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喜歡參加同學聚會,也不喜歡跟過客打交道,那他往往是這幾類人

01

從小到大,身邊人都給我們傳播這麼一個思想——多個朋友多條路。

在很多人眼中,朋友多了,未來發展的道路才會多,而朋友少了,那這個人絕對不合群,也不可能有太大的發展空間。

像這種論調,到底正不正常呢?到底是不是絕對的真理呢?

我想,這世上的一切,都不是絕對的。這世間的真朋友太少了,虛僞的過客太多了,别人連真心待你都做不到,又怎麼可能幫助你發展呢?

就拿同學來說,對于早已分散多年的他們,我們有什麼感覺呢?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覺得要跟同學搞好關系,未來可能會得到他們的助力。可實際上,搞不搞好關系,問題也不大,因為你我終究要各走各路。

對于多年未見的老同學,有些人選擇熱情似火,而有些人選擇沉默,也有些人選擇視而不見。前者,占了少數。而後者,竟然占了多數。

熱情似火好了解,可為什麼多數人都選擇對老同學視而不見呢?

要知道,不喜歡參加同學聚會,也不喜歡跟過客打交道的人,往往是這幾類人。

02

不喜歡參加同學聚會的人,大多讨厭湊熱鬧。

人性,是這世間最為沖突的東西。它當中存在着惰怠的特性,也存在着看熱鬧的沖動,這就容易讓人産生選擇困難症。

在參與同學聚會之前,有些人覺得,還是湊一湊熱鬧比較好,反正同學之間也多年未見了,去見一見又有何不可呢?

而有些人覺得,反正都成為陌生人了,見與不見,又有什麼所謂呢?還是不見算了,難得放假,自己在家看看書,刷刷手機更高興。

現代人,越來越不喜歡湊熱鬧,而是偏向于冷情的個人生活。我想,這跟當代的生活模式有關。

當代的生活模式,太急躁了,節奏太快了,讓人産生了巨大的壓力。這個時候,就肯定有人希望過上“平靜”的生活,不希望招惹太多的麻煩。

跟老同學打交道,太麻煩了。既然如此,還不如置身事外比較好。

03

不喜歡參加同學聚會的人,大多喜歡獨處。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低品質的合群,不如高品質的獨處。

跟别人合群,不見得就是好事。而自我獨處,不見得就是壞事。人們講究的,永遠都不是合不合群,而是這樣的生活到底适不适合自己。

有的人天生就喜歡社交,本就愛折騰,那他們去參加不同的聚會,結交不同的人,往往是他們最好的選擇。

而有些人天生就不喜歡社交,性格比較内斂,也喜歡清靜,那他們選擇做個獨處的人,不參與到同學聚會當中,不也是屬于他們最好的選擇嗎?

現代人,其實最容易被某些“似是而非”的觀念所束縛,要麼覺得合群就一定好,要麼覺得合群就一定不好。其實,沒必要這麼極端。

符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而不符合自己的,那我們就沒必要逼自己去做了。

但還是要說,獨處的人,就未必過得比合群的人差。要知道,閑看庭前花開花落,也是一種恬淡的生活模式。

04

不喜歡參加同學聚會的人,大多存在“厭惡”的心理。

曾見到過這麼一些人,性情特别開朗,人也特别容易合群,可他們就是讨厭同學聚會,就算别人邀請他,他都不去參加。

像這樣的人,要麼有着不好的校園經曆,要麼對這些陌生的同學不感興趣,産生了極度“厭惡”的心理。

同行的老張,是職場裡面的社交高手,可他就是不參加同學聚會。因為他知道,在以往的學生生涯當中,這些人對自己的态度不好,欺負過自己,是以他一直記恨到今天。

身邊的朋友都勸他,不就是以前欺負過你嘛,現在都過去二十幾年了,為什麼還是放不下呢?

老張說了這麼一句話:“有些傷痛,永遠都銘刻在内心當中,是無法抹平的。”

一個人,之是以不喜歡參加同學聚會,不是因為不合群,而是因為他的心,已然無法接受這群人了,很決絕。

05

不喜歡參加同學聚會的人,大多讨厭招惹是非。

有道是“是非隻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有些是非,之是以層出不窮,就是因為我們開口的次數太多了,進而滋生了沖突。有些煩惱,本不該發生,可就是因為我們喜歡強出頭,那它就出現了。

人在江湖,隻要人與人之間有所接觸,存在一定的聯系,那他們絕對會産生沖突。這,是不可避免的人性沖突。

既然我們都知道這樣的結果,那我們為什麼還要“自讨苦吃”呢?

不參加同學聚會,就是為了把以往年輕時的美好記憶,一直留存在心底,而不希望沾染上任何的沖突和沖突。

更何況,如今的工作壓力那麼重,生活的問題那麼多,那我們就沒必要主動制造更多的麻煩給自己了。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