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兒子被普林斯頓拒絕後,我很慶幸”一位賓大中産媽媽的自白

“兒子被普林斯頓拒絕後,我很慶幸”一位賓大中産媽媽的自白

把孩子送進藤校,是無數申請黨家長的夢想和為之奮鬥的目标。從前期的擇校、參加各種留學展,到陪孩子“大戰”托福 SAT、頭腦風暴文書,生怕走錯一步,然而本文的主人公,一位賓大畢業的媽媽卻坦言十分慶幸兒子爬藤失敗,這到底是怎麼回事?讓我們一起走進她的故事。

作者:Summer夏景

本文原文來自:谷雨星球

牛娃的背後總有個牛媽。

今天這位媽媽畢業自藤校賓大沃頓,養育了三個優秀的兒子:

大兒子藤校賓大畢業,計算機專業學霸,入職了亞馬遜總部;

學霸二兒子爬藤意外未成,頂尖名校畢業的媽媽卻非常有智慧,鼓勵孩子繼續探索,今年他以優異成績從紐約大學三年畢業,并在美國拿下心儀的工作offer;

三兒子跟“理工學霸”哥哥們不一樣,在數學還沒開竅的情況下,他找到了一條家裡從未有人想過的路,今年準備申請大學,想好了去文理學院。

溫溫柔柔,總是笑眯眯的這位媽媽,在面對無數個交叉路口時,果斷又勇敢。離開頂尖金融公司、創辦上海第一所兒童診所、放棄一切投身家庭教練事業……

在成為媽媽的路上,她說也犯了很多錯,重要的是,錯了,那有怎麼樣?

01.

也做過哈佛夢的我

卻感恩兒子爬藤失敗

每個父母肯定都做過哈佛、清北的夢。

老三出生的時候,先生就說,我希望三個兒子都能上哈佛。在他看來,爸爸是加州理工的,媽媽是賓大沃頓的,孩子上藤校理所應當。

為人父母對孩子有着名校的期許太正常了,誰都希望給自己家孩子最好的教育。但慢慢地,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開始發現标準化的期待是“不現實”的。

我家有三個兒子,都是同一個媽生的,爹也沒換過,住一樣的房子,吃一樣的飯菜,也差不多讀的是一樣的學校,性格是千差萬别。

比如說考試前我會讓透明先預估分數再來對比結果,老大預期和結果比較接近,老二的預測總是遠遠低于結果,他說考了60分基本是90分,老三則恰恰相反,說肯定考90分差不多就70分。

不難看出,老二性格偏保守,内向,對自己要求高,典型理工科學霸,在上外附中的時候成績就好,高中去了頂尖寄宿美高,也以最高成績畢業,按照慣例,這倆學校前十名基本是清北交複、藤校随便挑。

但老二那年就爆了個大冷門,爬藤失敗了。

“兒子被普林斯頓拒絕後,我很慶幸”一位賓大中産媽媽的自白

那個時候大家都建議他早申賓大,媽媽是校友,哥哥正在讀,他自身的實力擺在那裡,不說穩進,機率是更高的。

但他要沖一沖普林斯頓,為夢校搏一把,商量過後我們也尊重他的想法,被拒後去了紐約大學,這是一所非常好的學校,但對于當年意氣風發的他,确實是個打擊。

家長們常常有執念,隻有某個國小、中學、大學,才有可能成功,上不了名校,孩子這一輩子就完了。

其實真到了那一天,你會發現世界也沒塌,生活還是平常繼續。我們就陪着他,就把挫折當做人生常态,假期該幹嘛幹嘛。

而當男孩媽媽心理素質一定要強,我的建議是男孩媽媽一定要給空間,放一放手,不要怕犯錯。

我在擇校上就犯了些錯,是挺委屈老二的,哥哥去哪兒他就跟着轉去哪兒,但是他性格不像哥哥那麼開朗,後來才知道在某所學校裡一個學期都沒有交到朋友。對内向的孩子來說,少折騰,有安全感更重要。

包括去美高也是,他是理工科學霸,去美高接受下人文教育更能全人發展,他也是樂意去的,但要是重新走的話,我也在反思,他要是留在上外附中也會更适合?

但人生本來就沒有絕對的對錯,走過了走錯了又怎麼樣呢?

“兒子被普林斯頓拒絕後,我很慶幸”一位賓大中産媽媽的自白

父母踩過多少坑,孩子也要踩了才知道要怎麼走。要是父母把一切路障都清理掉了,孩子一路綠樹叢蔭,鳥語花香,一條寬闊美麗的康莊大道,沒有挑戰,無法享受未知的冒險,當然沒有好奇心和動力。

經過了挫折的老二,現在成熟度很高。

疫情期間,他堅決要回到美國去。有一天幾乎從不發朋友圈的他發了個圈兒,大意是他回紐約的原因是不想因為地理的原因影響面試:“我一個人在宿舍裡發了無數封求職信,很孤單但也堅持了下來,今天我終于拿到了最想要的工作offer,我靠自己做到了。”

在城市裡養育男孩非常不容易,本來成熟就晚一些,再沒有壓力,被保護得太好,一帆風順之下就很容易喪失内驅力,陷入安樂。

而經過這一次後,我反倒最不擔心老二了,他有了比名校光環重要得太多的抗挫折能力。

02.

被學霸老三的逆襲

“補短闆就是被平均的命運”

《未來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發表過這樣的豪言:“在20到30年之間,超過50%的工作機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如此一來,生活在未來的孩子一定要有些特色。

我家老三跟哥哥就很不一樣,就以分數來看,他不是個學霸,努努力能考到中遊,國中時候數學還沒開竅。

跟大多數媽媽一樣,一開始我也很焦慮,差點跟他說你怎麼不如哥哥,再去瘋狂補數學,彌補短處。

我們也嘗試過補課,但他主動性自覺性不高,别說學好了,光是學都不樂意,成績倒是小事,對學習的熱情沒了就慘了。

那個時候,我正好在學《道德經》,自己心态更開放了,就跟先生說我們一起努力找老三不同的閃光點。

我們發現他善于社交,能共情,朋友很多,情商也高,尤其是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非常強,于是我建議他嘗試下戲劇,自此一發不可收拾。他特别喜歡,還成為了戲劇社關鍵人員,上高中後戲劇優勢更強,在學校也因為戲劇特長出名。

“兒子被普林斯頓拒絕後,我很慶幸”一位賓大中産媽媽的自白

我也蠻意外,全家都是讀理工科的,就他在藝術方面有天賦。

但這次的經驗讓我發現優勢教育的重要性。我一直鼓勵老三,你要做你真正擅長的,哪怕其他弱一點也沒關系的,補短就是跟别人一樣,一樣就隻有被平均的命運。

需要提醒的是,家長千萬不要過度參與和規劃孩子的興趣發展之路。

很多家長常犯的錯是孩子還在A的時候,他就想到Z了。

孩子剛說我對小提琴有興趣,媽媽就恨不得把音樂學院教授找過來上課,過幾天孩子興趣轉向了芭蕾,媽媽又去開發這方面的資源。幾次下來,媽媽就會煩:“我都為你付出那麼多了,你怎麼一點也不堅持?”

有句話這麼說的,媽媽一上心,孩子就放棄。當傾注了過多的期望的時候,這個原本是孩子興趣的事,就變成了媽媽的夢想了。

我家三個兒子彈鋼琴都是“半途而廢”,說不想彈了,沒關系,隻要有正當理由那就不彈了,我可以接受的。有可能未來遇到另一半或碰到什麼事情,他們又會重拾這個愛好,對吧?

我也一直在想,到底做了什麼養出來這麼好的孩子?

答案聽起來有點空,但是我做的就是發自内心的相信他們,慢慢做到了根據孩子情況出做無為管理,做到合理的進與退。

當然父母要掌握好度,理清楚哪些是原則性問題,該推一把必須得推一把。

像運動這件事我就絕對不退讓,我深知體育對他們的幫助,最初每周雷打不動都送過去,到現在三個兒子都踢足球踢了十幾年了。

有一年我想讓老三去上中國文化課,那時他四年級很難搞,我要是直接跟他說他肯定不肯去。我就想了很久怎麼說服他。

最後我以校長的名義寫了封信寄給他,祝賀他被錄取了,并描繪了下這趟旅途多麼有趣,同學多麼好玩,老師多麼期待他的到來。

這樣的小事還有很多很多,我相信隻要父母的眼光停留在孩子身上,真正相信和關注他們,爸爸媽媽們一定能發現管理他們的辦法。

“兒子被普林斯頓拒絕後,我很慶幸”一位賓大中産媽媽的自白

媽媽推薦的書,陶勇醫生寫的《目光》:被摧毀的人生可以重建,因為人性的光輝永在

03.

媽媽要學會示弱

兒子超會做飯比上名校還開心

“學習是你唯一需要關心的事情。”

“孩子你隻需要讀書,其他所有的事媽媽來搞定。”

“讀書太忙了,做家務太耽誤時間了,我從不讓孩子操心這些瑣事。”

我經常聽到媽媽們這麼說,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卻本末倒置了。

讀書是為了更好地生活,當都沒有生活的時候,怎麼可能讀好書呢?

我最驕傲的事就是兒子們特别會做飯,今年疫情宅家我都吃胖了,特别有口福。而因為做飯,兒子們也體會到了生活的樂趣。

他們小時候,我還在創業階段,先生特别忙,我就會示弱,跟他們說媽媽好累好累,能不能請你們幫幫忙?記得有一次我忙到沒時間沒吃飯,趕回家後發現老三給我了做了三菜一湯,這種感動和快樂比他上名校開心得多。

讓孩子參與到家庭事務中來,他們才會有責任心,我們全家出去旅遊都會分工,比如爸爸負責開車,媽媽負責采購,兒子們負責做飯,他們必須參與生活中的事情,不能被隔絕,不能當家庭生活的工具人。

“兒子被普林斯頓拒絕後,我很慶幸”一位賓大中産媽媽的自白

我一直開玩笑說,誰要是申請大學文書寫做家務,我肯定給推薦(笑)

像老三喜歡戲劇,我鼓勵他從生活中找素材,把生活中體驗到的東西用戲劇表現出來。他自編自導自演了一個校園霸淩題材的戲劇,非常深刻。他還特别喜歡徒步,遇到過好幾次危險,有次吐到半死,但這種行萬裡路對他去發現自我,找到方向,樹立目标都特别有幫助。

說起陪伴,很多家長老說,我從早到晚陪着孩子還不夠呀。但是一些陪伴是低品質的,哪怕是交流,也是帶着預設和評判,久而久之孩子就不願意分享了,親子關系的紐帶就松了。

我很後悔的是0-3歲是沒有多陪孩子們,年輕的爸爸媽媽們在這個階段,有時間盡量多陪下孩子。等孩子長大後,高效陪伴看的是質而不是量,“雞娃不如雞自己”的言傳身教太重要了。

04.

每個中産家庭

心理都該有“詩與遠方”

現在青少年心理抑郁問題越來越嚴重,尤其是城市裡不愁吃穿的中産娃們。

我之前看過一個資料,社科院釋出的,顯示24.6%的青少年抑郁,重度達到7.4%。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就是迷茫、痛苦,不知道自己為啥要活着。

“兒子被普林斯頓拒絕後,我很慶幸”一位賓大中産媽媽的自白

來自2020年出爐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

很多家長說,我的層次還沒那麼高,不需要考慮那麼高遠的問題,但我覺得對于大多數城市中産家庭來說,這個問題已經迫在眉睫,這是一個家庭最底層的價值觀,會影響很多決策。

大家應該都聽過很多越來越多孩子選擇結束自己生命的故事,在生與死面前,成績又算什麼呢?

我先生有個不一定對的預測,他說在很快的将來,95%的人都不需要工作,在這樣大環境下,在社交媒體低俗文化精神空虛的當下,如果沒有一個高大上的東西來支撐起信念,在物質條件達到一定基礎後,精神層面跟不上,會逐漸走向虛無和崩潰。

對于中年媽媽們來說,人生的下半場該如何為自己而活,不僅是為孩子,也是為自己發出的靈魂之問。

有一天,有個朋友焦急敗壞來找我,特别苦惱地說,我兒子沒有夢想可怎麼辦?條件這麼好了,咋就想當條鹹魚呢?

孩子聽罷反問道:那麼,媽媽,你呢?你的夢想是什麼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