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家人恩怨别讓孩子選邊站

世宏媽媽從婆婆家回來,明顯帶着「低氣壓」,連關門聲都比平時大了許多,一開口就說:「我們團購的日本葡萄,明明很好吃又沒有籽,團購價格也很劃算,拿去你奶奶家,竟然被嫌東嫌西,說我買東西不看價格,愛亂花錢。我的好意完全被她說得一無是處,我這個媳婦在家裡沒地位,我看如果是你拿去,奶奶大概會高興得像中獎吧!」

世宏原本在看新賣的書,聽到媽媽和奶奶又有不愉快的事,習以為常的回應:「誰叫你要去碰釘子。」其實,世宏小時候是奶奶帶大的,跟奶奶很親近,但他也知道媽媽是職業婦女很辛苦,不想特别站在某一邊為誰說話,是以給了媽媽建議。

家人恩怨别讓孩子選邊站

媽媽在委屈中聽到世宏這麼說,頓時一股怒氣上來,埋怨:「你和奶奶真是同一鼻孔出氣,你以為我愛碰釘子嗎?你都站在奶奶那邊,不知道要替媽媽想!」

沒有顧慮孩子的感受

從結婚以來,世宏媽媽一直都覺得自己像個「外人」,婆婆動不動就對自己嫌東嫌西,沒有一件事情做得讓婆婆滿意。為了讓先生看見自己能融入婆家,她很努力扮演好媳婦角色。但即使做了那麼多讨好的事,卻都得不到肯定,而先生和兒子什麼都不需要做,就能讓婆婆一見就滿面笑容。

世宏媽媽在婆媳關系中非常努力,但總覺得沒有被接受,甚至感到長期被否定,心中累積不少埋怨;加上兒子和奶奶親近,心中多了許多失落感,特别是在婆媳之間出現問題時,想要有人和自己站在同一邊,才不會凸顯身為「外人」的感受。

世宏其實知道和媽媽站在同一邊,比較不會掃到媽媽情緒的台風尾,也想安慰媽媽,可是奶奶也很重要,小時候她對自己無微不至的照顧,讓他打從心底無法說奶奶的壞話,在兩難中非常糾結。

家人恩怨别讓孩子選邊站

不找孩子埋怨或訴苦

家人間,除了在生活上互相照料,也往往是心理支援、情感關懷最好的對象。然而,這不意謂可以把自己的壞情緒投射到家人身上。尤其是小孩,更不适合當作大人埋怨、訴苦的對象,小孩還沒有能力、網上可以搜集更多沖突的事實資訊,片面的說詞恐怕會誤導孩子或讓孩子誤解他人。同時,小孩從片面資訊中自行想象可能偏差的了解,也會增加焦慮擔憂。

小孩不是大人心情的潤滑劑,也不是大人關系沖突的潤滑劑。别在沖突或心情緩和下來時,為了找台階下,要孩子去幫忙「傳話、讨好」,孩子當初和你同仇敵忾,後來又要他為你打破僵局,會讓他心情沖突,無所适從。

貼心建議:

大人也要學習并示範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減少讓别人來照顧自己的情緒。練習在調節情緒後,穩定的把想說的話說清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