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家長如何面對疫情隔離?600号專家:你的心态,也将影響孩子的心态

大疫下,“應收盡收”的大令與決戰行動,一方面讓大多數人變得安心,人人渴望盡早回到正常生活和工作軌迹;而另一方面,也引發了不少人的緊張、不安,“萬一我去了隔離點,怎麼辦?”“我的孩子要是去了隔離點,可如何是好?”……針對這些問題,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兒童青少年科副主任、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心理科主任程文紅為家長們帶來了一些“心理按摩”。

Q:如何才能直面“隔離”的恐懼不安?

A:“隔離”,如果換成“休養一段時間”的想法,也許會讓我們安心點,減少“被抛棄、被歧視”的恐懼感。如果能夠準備好家庭照護和工作計劃,也會讓我們減少很多牽挂。常言道,“有備無患”,疫情下,建議大家盡量做好如何預防感染,以及感染後的準備(包括如何安排隔離期間的生活、家庭與工作事務等),讓“不幸中招”所帶來的破壞降到最低程度。

焦慮往往來自對目前與未來的困難無法掌控,失去自己習慣的生活方式,願望受挫進而容易憤怒。是以,降低對平時習慣的生活标準的期望,開啟自助模式,避免災難化的想法,并且在陌生環境中找到“情投意合”的休養員,抱團取暖,互相支援與關心幫助,有助于在這段特殊時期“安全着陸”。

Q:疫情下如果沒有陪住的條件,如何應對孩子一個人去“隔離”?

A:依賴成人照顧的孩子,單獨在一個陌生環境中,容易引發家人與孩子的焦慮不安,尤其是容易焦慮、适應慢或有軀體疾病的孩子。若孩子感染需要接受隔離幹預,條件許可下,盡可能與家人或其他熟悉的照顧者在一起。如果因為一些特殊原因無法做到這一點,父母可以預先與孩子做些穩定情緒的準備,例如:“因為病毒會傷人,病床也很少,不可以讓爸爸媽媽陪你,我們會與照顧你的阿姨叔叔保持聯系,等你好了來接你回家,也許一周或者幾周的時間。”孩子會從父母的積極應對語氣與态度中學習與發展積極的适應能力。

分離期間,盡可能讓孩子帶上自己喜歡的物品,可以是心愛的安全玩具,也可以是家人的照片、錄音或視訊等來陪伴孩子。隔離點的從業人員應盡可能安排相似年齡的孩子在一起,計劃一些與年齡相符合的活動與日常照顧,提供适合兒童的餐飲與特殊需要,同時給予替代家人的愛與關懷,也可以定時讓孩子與家長視訊對話。

Q:封控在家很久了,看着孩子居家學習,總還是不放心,該怎麼辦?

A:孩子居家網課時間一長,容易引發家長與孩子的枯燥煩躁感以及學習困難,親子間摩擦增加。這些反應強度取決于親子雙方原先的性格特點、親子關系、學習能力、有無心理問題或疾病等。

隔離在家的孩子,最常見的困難包括:不适應隔屏學習、非教室環境下的自律性學習導緻學習困難或者過度擔心自己學不好;與好友不能一起活動;喜歡戶外活動的孩子感覺不安等。非常時期,手機電腦可能很容易成為孩子社交、排遣情緒的“好朋友”,作息容易不規律,喜歡在自己的房内等,家長的不斷督促指責容易爆燃孩子的負面情緒。

非常時期,建議父母少指責,多尋找問題與困難,尋求解決方法。居家規律作息、積極生活工作的榜樣等均有助于家庭度過困難階段。同時,父母之間、親子之間可以多進行溝通,保持與老師的交流,了解孩子的社交、學習特點,及時發現孩子的困難類型,尋找可以幫助孩子突破困難的方法。如果孩子的行為問題明顯超出同齡人,并且情緒痛苦或者明顯幹擾學習及與家人相處,可以積極尋求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心理科專家的幫助。

當然,父母居家期間,最好多學習一些兒童青少年不同發育階段心理發展知識,以及相關心理疾病的科普知識,有助于科學對待孩子的心理行為問題,正所謂“知識在手,力量我有”。

Q:我被隔離了,但家中有迎中考和聯考的孩子,心裡很着急,怎麼緩解?

A:家長被隔離,但孩子面臨中聯考,的确令人焦慮。有些孩子比較适應在家複習迎考,有些孩子則不然。有幾個建議給到大家:

1.如果父母都去隔離點了,可以找到家長與孩子都信任的親戚、老師、好友等人多關心孩子,包括向居委會志願者求助,解決生活困難;

2.父母積極調整自己的情緒,照顧好自己,定時與孩子電話,同時避免把焦躁情緒傳遞給孩子,有利于孩子更安心學習;

3.孩子進入青春期,進入了自主式學習階段,除了學習能力,内在基于興趣的學習動機、穩定情緒、良好社交是構成孩子努力的重要保障,是以父母需要多了解孩子的興趣與動機,關心孩子的社交與情緒健康,家庭與孩子形成适當的中聯考期望;

4.對居家學習不适應的學生,家長可以主動關心孩子可能存在的學習困難及相關幹擾因素,積極與老師溝通,尋找各種資源提供幫助;

5.隔離期結束回家後,在備考期間,家長盡可能努力建設穩定少變化、關心少幹擾、舒适少煩躁的家庭環境,家長互相鼓勵與支援,多做些愉快放松的活動,關心孩子的合理營養,全家順利适應這段有壓力的日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