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走出誤區,給自閉症兒童更好的幫助

走出誤區,給自閉症兒童更好的幫助

不一樣,讓這個世界更美。

你也不過,是個不一樣的孩子。

善于發現,

耐心陪伴,

我們相信每個孩子,

都能發出璀璨的光,

你也一樣。

受訪人┃唐小鴻(北京婦女兒童發展基金會“助基金”發起人)

采寫┃吳穎

和以往我們采訪的自閉症兒童的媽媽有所不同,唐小鴻本是一個可以置身事外的人。

她有一個完全正常的孩子,也不是特殊教育領域的研究者,但是幾年來,她的“助基金”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自閉症兒童的幹預和康複上,她自己更是跑遍了世界上所有先進的自閉症兒童機構,拜訪了國際上多位研究自閉症兒童的專家,師從英國自閉症教育事業中的領軍人物裘德·拉根(Jude Ragan)女士。

裘德女士曾面見撒切爾夫人,提出“自閉症孩子也有接受教育的權利”的議案,并創辦了為3~25歲自閉症人群服務的昆斯米爾(Queen smill)特殊學校和一系列的教育體系,并擔任多所自閉症學校的校長,她于2011年獲頒大英帝國勳章。

唐小鴻說,裘德女士不僅是自己走上服務自閉症兒童這條路的領路人,也是自己的人生導師。

因為工作關系,唐小鴻接觸到的自閉症家庭千千萬萬,但又因為自己的“第三方”身份,她能獨立、客觀地看待自閉症兒童群體以及他們的幹預和康複。

在采訪中,她完全不想說自己從事這份公益事業的堅持和艱辛,最迫切的還是想跟我們分享如何看待自閉症兒童,以及能真正幫助到自閉症兒童的一些具體方法。

走出誤區,給自閉症兒童更好的幫助

自閉症兒童,首先是孩子

我們經常把自閉症兒童形容為“來自星星的孩子”,但實際上,他們不是“外星人”,更不是異類,他們和每一個家庭中的孩子一樣,首先是孩子。

這是唐小鴻最想和我們分享的關于如何看待自閉症兒童的觀念。

一個普通的孩子會吵鬧、會發脾氣,自閉症的孩子也會;有的普通孩子不愛說話,自閉症的孩子也是這樣……

在唐小鴻看來,自閉症兒童隻是内在認知水準與外在年齡和身體不比對,可能一個10歲的身體裡裝着一個認知水準隻有2歲的孩子,但他們依然是孩子。

她認為,隻有用這樣的觀念去看待自閉症兒童這個群體,普通人才能對他們更包容,而更重要的是,自閉症兒童的家長也能放下焦慮,靜下心來陪伴孩子成長。

“撫養一個普通的孩子長大,都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做到的事,需要父母付出極大的耐心,自閉症孩子的父母就更不能着急,應該放下不合理的期待,更加耐心地陪伴和引導。”這是唐小鴻最想和自閉症兒童的家長說的話。

走出誤區,給自閉症兒童更好的幫助

語言不是唯一的溝通方式

唐小鴻提到,很多自閉症兒童的家長最着急的,就是想讓孩子開口叫爸爸媽媽、會說話。但實際上,對于自閉症兒童來講,會說多少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讓他學會“說”功能性語言。

所謂的功能性語言,就是能表達出自己的需求的語言,但這種語言不一定是“說”出來的,它有可能是一個動作,或者隻是一個眼神。

自閉症兒童經常出現外在的情緒失控等表現,其實都是來自于他内在的焦慮,而這些焦慮是因為他無法表達自己的需求,需求當然也就難以被了解和滿足。

如果會使用功能性語言,自閉症兒童就可以學會表達自己的需求,進而需求也就能被滿足。當自閉症兒童的情緒方面的問題減少時,他也就能在知識學習、社交學習等方面更加專注和有所進步。

唐小鴻給我們舉了一個例子,比如當自閉症兒童感覺口渴時,他不一定非要說出“我渴了”“我要喝水”這樣的話,如果他能做到把杯子遞給家長,或者是拿起一張顯示想喝水的圖檔,就是掌握了功能性語言。

而這樣讓自閉症兒童掌握功能性語言的目标,正是唐小鴻和她的“助基金”在進行的自閉症兒童教育體系模式中的一種嘗試。

走出誤區,給自閉症兒童更好的幫助

感統方法不等于感統訓練

同時,唐小鴻嘗試建構的自閉症兒童的教育體系中也強調使用感統方法。

但是唐小鴻特别希望通過我們告訴更多自閉症兒童的父母們:感統的幹預方法不是所謂的對所有孩子進行一樣的感統訓練,而是先要了解每個孩子不同的感覺通道特點。

其實,不僅是自閉症兒童,普通的孩子在感覺上也有着很大的差别,比如有的孩子很愛看圖文契合的漫畫書,有的孩子卻怎麼也看不懂這類書,因為後者無法處理好這類圖文交融的資訊,但是如果給這類孩子看隻有文字沒有圖畫的書的話,他的閱讀障礙就消失了。

一旦出現資訊處理困難的情況,就會引發孩子的焦慮,自閉症兒童的焦慮會更加明顯,是以,在運用感統方法進行幹預之前,需要對每一個孩子的感覺特點進行觀察和分析,在此基礎上為孩子提供進行感統幹預的方案,這樣才能降低孩子的焦慮感,而不是增加他對資訊的混淆感和超負荷感。

另外,談起如何減少自閉症兒童的焦慮,唐小鴻還特意提醒到,不管是家裡還是自閉症兒童康複中心等地方,都應該在環境設定上盡量減少對自閉症兒童的幹擾。

也許有豐富的色彩和裝飾的環境更受普通孩子的喜愛,但是純色、冷色調的單一環境顯然更适合資訊處理能力差、易焦慮的自閉症兒童。

走出誤區,給自閉症兒童更好的幫助

真正的融合不是“一樣”

最近幾年,社會在關注自閉症兒童方面頗為重視,“融合教育”的理念也被廣泛運用于學校、幼稚園。

但是唐小鴻告訴我們,在她參觀的有自閉症兒童就學的歐美學校中,成功的融合教育并不是讓自閉症兒童和所有孩子上完全一樣的課,在校生活完全一樣,而是會設定一個專門的自閉症兒童中心,自閉症兒童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與普通孩子一起上,但是如果遇到他不接受的課,他就可以回到中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這樣,既能減少自閉症兒童在自己不喜歡的課程上的焦慮感,也不會影響其他孩子正常上課。

她認為這也許才是真正的融合教育,融合的目的不是要求自閉症兒童變得和普通兒童一樣,而是允許他們不一樣,并根據他們的需要提供幫助。這樣的融合教育也才是真正的包容。

自閉症兒童的特殊才華不僅在繪畫上

唐小鴻還和我們分享了她參加歐洲自閉症協會時的一個感受。

當時參加這個會議的除了研究者、特殊教育者,還有法官、檢察官、警察等,而協會主席在開場說的第一句話則是,“在座的各位,大家不要覺得自閉症離你們很遙遠,有可能你們在座的每一位都是自閉症譜系上的人,因為你們是各個領域的精英”。這就是目前歐美國家對自閉症譜系人群的看法——一些具備特殊才能的人有可能就是自閉症譜系上的人。

不少學者也認為,自閉症兒童由于他獨特的專注能力,擁有心無旁骛的特點,是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展現出驚人的才華的,隻要善于發現,恰當引導,就有可能幫助孩子展現出這種才華。

而繪畫,可能僅僅是自閉症兒童最容易被發現的一種才能和潛力而已。

走出誤區,給自閉症兒童更好的幫助

當然,這并不是說所有的自閉症兒童都是天才,這就和我們普通人最後也不是人人都能功成名就的道理一樣,但唐小鴻認為,對于有自閉症兒童的家庭來講,對未來抱有希望,總比覺得前途一片灰暗要好。

方法推薦:PECS-圖像交換交流系統

這是一種使用圖畫标示來教授自閉症兒童功能性非語言交流的方法。

自閉症兒童最需要的就是幫他們減少焦慮,這能讓他們情緒穩定,進而進行知識、生活技能的學習,更容易接受外界資訊。

圖畫化的功能性非語言交流就是通過一些圖檔展示的方式,向自閉症兒童說明日常生活和學習的目标與順序,讓他們了解時間的意義等,也能讓自閉症看護者確定在幾秒鐘内給予孩子所要求的東西,這樣的溝通都能最大程度地減少自閉症兒童的内在焦慮感。

其實,這種PECS-圖像模式,不僅可以用于對自閉症兒童的幫助,也能廣泛用于學齡前兒童的生活中。

比如我們可以把一天的生活安排以圖檔的形态放在家裡的牆上:太陽升起時起床、穿衣服、刷牙,之後去幼稚園,太陽快下山時奶奶在幼稚園門口等着接他……當一天的安排被具象化了之後,孩子也會體會到秩序感,增加安全感。

《父母必讀》雜志2022年3月刊上市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