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孤獨症日|鄒小兵:未來10年兒童孤獨症的預後将發生顯著改善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劉欣宇

通訊員 甄曉洲 葉張翔

圖/受訪者提供

“治愈孤獨症孩子,不應該胡子眉毛一起抓,關鍵要瞄準社交元素。隻有讓他們感受到社互動動的快樂,才有利于幫助他們恢複。”今年4月2日是第15個世界孤獨症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舉辦了系列活動,組織14名專家進行了線上義診,友善孤獨症孩子家長免費咨詢。

孤獨症日|鄒小兵:未來10年兒童孤獨症的預後将發生顯著改善

鄒小兵發表主旨演講

國内著名的自閉症醫學大咖、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學科帶頭人鄒小兵教授以孤獨症孩子自然發展行為幹預為主旨在該院做重要演講,他表示,未來10年兒童孤獨症的預後将發生顯著的改善,其中,有效的、具備循證依據的孤獨症心理社會幹預方法可以成為一個較好的幹預方式。

“幹預”要從孤獨症孩子的興趣入手

鄒小兵指出,兒童孤獨症如果能夠早期發現和科學幹預,預後效果是相當可觀的,部分輕度孤獨症患者甚至完全可以獨立生活。在活動現場,他強調自然發展行為幹預(NDBI)是最适合于大陸的兒童孤獨症幹預手段,該幹預手段主要指在自然環境(家庭、社群、學校等)中實施。其中,兒童與治療師享有共同決策權,利用自然突發事件,使用各種行為政策來幫助孤獨症兒童發展适當和必備的生存技能。

據介紹,這裡的“決策權”主要指幹預手段要始終追随孤獨症孩子的興趣。“有一些孤獨症孩子是有表達能力的,他會告訴你他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他想幹什麼不想幹什麼,在這個時候,我們要充分地尊重他們的意見,從孩子的興趣入手,進行相關幹預,有計劃、有目标的開展針對性訓練,截至目前,已經在不少孩子身上看到了明顯的效果。”鄒小兵說。

居家日常生活幹預很關鍵

“我們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的門把手故意設定得很高,1.7米左右,當孩子想要出門時,他就必須來發出一些聲音或動作讓人幫他開門,這就是一種自然情景幹預。”鄒小兵表示,家長也可以在孩子生活的家庭、社群等環境裡進行安排、布置和設計,讓孩子自然産生互動。

孤獨症日|鄒小兵:未來10年兒童孤獨症的預後将發生顯著改善

活動現場

他強調,其實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的家庭日常活動都是幹預時機和場所,不過幹預還要符合兒童發展規律,比如要與孩子年齡相适應,不要超出他們這個年齡段的認知、行為模式等。

“需要說明的是,家長的文化水準并不影響家長對自閉症兒童幹預方法的學習和運用,家長可通過參與正規訓練班、學習科普課程等方式來提高幹預認知和能力。”鄒小兵提醒。

為什麼尤其家庭這個自然環境的幹預效果較好呢?鄒小兵解釋,孤獨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日常生活幹預,可以讓孩子生活中醒着的每一刻都成為學習時刻,保證了高強度幹預,可以取得持續的效果。

另外,在活動現場,鄒小兵還透露他所帶領的中山三院團隊,已經設計了一套AI診斷自閉症行為的實驗室,自動診斷準确率超過90%,目前正開始融資産業化。(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林清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