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華媽媽從不“雞娃”,孩子上大學後,媽媽:以你的資質超不了我

清華媽媽從不“雞娃”,孩子上大學後,媽媽:以你的資質超不了我

雞娃,即“給孩子打雞血”。

在當代教育中,“雞娃”成為無數家長邁不過去的一道坎,從孩子的課業輔導,到舉家砸鍋賣鐵買“老破小”,隻為讓娃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家長們開始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戰争”,為孩子的前途殚精竭慮,“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為共識。

然而前幾天刷到這樣一位清華畢業的媽媽,身為“高知分子”,她卻選擇“逆潮流而行”,從未雞娃。

這位媽媽雖然是清華畢業,卻沒讓孩子上過一天的補習班,國小時孩子還曾考過倒數第一,但媽媽從來不管孩子學習上的事。

清華畢業的媽媽有句口頭禅:“你雖然學習不太好,但是你身體好。”

清華媽媽從不“雞娃”,孩子上大學後,媽媽:以你的資質超不了我

有次孩子考了全班倒數第二,媽媽參加家長會,面對老師劈頭蓋臉的批評面不改色,回到家中還對孩子說道:“媽媽上學時,都沒有被老師這樣批評過,不過沒關系,媽媽相信你的選擇,什麼時候學習本來就是你自己的事情。”

雖然從小到大孩子一直接受“放養式”的教育,但最後還是考上了一所985院校(武漢大學)。

上大學後,孩子問媽媽為什麼從來不“雞娃”?從來不逼自己考第1名?

媽媽回答是這樣的,“我已經考上了清華大學,反正以你的資質也超越不了我,是以接受你的平庸,平安幸福過一輩子也挺好的”。

清華媽媽從不“雞娃”,孩子上大學後,媽媽:以你的資質超不了我

确實,當無數家長前仆後繼踏上雞娃這條“不歸路”時,或許我們更應該像這位媽媽一樣,保持一些理性的思考:為什麼要選擇雞娃?如何才能緩解這屆家長的“雞娃焦慮”?

為什麼家長們會踏上“雞娃之路”?

“這世界就像是一個劇場,目前排觀衆站起來的時候,後排觀衆也不得不這樣做。是以這個世界上很難找到一個不焦慮的媽媽。”

這句話出自《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作者是耶魯人類學博士薇妮斯蒂·馬丁,在這本書中,她講述了帶孩子搬到上東區居住後,為讓孩子迅速實作階層躍遷的“雞娃之旅”。

清華媽媽從不“雞娃”,孩子上大學後,媽媽:以你的資質超不了我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當下,社會競争也愈發激烈,無數家長親身經曆了工作生活中的焦慮,為孩子的未來着想,緻使這一代家長比以往任何一代,都在育兒上投入了更多的時間、精力、财力,父母們擔心孩子現在不努力,将來就要吃到生活的苦頭,無形中把自身的焦慮傳遞給了孩子,加入了“雞娃大軍”。

可當大多數人都開始雞娃時,孩子們之間的教育差距逐漸縮小,整個社會的優質教育資源又是有限的,于是理想中的“你雞娃,我雞娃,我們的孩子考清華”無法實作,家長們隻能增加“雞娃”力度,大家紛紛開始“内卷”,緻使孩子深受其害,家長也飽受雞娃焦慮。

清華媽媽從不“雞娃”,孩子上大學後,媽媽:以你的資質超不了我

如何才能緩解焦慮,不再雞娃?

首先,沒有真正意義上“完美”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終究隻是傳說。

雖然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人之常情,但天才永遠隻是極少數。

如果家長一味地雞娃,隻會讓孩子承擔巨大的身心壓力,現實生活中有無數案例表明,讓孩子在不适當的年齡進行超前學習,違反兒童本身的身體發展規律,反而會事倍功半,乃至于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對絕大多數家長而言,如何讓孩子能按照自己的意願過一生,實作自身的價值,才是教育裡的“終極課題”。

清華媽媽從不“雞娃”,孩子上大學後,媽媽:以你的資質超不了我

其次,加大對孩子的教育投入本沒有錯,但家長大可不必為此焦慮。

家長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在教育上加大投入無可厚非,而關鍵是保持一個和諧的心态,如果一味的“軍備競賽”,看到孩子的同齡人努力,就逼迫自家娃付出雙倍的心血,期待把孩子塑造為想象中的“牛娃”,隻會徒增焦慮。

我們在教育孩子時,更應該做到循循善誘,多對孩子進行肯定,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隻要孩子具備一定的主觀能動性,家長的“雞娃焦慮”自然可以被化解。

清華媽媽從不“雞娃”,孩子上大學後,媽媽:以你的資質超不了我

歪媽結語:

很多家長會覺得孩子是天才,命中注定成就偉大,然而事實上多數人的本質,就是平凡普通地度過一生。

是以接納孩子的不完美,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讓孩子過上簡單幸福的人生,或許才是教育的真正意義。

今日話題:你對“雞娃”怎麼看?

我是@歪媽,家有萌寶一枚,專注于孕期、育兒方面的知識研究,更多的幹貨内容,請關注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