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明節,可以這樣和孩子來談談死亡

相信多數父母都會比較避諱死亡這件事,死亡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存在,每個人都必須面對,讓孩子從小接受正确的生命教育,讓孩子正确對待生死,可以讓他們通過實作更有意義的事來提升生命品質。

是以,對于父母和老師來說,選擇合适的時機,合适的方式,對孩子進行适當的“死亡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通過讓孩子了解生命長度的有限性,可以讓他們更加知道珍惜時間,珍惜生命。

清明節,可以這樣和孩子來談談死亡

理性面對死亡,不需要逃避

除去疾病與年老,前不久的東航MU5735事件,還有疫情的陰影,俄烏戰争下的士兵與人民,想必大家對“死亡”這個詞有了更真實的感受——死亡離我們并不遙遠。

死亡從來不是一個需要逃避的話題,因為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依托在生的一部分存在。有人敬畏死亡,也有人害怕死亡,但,請不要逃避死亡。

這個話題越是逃避,越是在真正面對它的時候,容易不知所措。作為老師,作為父母,當孩子們和我們談論生死相關的話題時,我們的态度和談話内容很重要。

周國平老師說:“我們對于自己活着這件事實在太習慣了,而凡是習慣了的東西,我們就很難想象有朝一日會失去。可是,事實上,死亡始終和我們比鄰而居,它來光顧我們就像鄰居來串一下門那麼容易。是以,許多哲人都主張,我們應當及早對死亡這件事也習慣起來,以免到時候猝不及防“。

清明節,可以這樣和孩子來談談死亡

死亡結束的僅僅是生命,而不是愛

大衛·伊戈曼在生命的清單中也提到,“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第一次,當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失,你在生物學上被宣告死亡;第二次,當你下葬,人們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禮,他們宣告,你在這個社會上不複存在,你從人際關系網裡消逝,你悄然離去;

而第三次死亡,是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把你忘記,于是,你就真正地死去。整個宇宙都将不再和你有關。”

死不過是生命的完結,生命的最後一步;死亡,必然會帶來分離,我們不但要告知孩子們這些,還要引導他們正視生活中的喪失和因分離導緻的悲傷,告訴他們死亡結束的僅僅是生命,而不是愛。

清明節,可以這樣和孩子來談談死亡

重視生命的尊嚴,活着就是不停的探索與成長

清明節,可以和孩子聊聊逝去的親人生前點滴以及家族的故事,讓孩子體會親情的溫暖以及對長輩的思念,漸漸淡去對死亡的恐懼。利用這一契機對孩子開展死亡教育,其本質是生命教育:一個人怎樣看待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生命價值在何處,值得我們用一輩子的時間去探索。

生命教育的本質又是什麼呢?是我們對每一個生命發自内心的尊重。對于一個人最大的尊重,是給予真正的愛與尊重,讓他成為自己,擁有去愛去尊重他人的能力。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寫道,天真的孩童式的愛遵循下列原則:“我愛,因為我被人愛。”成熟的愛的原則是:“我被人愛,因為我夫妻。”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在真愛中滋養長大,他自然會擁有愛的能力,會珍視自己及世間萬物的生命,會不遺餘力地探索自己的生命價值所在,實作更有意義的事來提升生命品質。

生命有三個次元:長、寬、高,首先我們要愛護自己,珍愛生命,維持有品質的生命長度;同時還要注重生命的寬度與高度,有豐富的精神生活,有價值和信仰,拓展生命的長寬高,成為一個真正完整的人。

生命其實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沒有唯一的答案,我們在這場生命旅行中唯有保持好奇心,才能領略生命的美好和意義。

清明節,可以這樣和孩子來談談死亡

來源:人民政協報

關注教育 | 就是關注中國未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