,竭盡全力滿足小魯迅的願望。出于愛護,她給了他很多限制和規矩,為此魯迅對她不屑與無禮,甚至産生怨怒。然而,字裡行間我們始終沒有看到筆法犀利的魯迅對阿長有任何過分的言辭,沒有諷刺,隻有調侃,頂多是耍耍不記仇的孩子氣,對待阿長的“無理要求”,往往是“乖乖就範”。

陪伴是愛的前提

無論是寫對她的“讨厭”,還是寫對她的“敬意”,都刻畫入微,足見阿長在魯迅心目中的分量。誰能對與自己毫不相幹的人,描寫得刻骨銘心?誰會對毫不相幹的人,三十多年後還能對她的點點滴滴如數家珍?魯迅對阿長的所有描寫都是充滿敬意、感激、懷念和愧疚。魯迅是無神論者,反對迷信,文章最後竟然祈禱“寬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裡永安她的魂靈!”這是多麼反常的筆觸,真是語出驚人,對阿長的愛不言而喻。

陪伴是愛的前提

我在班上做了一個小調查,有沒有同學父母在外,與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的?一部分學生在點頭。我接着問:你和(外)祖父母親熱,還是和父母親熱?有學生回答:和(外)祖父母親熱,感覺父母就像陌生人,他們說愛我,為我付出很多,但是我感受不到他們的愛,還莫名其妙地心生怨恨。父母不要抱怨孩子和你不親,人與人的感情都是相處出來的。

陪伴是愛的前提

電視劇《人世間》馮化成與周蓉的女兒馮玥,自小跟着舅父舅母生活,長大後和父母形同陌路,稱父親是“一個男人”,甯可與陌生老太太金月姬同住,也不願意回到父母身邊。沒有陪伴,父母再愛她,她也感受不到一絲一毫,她非但沒有了解父母的愛與難處,還時刻互相傷害。她和舅父舅母處出了真感情,一切悲喜惟願與他們交流傾訴。

陪伴是愛的前提

最後,我對學生說,十年八年後,在座的很多同學也将為人父母。你們要切記,希望孩子和自己有感情,希望他們向自己敞開心扉,就必須陪伴他們成長,否則一切都是奢望。萍老師說,父母的冷暖在孩子心中,這種溫度,會伴随他們一生。有個詩人說:“即使在三伏暑天,我想起父親,也如同想起一塊冰。”從小沒有被溫暖過的孩子,長大以後也不能捂熱自己。好的父母,應該讓孩子任何時候想起你,就像想起太陽。

陪伴是愛的前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