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一說一|多款新車集體漲價 轉讓訂單竟可獲利過萬?

在油價持續飙升,讓衆多燃油車主叫苦不疊之時,一些曾經嘲諷“電動爹”的朋友态度迎來180°的轉變,将“反諷”做到了“名副其實”。而在諸多業内人士認為市場的風向将徹底轉變的時候,多款新車的集體漲價似乎又讓未來的前景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有一說一|多款新車集體漲價 轉讓訂單竟可獲利過萬?

事實上,一直以降價為主旋律的電動車,從2022年開始率先唱起了“反調”。自3月以來,包括特斯拉、小鵬、哪吒、零跑、威馬等在内的車企陸續開啟了漲價模式,旗下産品價格上調最大浮動都在2萬元以上,有的已經超過了3萬元,部分車型漲幅同樣超10%。而除此之外,傳統車企旗下的新能源品牌,價格浮動大多保持在一萬元以下,不過部分車型漲幅也超過10%。

有一說一|多款新車集體漲價 轉讓訂單竟可獲利過萬?
有一說一|多款新車集體漲價 轉讓訂單竟可獲利過萬?

當然,本次漲價浪潮也不僅限于新能源車型。例如,奔馳官方也對旗下車型進行了調價,宣布4月2日起,部分新車将會迎來價格調整;而本次調整售價以進口車為主,包括進口C級、E級、CLA、S級、GLS、G級以及部分邁巴赫和AMG車型等,國産車型則涉及E級長軸版和GLC長軸版。根據車型不同,漲幅從千元到12.1萬元不等。

有一說一|多款新車集體漲價 轉讓訂單竟可獲利過萬?

而除了官方調價,部分車企雖然并沒有公開宣布漲價,但已或多或少通過減少終端優惠的方式進行了“變相”漲價。諸如,捷豹路虎攬勝極光和捷豹XFL,優惠都減少10%,比之前漲價3萬-4萬元;寶馬品牌大部分車型都是回升,走量的3系比原先最優惠時回升10個點;奧迪A6L比最優惠的時候上升了9個點等等。

有一說一|多款新車集體漲價 轉讓訂單竟可獲利過萬?

至于此次諸多新車集體調價的原因,目前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釋出的公告中也均有說明。幾乎所有選擇漲價的車企異口同聲“受上遊原材料價格影響”,在成本壓力的層層傳導下被迫漲價。然而漲價過後,壓力真的會緩解嗎?

●漲價潮下的銷量波動與小/微車型“焦慮”

不得不說,盡管諸多車企帶來的漲價潮,确實能夠在某種程度上緩解成本壓力,不過對面一封封上調價格的公告,也會直接影響到消費者的購買信心,進而對相關車企的訂單情況形成波動。具體表現為部分預期訂單會在漲價日期開始前幾個交易日集中爆發,進而形成部分需求前置,影響随後幾個月的實際訂單表現。

有一說一|多款新車集體漲價 轉讓訂單竟可獲利過萬?

而除了銷量波動之外,更明顯的影響是可能是會帶來車企内部産品結構和整個市場供給格局的變化,進而導緻資源更向頭部企業集中。還是以新能源車型為例,2021年以來碳酸锂價格的飙升,帶動整車成本大幅飙漲,而目前大部分車企的提價幅度均不能完全覆寫成本上漲壓力,這就導緻部分車企的毛利潤空間實際也在同步壓縮。

有一說一|多款新車集體漲價 轉讓訂單竟可獲利過萬?
有一說一|多款新車集體漲價 轉讓訂單竟可獲利過萬?

在這種情況下,考慮到上遊偏緊的供給,車企大機率會将緊缺的電池充分讓渡給毛利率更高、成本轉嫁影響較小的車型,以保證企業總銷量的增長和穩定自身的盈利能力。這也就意味着部分對價格敏感度較高的低端車型,可能會陸續出現停産的情況,畢竟對于幾萬或十幾萬的車型來講,1%-4%的價格波動就足以影響到消費者購買決策。而年内歐拉旗下小型電動車的停産充分說明了這一問題。

有一說一|多款新車集體漲價 轉讓訂單竟可獲利過萬?
有一說一|多款新車集體漲價 轉讓訂單竟可獲利過萬?

不過就目前的純電動市場,小型車+微型車市場的占比依舊達到了四成以上。最重要的是,這一細分市場基本是傳統車企統治的天下。據乘聯會資料顯示,2021年新能源轎車零售銷量排行榜前15名中,小型車/微型車就占據了9款,包括五菱宏光MINIEV、奇瑞eQ、長安奔奔E-Star、歐拉黑貓、比亞迪e2等。可以預料到,目前中國品牌仍不具備像特斯拉那樣完全轉嫁成本壓力的能力,是以,其他傳統汽車品牌同樣也會遇到與長城歐拉一樣的窘境。

●漲價潮催生的“發财”新門路

可以說漲價潮帶來的影響不僅波及面較廣,而且也是從高到低不斷深入的。而對于漲價前下定的車主來說,手中的訂單卻變為了“理财産品”。特别是諸如特斯拉、比亞迪、小鵬等品牌采用訂單式生産,在下定到等待提車的空檔期,恰逢新能源車集體提價,由此衍生出部分車主轉讓訂單賺取差價。

有一說一|多款新車集體漲價 轉讓訂單竟可獲利過萬?
有一說一|多款新車集體漲價 轉讓訂單竟可獲利過萬?

以特斯拉為例,兩周内先後漲價3次,涉及車型為Model 3和Model Y,漲幅在1-2萬元不等。而翻看某“海鮮市場”交易平台發現,鑒于車型不同,每轉讓一個特斯拉訂單可獲得3000-8000元的報酬。以特斯拉Model Y後輪驅動版為例,漲價前訂單價格顯示28.4萬元,車主标注7000元轉讓訂單,一周可提車。如今,該訂單漲價後達到31.69萬元,較此前上漲3.29萬元。對比7000元轉讓費,從價格和提車周期看,都頗具成本效益。

有一說一|多款新車集體漲價 轉讓訂單竟可獲利過萬?

當然,所謂的“轉訂單”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因為其具體操作的方式基本都是“過戶”,抛開複雜的流程不說,需要墊付車款,無法貸款,車輛視為二手車,都是有一定的交易風險。而即使一些推出“首任車主”權益的車企,在實際操作中也阻礙不了轉讓訂單的發生。首任車主的認定,依靠購車發票、機動車輛登記書來證明。是以,在購車發票開具前,轉讓訂單隻有一線銷售才會知曉。

有一說一|多款新車集體漲價 轉讓訂單竟可獲利過萬?

黃牛的囤車現象會給車企的直營模式發出挑戰,是以特斯拉等車企自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此前網絡上就流傳特斯拉要求客戶簽署“不轉賣承諾函”。由于部分使用者一次或多次累計下單購買多輛特斯拉汽車,提車後再轉賣給他人,賺取差價,特斯拉要求這些使用者承諾自提車後一年内不向任何第三方過戶轉讓或實際轉讓,如果違約需支付車輛開票價格20%的違約金,否則特斯拉有權限制違約車輛綁定賬戶變更以及超級充電等服務。

不過目前來看,特斯拉的做法也是收效甚微。或許真要等到原材料的價格得到控制,特斯拉的官方價格重新下調,倒賣訂單的盈利空間被擠壓,黃牛炒作的現象才将有所收斂。

●說在最後

油價、潤滑油、原材料等價格的上漲,在汽車市場正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無論是燃油車還是電動車都無法避免受到沖擊。但對于車企而言,如何梳理調整車型配置、優化售後服務,向消費者展現出更多的誠意才是關鍵。當然,不論選擇哪種方式,最終還是要靠産品說話。隻有産品有足夠的實力,漲價底氣才能更足。但在目前宏觀形勢下,有多少消費者能夠為漲價買單,恐怕很多車企自己都沒有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