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預告
從“獨裁的階級社會”到“人人平等的民主社會”,現代社會正在經曆深刻的變化,民主不僅是一種政治思想,也意味着生活方式、育兒方式的改變。
如何在尊重孩子、給孩子平等自由的同時,讓孩子尊重規則、承擔責任、赢得合作,這是現代教育的基礎課題,也是現代父母要面對的永恒挑戰。
——這段赫然印在題詞頁的話,正是德雷克斯創作《孩子:挑戰》這部家庭教育代表作的核心理念。
家長們常問:“該如何和孩子相處呢?”
已為人父或人母的你,或許早已忘記自己兒時調皮、任性、噘嘴、發脾氣、故意跟父母“作對”、跟兄弟姐妹打架時,心裡在想些什麼了。
而今天站在你面前的小孩,他們表達自己心境和情緒的方式,與當年的你一模一樣。
每一代的成長都會碰到這種局面——當事人太懵懂,過來人又太健忘。我們在這個永恒的循環裡一直尋找、追憶和思索。
是時候來一步時光穿梭機帶我們回歸遙遠的童年了。
隻有懂得,才會了解。
謹以此書獻給有終身學習态度的現代父母。
《孩子:挑戰》中推薦的方法是基于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 阿德勒(Alfred Adler)的生活哲學理念及人類生活觀。
基于此,德雷克斯在書中倡導:既不建議家長縱容孩子,也不建議家長嚴懲孩子,家長要學習的是如何成為孩子的合作者,有方法了解他們,有能力引導他們,不讓他們成了沒人管的“野孩子”,也不讓他們在家裡感到壓抑和窒息。
每一位父母面對自己的孩子時,要赢得的不是挑戰,而是愛和尊重,以及相伴中的彼此成長!
《孩子:挑戰》,不僅能帶你一步步跳脫出來反觀自己的育兒方式,也能幫你用科學的心理學知識了解自己的個體情緒和行為!
《孩子:挑戰》譯者甄穎曾說過:
“這是本讓我開悟的書,明白了一件令我欣喜若狂的事情:
孩子的每一次挑戰,都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好機會——隻要我找到互相尊重的正确方法,一次次的化解過程,就是在一步步幫助孩子培養出自律、自尊、自信的好性格!”
我們已經脫離了獨裁專制的社會,在人人具有平等意識的社會裡,我們不能控制和指令别人。平等,就是每個人都有為自己做決定的權利。
獎賞孩子和懲罰孩子一樣,對他們的人生觀都是弊大于利,這兩種行為都缺乏尊重。

權力之争
父母和孩子的所有沖突都被德雷克斯定義為一個名詞,叫做“權力之争”。
父母管教孩子,和孩子有權力之争的時候,大部分情況都是因為孩子闖禍了、不聽話了。但父母不知道,孩子可能是因為還小,能力不足,并不是存心想搗亂。
這個時候,想避免權力之争,首先父母要學會把人和事分開,學會鼓勵孩子。
孩子需要鼓勵,最需要鼓勵的時機,不是取得成績的時候,而是在一件事情上,鼓足勇氣、努力嘗試之後,卻失敗了的時候。
作者說,孩子生活在這個社會裡,需要學習尊重規則。
他必須明白,秩序和規則是自由的一部分,如果你不守秩序,别人的自由就會受到影響。
秘訣就是:知道什麼是堅定,充分地利用堅定。
堅定和強硬是有差別的。強硬,是我們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我們指令他們怎麼做;堅定,是指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把這個事情執行到底。
孩子除了要尊重規則,還要會尊重他人。
尊重是互相的,要讓孩子知道,如果希望自己的權利被尊重,你就必須對别人的權利也同樣尊重。在很多事情上,大人沒必要謙讓孩子,在平等的關系中,每個人都有同樣的權利。
這個就是我們要講的第三個避免和解決權力之争的方法。教會孩子尊重他人的權利。
這樣,我們就教會了孩子,尊重别人的權利——你不喜歡别人打你,就不要打别人。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孩子也要尊重大人。
隻有在人與人互相尊重,并且大家都遵守規則的時候,才會為一起做事情營造和諧的氣氛。我們剛說的前三個方法,為第四個方法做了良好的鋪墊。
第四個避免權力之争的方法就是赢得合作。
也就是說,讓孩子學習技能或者克服困難時,要通過“父母與孩子合作”的方式,而不是“大人下達訓示,孩子被動執行”的方式。
第一,孩子的能力和技巧不足,需要“正确地鼓勵”,把人和事分開評價,事情做不好沒關系,勇氣和努力必需得到肯定。
第二,能力提升後,就要讓孩子知道行為的界限。孩子違反了規矩,家長要用堅定态度将規矩執行到底,但不能強硬的态度迫使孩子接受規則。
第三,除了規矩要尊重,别人的權利也要尊重。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權利,但父母不是孩子的仆人,孩子要尊重父母和周圍的所有人,這才是雙向的權利平等。
最後一個方法,父母要讓孩子懂得,合作是團隊對自己的需要。合作不是妥協和服從,而是要跟大家一起和諧地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真正了解孩子
從誕生開始,孩子就會觀察生活中的一切,從觀察中得出自己的結論,并據此找到自己的行為方向。
孩子一切行為的根源都是為了尋找歸屬感,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為了尋找和擷取自我定位。
孩子是觀察的專家,從童年起,孩子就必須學習如何調整自己适應和應對内在環境和外部環境。
内在環境,是孩子的天性,每個孩子都會有所不同。
外部環境,有三大塊會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
第一是家庭環境,潛移默化地給孩子價值觀等;
第二是家庭星座,也就是家庭地位,每個家庭星座都會因為每個人的了解不同而不同,童年的了解和決定回留下終生印象。
第三是訓練孩子。
但是孩子在對觀察到的事情進行解釋了解時,卻容易産生錯誤,然後會通過這些錯誤的了解去尋找自己的定位和價值感,這時候就會出現偏差,往我們不希望的方向發展。
父母首先要了解這點,不要把孩子當成是沒有思想,可以随意擺布的一張白紙。
父母需要了解孩子背後的動機,不能放任不管,必須對孩子進行引導。
從嬰兒開始,孩子們就開始探索自己個人價值的旅程。
一旦他們發現了找到個人價值的方法,不論被責備或懲罰多少次,他們都不會放棄。
隻要他們的方法達到了他們的目的,他們就會繼續堅持,不會因為父母不高興而減弱或者消失。用這些方法,孩子們取得他們想要的關注或權利。
孩子并不會覺察上述的心理動機和目的,通常大部分家長也不了解這是孩子試圖找到價值感和歸屬感的一種方式。
如果孩子的行為破壞了規則,不合作,那麼他就是在用錯誤的方法達到自己的目的。
而大人不加思索的沖動反應,則會強化孩子的這些錯誤方法和目的。
如果我們用心的給予孩子正确的關注,就能幫助孩子找到積極地,建設性的方法,找到自己的價值觀和歸屬感。
父母應該怎麼做
建立平等合作的關系
尊重自己,尊重孩子,前後一緻,言行一緻,孩子回感受到清晰,穩定和安全,孩子也是以知道自己該做什麼。
激發獨立, 避免孩子的恐懼情緒
作者說,我們需要給孩子關注,但我們也需要知道适當關注和過度關注的差别。
如果發現孩子沒有什麼正當理由,卻讓我們不停地為他們忙碌,就可以确定孩子需要的是大人的過度關注。
這時我們要告訴自己,我們的回應應該達到這樣一個目的:
那就是讓孩子明白,他自己是有能力的,不到萬不得已,他不需要别人幫助。
堅定而非強硬
強硬,是我們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我們指令他們怎麼做。堅定,則是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鼓勵孩子
鼓勵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部分,可能孩子出現不良行為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鼓勵。人類從嬰兒期開始,就需要通過成就感來找到自己的定位。
孩子需要自由和空間,測試并提高自己應對危險的情況的能力。
利用自然結果
需要讓孩子學習尊重自然法則,懂得秩序和規則是自由的一部分,并且從實踐和經驗中學習,這些不是語言能達成的效果,必須靠實際行為。
避免過度關注
避免争執和沖突
父母和子女的權力之争正以驚人的速度增加。當我們觀察孩子的動機,會發現大部分情況下孩子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引起家長的注意,或想在權利之争中取勝。
這時,用說教、講道理的方式糾正基本徒勞無益。無論什麼時候,當我們指令或者強迫孩子做事情,就會導緻權力之争。
我們有必要引導和影響孩子發展恰當的言行,但要用有效的方式進行。
厘清同情和憐憫
當孩子承受苦難,要同情,但非憐憫。
自由必然與規則相伴,沒有規則,就不會有自由。
作者說:
“家裡所有孩子的共性,就是父母營造出的家庭氛圍的展現。”
寫在最後
“生活,隻有當下的時刻。如果我們在當下做了正确的事情,我們就是在朝着進步的方向邁進。”
如今都在強調給孩子自由,但真正的自由是什麼?
我們往往對“自由”存在太多錯誤的解讀。
“為了讓每個人都擁有和享受自由,我們需要規則,規則會産生限制和責任”“自由中含有責任”“我們隻有在遵守規則的前提下擁有自由”
當你讀這本書時,你可能會發現有些問題很有道理;同時,你也會發現,自己犯了和書中父母類似的錯誤。如果我們沒有發現自己的錯誤,就無法學習和進步。
每天改善一點點,加在一起,就會大大增加生活的樂趣。
希望大家有時間也看一看這本書,肯定會受益匪淺。
希望可以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一起面對更多的挑戰
點個「在看」,與家長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