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原來,不希望親人過得比自己好的人,多半是這幾類人

原來,不希望親人過得比自己好的人,多半是這幾類人

在網絡上,流傳着這麼一句話:“希望親人過得好,但不希望親人過得比自己要好。”

這種心态,從表面上看,其實很沖突。希望親人過得好,本質上就懷着一顆包容之心。可不希望親人過得比自己好,那就有一點自私了。

其實,從現實的情況來說,這并非是沖突,而是特别正常的事兒。因為人類本就是善與惡,光與暗,寬與私的結合體。天使與惡魔,就寄生于他們的内心當中。

有心理學家提出了這麼一個觀點,人性的複雜之處在于,它的沖突而不沖突性。

直白一點來說,你覺得人性當中存在善良和自私,這就是沖突。可實際上,所有人都會為自己着想,這跟善良是沒有關系的,也是不沖突的。是以,讓人迷惑的情況就出現了。

不希望親人過得比自己好這件事,就符合“複雜”的人性。

想起這麼一句話,人性就是一個巨大的迷宮,當你身處其中的那一刻,那你就被繞入其中了。

你終究會明白,那些不希望親人過得好的人,多半是這幾類人。

原來,不希望親人過得比自己好的人,多半是這幾類人

01

第一類人:精緻利己之人。

什麼是“精緻利己”呢?精緻就跟粗糙相對,也就是說,精緻之人 ,必然是對生活有追求之人。而利己,顧名思義,則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做法。

随着物質社會的逐漸發展,精緻利己的人會越來越多。這種建立在自我物質追求,而又多了自私的人,往往不希望别人過得比自己好。

在一個家庭裡面,大哥總想自己過得好,弟弟過得比自己差一點。或者說,弟弟總想自己過得好,而希望哥哥過得比自己差。從本質上來說,他們都想“獨占鳌頭”。

試想,又有誰希望落後于人呢?又有誰希望比别人過得差呢?

一方面,人們在心理這一關過不去。另一方面,每個人都有虛榮的心态。這個時候,希望親人過得比自己差,那就是很正常的事兒了。

人類,永遠都不可能擺脫虛榮的心理,也永遠不可能放棄對于“獨占鳌頭”的追求。如此,精緻利己的人性成為常态,那就是當下的現實。

原來,不希望親人過得比自己好的人,多半是這幾類人

02

第二類人:喜歡攀比之人。

有情感研究者認為,人性從誕生開始,就深陷于互相攀比的競争當中。好勝以及不服輸,成為了基本的性格特征。

你的親戚賺了100元,而你賺了200元,那你就會覺得特别滿足,認為自己在比較中“勝人一籌”。這個時候,你就會希望這些親戚賺多一點,比如說賺110或者120元,但你絕對不希望他賺到210元。

當你的親戚無論怎麼做,都無法超越你的時候,那你的内心将産生出一種“成就感”。往往是這種成就感,讓你認為親情值得。

網絡上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親戚打電話問你過得怎樣,并不是他想知道你過得如何,而是想知道你過得沒有他好。

道理是相似的,人性也是大同小異的。

隻要“就近攀比”的心态依舊存在,那見不得人好的情況,就不會消失。

原來,不希望親人過得比自己好的人,多半是這幾類人

03

第三類人:習慣計較之人。

過年的時候,有一位朋友跟我說了一件事。

上一年,他的孩子特别争氣,考上了985大學。作為家長,他把孩子的成績發到了朋友圈當中,希望跟别人分享孩子的喜訊。

在他發朋友圈的同時,他的某個親戚也發了朋友圈——孩子考上了雙一流大學,但并非是211以及985。

是以,他順手就給親戚點了一個贊。

過了一天後,朋友發現,外人全來點贊了,而沒有一個親戚來點贊。這種情況,讓朋友深思起來,也就是點個贊而已,為什麼這都做不到呢?

後來,朋友才想明白,每個人都有着計較的心理,看到你的孩子好,别人不樂意,除非他的孩子比你的孩子更好。

說得好聽點,親戚之間的關系,終究很敏感,好與不好,沖突都很大。而說得不好聽一點,越是親戚,越喜歡計較。一切,都很現實。

原來,不希望親人過得比自己好的人,多半是這幾類人

04

第四類人:隻顧小家之人。

古人有言:“人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每個人都隻顧自己的家庭,又有誰會管别人家發生了什麼事兒呢?可以說,絕大多數人,都隻顧自己過得怎樣,而不會管别人過得如何。

這一點,我們隻要從日常的聊天當中,就能明白了。

當你的親戚知道你賺不到什麼錢的時候,那他絕對會安慰你,然後在背後嘲笑你。可是,當你說賺了很多錢,甚至比他賺得還多時,那他就會對你産生“羨慕嫉妒恨”的心态。

可以這麼說,笑人無,恨人有,那是生活的常态。

别低估的人性,也不要高估了人心。

當然,絕大多數人都隻顧自己的家庭,那也是人之常情。是以說,做好自己的本分就好,也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一切,僅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