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千萬别被3歲分床、5歲分房的概念坑了!

最近寶媽群讨論比較熱烈的一個話題:孩子幾歲開始分床/分房睡?

群裡已經實作“分房成功”的寶媽,分享她從網上學到的專家經驗:3歲分床,5歲分房;并且鼓勵其他寶媽狠下心來,嚴格執行,不能讓孩子在“獨立能力”這條賽道上輸在起跑線上。

千萬别被3歲分床、5歲分房的概念坑了!

看得出來,現在的寶媽們都很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尤其是男寶媽媽。

那麼3歲分床、5歲分房,這個年齡又是怎麼定出來的呢?背後的科學依據又是什麼呢?

其實,這兩個年齡隻是根據大多數孩子的情況得出的參考性資料。每個孩子的生長速度各不相同,對親密度和個人空間需求也不同,從群裡更多寶媽的失敗經驗不難看出,這個規律并不适用于每個孩子。

孩子遲早能自己獨立睡一整晚,就像孩子會自己坐或爬行一樣。他們隻是需要時間來發現如何去做,家長不必強制幹預這些流程。

千萬别被3歲分床、5歲分房的概念坑了!

家長幹預的形式,很容易出現忽視或否認孩子恐懼的感受,很多父母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做這種事,又或者,我們總是認為這樣做是對的。那麼即使在分床/房過程中,做了再多的鋪墊與鼓勵,也是無意識的在給孩子的成長埋下隐患。

孩子得不到了解,哭着入睡或迫于壓力獨自忍受,并不代表分離成功,反而随着情感失調的次數增多,他們化解不愉快情緒的能力會變差,對于父母的信任感會降低。

人類是先有感覺,之後才會動腦思考。是以肯定和認真對待孩子的感受非常重要。而導緻成年人抑郁的一個最重要原因,就來自于童年時期,沒有從親子關系中獲得安撫。

千萬别被3歲分床、5歲分房的概念坑了!

那麼正确的做法是什麼呢?最核心的是:要先能很好的回應孩子對于各種分離的恐懼。

#不急着要求孩子獨立#

急于要求孩子獨立,反而會适得其反破壞親子關系,未來還需要花時間和心力去修複,你可能覺得自己是在鼓勵他,但是孩子會覺得是在不斷的被你推開,對他而言更像是一種懲罰。

#父母遵循孩子的步調#

給孩子充分的準備時間,讓孩子自己決定何時以及如何與父母分開,而不是在他們沒有準備好之前離開。

千萬别被3歲分床、5歲分房的概念坑了!

#建立他的小空間與幸福的聯系#

讓孩子把床和舒适、幸福親昵聯想在一起,而不是和分離、孤獨、恐懼聯想在一起。給他準備的小屋、小床和一切美好相關,那麼一定能幫上一點忙。

千萬别被3歲分床、5歲分房的概念坑了!

#正确的鼓勵,鼓勵的力量是無窮的#

被欺騙、被忽視或被操縱去做事情,一定會影響孩子對于未來各種關系的處理方式。給孩子勇氣、陪伴他,去嘗試做一些他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慢慢的獨立起來。

千萬别被3歲分床、5歲分房的概念坑了!

心理學上指出,孩子不是天生就具有“物體恒存”這個概念的,媽媽不在身邊,就會感覺焦慮害怕,感覺媽媽的關愛就消失了。而大人即使孩子不在身邊,還是會感覺到他的存在。

千萬别被3歲分床、5歲分房的概念坑了!

了解這個差異,再一步步的去做獨立引導就會順暢很多。《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中提出的“幼兒睡眠逐漸推進”的經驗就非常具有參考價值。

千萬别被3歲分床、5歲分房的概念坑了!

《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

首先,孩子6個月之前,不推薦和孩子任何形式的分床和分房。這個階段,是孩子最需要愛的互動的階段。

其次,當孩子逐漸開始有物體恒存的概念之後,才開始做嘗試。

第三,觀察孩子何時何地入睡感到放心和安全。

第四,逐漸的抽離,比如從抱睡到靠在身邊;從在他的房間陪伴他直到睡着到允許他開一盞走廊的燈或小夜燈陪伴。

核心:做好在任何階段孩子感到不舒适就要重新回到起點的耐心和準備。

小餅幹三歲半的時候,有一天陪他玩玩具,他第一次跟我說:“媽媽,我想單獨玩一會兒,你總是給我搗亂”。我很開心的答應了,并且告訴他我會在隔壁房間工作,如果他有需要可以随時叫我。

千萬别被3歲分床、5歲分房的概念坑了!

又過了一陣子,假期午睡,他會告訴我:“媽媽,我想去小屋睡,因為我自己睡的時候可以扮演一下奧特曼,單獨和格裡喬奧特曼一起玩一會。”

千萬别被3歲分床、5歲分房的概念坑了!

這些都是他們的自我意識逐漸在萌芽,而我們需要做的隻是跟随他們的步調。觀察孩子以尋找線索,你通常都會做出最正确的選擇。

養成和孩子在一起的習慣,不是教育他或指點他,而是耐心的陪伴,協助他解決問題,而不是替他解決問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