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自我“犧牲”式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

作者:錢志亮

在我們的觀念中,“犧牲”是高尚的,人們常常會為父母自我犧牲式地養育孩子而感動,認為那代表着無私的愛。

父母自己舍不得吃穿,把好東西都留給孩子;

父母忍受破裂的婚姻關系,想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

父母縮減自己學習、工作、興趣愛好、娛樂的時間,一心撲在孩子身上······

有一份調查報告顯示:82%的家長已經做好了為孩子的成功做出犧牲的準備;超過三分之一的中國父母完全喪失了自己的個人時間,尤其是媽媽。

然而,這樣的“自我犧牲”對孩子真的好嗎?我們或許需要認真思考一下。

01

自我“犧牲”式養育,

往往伴随着幹涉和控制

演員朱雨辰的媽媽在一檔節目中稱:

“我是用我整個生命去對待我的兒子的”,“我這一輩子就是為兒子活的。”

她也确實是這樣做的:

每天淩晨4點起床為兒子熬梨湯,這一堅持就是10年;

帶着炊具食材,跟随劇組,不辭辛勞為兒子做飯、收拾屋子……

這樣“無私”的付出,伴随着的,是對兒子生活的過度參與:不讓孩子接會挨打的戲,兒子的每一段戀情,她幾乎都會幹涉,以至于朱雨辰39歲還是孑然一身。

自我“犧牲”式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電視劇《小歡喜》裡,為了全心全意照顧女兒備戰聯考,宋倩辭去了自己金牌實體老師的工作,生活的重心全在女兒身上。

這樣一種“犧牲”下,随之而來的是對女兒360度無死角的監督和控制:

把女兒房間的一面牆換成玻璃,這樣可以随時看到女兒在做什麼;

剝奪女兒學習以外一切興趣愛好,沒收樂高,禁止參加天文館活動;

不許女兒去離家遠的南大,一定要讓女兒報考清華北大······

令人窒息的壓力和控制,讓母女之間頻頻爆發沖突和争吵,女兒精神到達崩潰的邊緣,患上了抑郁症。

哲學家羅素在《幸福之路》中談到:

“做父母的不是應該盡可能地為孩子多做些事情,凡是自我犧牲的父母,往往對孩子極端自私,會從感情上掌握住孩子,過分的牽挂往往是占有欲的僞裝。”

自我犧牲式父母,長時間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忽視了對自己的關注和思考,内心往往處于一種匮乏的狀态,容易走進過度養育、過度控制的誤區:

把對人生的期待和目标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的需求當做是孩子的需求。

當孩子不聽話、表現沒達到期望的時候,内心生出不滿和抱怨,對孩子進行“情感綁架”:

“我成天累死累活,你就考這麼點分,對得起我嗎?”

“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和你爸離婚了。”

“當初要不是為了照顧你,我也去考研究所學生考公務員了。”

這種養育模式下,孩子一邊處在愧疚和自責中,一邊又不堪忍受父母越界的幹涉和控制,身心處在痛苦之中,成長和發展都會受到限制。

自我“犧牲”式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02

自我“犧牲”式父母,

會給孩子很大的壓力和束縛

我們都明白一個道理:杯滿則溢,過猶不及。過度的愛也是如此,孩子無法承受,或者說,承受的代價太高。

這樣的場景我們并不陌生:

小時候,每次煮面,媽媽都給孩子加兩個雞蛋,自己不吃;長大了,家庭條件好起來了,媽媽還是苛待自己,隻舍得給孩子買好的貴的東西。

孩子看見媽媽的“犧牲”,就會産生内疚感,随之形成一種觀念:“媽媽為我付出這麼多,這麼偉大,我不能對不起她。”

父母自我犧牲式的愛,藏着隐形的條件:你要聽話、要感激、要報恩。

這種親子關系是不健康的,孩子被動成為了一個“虧欠者”。他們常常感受到一種如影随形的壓力和束縛,不敢反抗父母,不敢做出父母不喜歡的事情,無法承受父母的失望,擔心自己不能回報父母。

于是,孩子經常處于患得患失的狀态中,害怕自己成績不好讓父母失望,害怕自己找的工作不夠好、賺得不夠多,常常自我批判,對自己永遠都不滿意······很難真正地快樂。

更有些父母,喜歡把自己的犧牲和付出挂在嘴邊,然後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評判孩子懂不懂事、應不應該。

有些孩子可能會選擇反抗,脫離父母的掌控,親子關系破裂,而更大一部分孩子,則是選擇壓抑自我,為了“報恩”活成父母想要的樣子,難以體會到人生真正的幸福。

教育孩子,從來不是強調父母單方面的犧牲。如果父母人生的意義和快樂,都取決于孩子,對孩子來說反而是一種負擔。

03

養育孩子,

父母也要懂得自我關懷和成長

生活中 ,我們經常看到許多媽媽放棄了工作、朋友圈子、興趣愛好,全身心地照顧孩子,最後自己心力交瘁,孩子叛逆難管,在養育之路上失去了方向。

美國作家蘇茲·盧拉在《母親進化論》一書中指出,一個内心匮乏、沒有好好關照自己的母親,就像一輛油箱已經空了的車子,無論你如何使勁踩油門,都不過是在“空轉”。

一直犧牲和付出,忽視自己的需求,父母很容易感到疲憊不堪,能量被掏空。這種狀态下,是沒有能力給孩子健康、自由的愛和正确引導的。

我們常說“夫妻如己”,隻有父母自己内在充盈,才能更好地愛孩子,用自身的積極狀态影響孩子。

《少年說》中,一個高一的女孩站在天台上向媽媽大聲宣告:

“從今天起,我要獨立,你要灑脫,我希望你真正的快樂。”

在她看來,媽媽是一個“二十四小時老媽”,生活中的一切所思所想,一言一行,都以自己為中心。

每天五點半陪她一起起床,六點半把她送進電梯下樓,然後送她去學校,不管做什麼,媽媽都不放心,想要陪她一起。

現在媽媽的朋友少了,興趣活動沒了,生活空洞乏味,媽媽也變得越來越敏感、脆弱,而她也“感到特别壓抑”。

她對媽媽說,自己總有一天要長大,要為自己的生活去奮鬥,希望媽媽回到工作中去,回到自己的朋友圈中,多為自己想一想。

自我“犧牲”式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其實,沒有哪個孩子想要父母為自己犧牲太多,他更希望看到父母積極向上,過好自己的生活,那會給他無窮的力量和信心。

父母與孩子,說到底是兩個獨立的個體,擁有獨立的人格和思想,有各自的人生課題需要去探索和完成。

在孩子生命早期,需要父母相對充足的關愛和照顧,才能健康成長,發展各項能力。但随着孩子的成長,父母必須逐漸放手,退出,孩子才有空間和自由去探索自己的人生,實作自我價值。

對父母來說,也是一樣,不能在有了孩子之後,就擱置了自己的人生課題,把所有的願望和目标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的優秀當做自己的成功,把孩子的價值看做自己的價值。

為人父母後,也要做好自我關懷、自我成長,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努力尋找和實作自我價值。

這樣一種互相獨立而又互相促進的親子關系,才是和諧健康的,父母和孩子都能以更好的狀态面對彼此。

正如蘇茲·盧拉所言:

“我發現,當我關懷自己時,我的孩子是受益人,我發現,我們必須首先不惜一切代價關懷自己的内心——我們的身體、心智、情緒和内心生活的核心。

我們自身的轉變是給孩子最偉大的禮物,可以讓他們自由地成為他們自己。”

是以,家長平時養育孩子的同時,别忘了愛自己、提升自己,平衡好二者的時間。

在疲憊時,可以給自己一個喘息的時間,放松身心,做做喜歡的事,調整好狀态再去面對孩子。

點個【在看】,希望每位家長都能和孩子一起成長,收獲發自内心的滿足和快樂!

寵粉福利來啦!!!

為感謝粉絲互動,小e妹特定制了一批“湖北e家庭限量筆記本”,作為獎品送出。擷取方式:每個自然月内精選留言數不低于30條的粉絲,将獲得限量筆記本噢;每人限領一本,數量有限,趕緊參與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