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原来,不希望亲人过得比自己好的人,多半是这几类人

原来,不希望亲人过得比自己好的人,多半是这几类人

在网络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希望亲人过得好,但不希望亲人过得比自己要好。”

这种心态,从表面上看,其实很矛盾。希望亲人过得好,本质上就怀着一颗包容之心。可不希望亲人过得比自己好,那就有一点自私了。

其实,从现实的情况来说,这并非是矛盾,而是特别正常的事儿。因为人类本就是善与恶,光与暗,宽与私的结合体。天使与恶魔,就寄生于他们的内心当中。

有心理学家提出了这么一个观点,人性的复杂之处在于,它的矛盾而不矛盾性。

直白一点来说,你觉得人性当中存在善良和自私,这就是矛盾。可实际上,所有人都会为自己着想,这跟善良是没有关系的,也是不矛盾的。因此,让人迷惑的情况就出现了。

不希望亲人过得比自己好这件事,就符合“复杂”的人性。

想起这么一句话,人性就是一个巨大的迷宫,当你身处其中的那一刻,那你就被绕入其中了。

你终究会明白,那些不希望亲人过得好的人,多半是这几类人。

原来,不希望亲人过得比自己好的人,多半是这几类人

01

第一类人:精致利己之人。

什么是“精致利己”呢?精致就跟粗糙相对,也就是说,精致之人 ,必然是对生活有追求之人。而利己,顾名思义,则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做法。

随着物质社会的逐渐发展,精致利己的人会越来越多。这种建立在自我物质追求,而又多了自私的人,往往不希望别人过得比自己好。

在一个家庭里面,大哥总想自己过得好,弟弟过得比自己差一点。或者说,弟弟总想自己过得好,而希望哥哥过得比自己差。从本质上来说,他们都想“独占鳌头”。

试想,又有谁希望落后于人呢?又有谁希望比别人过得差呢?

一方面,人们在心理这一关过不去。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虚荣的心态。这个时候,希望亲人过得比自己差,那就是很正常的事儿了。

人类,永远都不可能摆脱虚荣的心理,也永远不可能放弃对于“独占鳌头”的追求。如此,精致利己的人性成为常态,那就是当下的现实。

原来,不希望亲人过得比自己好的人,多半是这几类人

02

第二类人:喜欢攀比之人。

有情感研究者认为,人性从诞生开始,就深陷于相互攀比的竞争当中。好胜以及不服输,成为了基本的性格特征。

你的亲戚赚了100元,而你赚了200元,那你就会觉得特别满足,认为自己在比较中“胜人一筹”。这个时候,你就会希望这些亲戚赚多一点,比如说赚110或者120元,但你绝对不希望他赚到210元。

当你的亲戚无论怎么做,都无法超越你的时候,那你的内心将产生出一种“成就感”。往往是这种成就感,让你认为亲情值得。

网络上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亲戚打电话问你过得怎样,并不是他想知道你过得如何,而是想知道你过得没有他好。

道理是相似的,人性也是大同小异的。

只要“就近攀比”的心态依旧存在,那见不得人好的情况,就不会消失。

原来,不希望亲人过得比自己好的人,多半是这几类人

03

第三类人:习惯计较之人。

过年的时候,有一位朋友跟我说了一件事。

上一年,他的孩子特别争气,考上了985大学。作为家长,他把孩子的成绩发到了朋友圈当中,希望跟别人分享孩子的喜讯。

在他发朋友圈的同时,他的某个亲戚也发了朋友圈——孩子考上了双一流大学,但并非是211以及985。

因此,他顺手就给亲戚点了一个赞。

过了一天后,朋友发现,外人全来点赞了,而没有一个亲戚来点赞。这种情况,让朋友深思起来,也就是点个赞而已,为什么这都做不到呢?

后来,朋友才想明白,每个人都有着计较的心理,看到你的孩子好,别人不乐意,除非他的孩子比你的孩子更好。

说得好听点,亲戚之间的关系,终究很敏感,好与不好,矛盾都很大。而说得不好听一点,越是亲戚,越喜欢计较。一切,都很现实。

原来,不希望亲人过得比自己好的人,多半是这几类人

04

第四类人:只顾小家之人。

古人有言:“人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每个人都只顾自己的家庭,又有谁会管别人家发生了什么事儿呢?可以说,绝大多数人,都只顾自己过得怎样,而不会管别人过得如何。

这一点,我们只要从日常的聊天当中,就能明白了。

当你的亲戚知道你赚不到什么钱的时候,那他绝对会安慰你,然后在背后嘲笑你。可是,当你说赚了很多钱,甚至比他赚得还多时,那他就会对你产生“羡慕嫉妒恨”的心态。

可以这么说,笑人无,恨人有,那是生活的常态。

别低估的人性,也不要高估了人心。

当然,绝大多数人都只顾自己的家庭,那也是人之常情。所以说,做好自己的本分就好,也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一切,仅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