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媽媽尋子26年後去世,兒子曾是微信好友:最大的遺憾,是…

作者 | 李耳耳

媽媽尋子26年後去世,兒子曾是微信好友:最大的遺憾,是…

珍貴的機會,一旦錯過就不能重來

前不久看到一則新聞,久久不能忘懷。

一位媽媽尋子26年後不幸因癌症去世。去世後不久,公安通過DNA比對找到了她的兒子,沒想到,兒子竟然是她的微信好友……

回顧這對母子陰差陽錯的故事,令人無奈到隻剩一聲歎息。

1991年夏天,楊素慧夫婦帶着4歲的兒子徐劍峰從浙江到廣州打工。

那天,徐父帶着兒子在南方大廈二樓休息,兩位陌生男子給他遞了一支煙,三人有說有笑。可沒過多久,徐父便昏睡了過去。

媽媽尋子26年後去世,兒子曾是微信好友:最大的遺憾,是…

等他醒來,兒子早已被人販子拐走。

年紀小小的徐劍峰,一直很機靈。人販子帶着他去了很多戶人家,他常常被要求表演蹦跳、大笑,甚至有時他得脫光衣服原地轉圈。

察覺到不對勁後,他便計劃着逃跑。

第一次逃跑,是趁着人販子睡着後,他想找媽媽,卻不知道媽媽在哪裡,隻能漫無目的地走着,走了一夜,餓得蹲在路邊站不起來,被追上來的人販子找到了。

第二次逃跑,他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偷偷從人販子口袋裡摸出300塊錢。白天拼命逃跑,晚上找個角落睡覺,餓了就去垃圾桶裡撿吃的。他跑得兩隻鞋子都丢了,腳上也磨出了水泡。

最終,他被惠州小漁村裡的養父母撿到了。他們承諾,等他長大了,會幫着他一起找爸爸媽媽。

媽媽尋子26年後去世,兒子曾是微信好友:最大的遺憾,是…

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常常在想,媽媽有沒有在找他?

有,媽媽楊素慧,每時每刻都在找他。

她辭去了穩定的工作,靠着能随時離職的零工維持生活。這些年,她擺過地攤,當過洗碗工。

晚上睡不着的時候,她就把床拆了裝,裝了拆……

媽媽尋子26年後去世,兒子曾是微信好友:最大的遺憾,是…

2016年,徐劍峰看到了關于楊素慧的新聞報道,他覺得楊素慧提供的照片很像自己小時候,便聯系上了她。

楊素慧說,她和丈夫都不高,兒子應該也不高,且兒子屁股上有一塊胎記。

徐劍峰說,自己身高183cm,小時候屁股被開水燙過,留下了印子,不清楚是否有胎記。

因為特征不符合,倆人便沒有進行下一步采血鑒定。

短短一年後,楊素慧因為癌症去世,女兒在朋友圈為媽媽釋出了訃告,徐劍峰留言:“楊阿姨,一路走好。”

媽媽尋子26年後去世,兒子曾是微信好友:最大的遺憾,是…

直到今年3月,警方才利用相關技術,确定了他們的血緣關系。可他們,再也不能見面了。

一個小小的細節,一場小小的誤會,讓這對彼此尋找對方26年的母子,就這麼擦肩而過,抱憾終身。

上帝是個好編劇,他讓人世間充滿了戲劇化的沖突與悲劇。很多事情明明隻有一線之差,最終還是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得以圓滿。

媽媽尋子26年後去世,兒子曾是微信好友:最大的遺憾,是…

然而,他們的故事,隻是人世間千萬場故事之一。誰也無法預料,此刻做出的某項小小決定,會不會影響自己與家人的人生。

唯有把握好此刻的幸福,才能不辜負以後。

父母與孩子之間最大的遺憾,就是“我本可以”。那些珍貴的親子時光,一旦錯過就不能重來。

媽媽尋子26年後去世,兒子曾是微信好友:最大的遺憾,是…

等父母有空了,孩子卻長大了

常看到一句話:“等父母有空了,孩子卻長大了。”

在這個生活壓力極大的社會上,我了解父母有時候,真的力不從心。

上班的時候,要拼體力和腦力,看着上司的眼色工作,常常不得不加班很久。為了支撐起家庭,我們隻能委屈一下孩子。

7點下班回家,12點上床睡覺。在短短的五小時内,我們要吃飯、洗碗、洗衣服、監督孩子學習。短暫的碎片化時間裡,大多數父母隻想躺在沙發上玩玩手機,放松一下大腦。

父母有自己的苦衷,但閱曆尚淺的孩子,無法了解。在他們眼中,每晚難得的親子時光裡,爸爸媽媽甯願玩手機,也不願理自己。

前不久,看到一則新聞。

11歲的男孩小傑離家出走了,爸爸急得要命。可警察找到小傑後,他卻拒絕和爸爸交流。

警察耐心溝通後,小傑才悶悶不樂地說:“我不想看到他!天天打遊戲,也不管我作業。我爸的這種行為,我真的看不下去了,太氣人了!”

媽媽尋子26年後去世,兒子曾是微信好友:最大的遺憾,是…

想象一下,當孩子放學後興緻沖沖地回家,想跟父母分享白天的趣事,得到的隻有敷衍的回答,和喧鬧的手機短視訊聲時,他該是什麼樣的感受呢?

教育孩子最好的時機,就藏在平時的陪伴裡。可陪伴是有有效期的,孩子長大後,父母想重新教育孩子時,隻會發現為時已晚。

缺少陪伴的孩子,内心将永遠帶着傷痕。

心理學家武志紅講過一個案例。

一位事業有成的企業高管,在公開場合講話時,非常容易緊張,總是磕磕巴巴、滿頭大汗,害怕别人對他的話不感興趣。

在武志紅的引導下,他才意識到,原來這是因為小時候,每當他和媽媽講話時,媽媽總是給他一個漠不關心的側臉,從不積極回應他的話。

久而久之,他變得敏感而自卑,哪怕事業再成功,也跨不過内心的坎。

事實上,陪伴孩子與忙于工作,并不沖突。對孩子來說,每天一小時的高效陪伴,比一整天的敷衍陪伴,更有用。

孩子并不是不講道理的人,他們能了解父母的苦衷,前提是父母必須尊重孩子的感受。

如果有必須要完成的工作,父母可以耐心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要完成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大約一個小時。等完成後,爸爸/媽媽一定會陪你玩的,好不好?”

等工作忙完後,父母應該放下手機,全身心地陪伴孩子,無論是一起看書,還是一起玩遊戲,都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真心對待的。

内心富足,有安全感的孩子,都是被“陪”出來的。

媽媽尋子26年後去世,兒子曾是微信好友:最大的遺憾,是…

等父母想彌補了,孩子卻不需要了

陪伴最重要的一點是,父母能在親子時光中,發現孩子的優點,及時鼓勵、肯定孩子。

一個總是玩手機的父母,哪怕孩子每晚都高品質地完成作業,他們也不會發現;

一個參與度高的父母,哪怕孩子暴露出某些小缺點,他們也能立馬正确引導孩子,并強化孩子做得好的部分。

一個總是玩手機的父母,為了圖省事,總會不自覺地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

一個參與度高的父母,會尊重孩子的意願,陪孩子走彎路、找正途,豐富孩子的人生體驗。

“肯定教育”,不隻是肯定孩子好的方面,父母也要學會肯定孩子“壞的”方面,允許孩子憤怒、悲傷,接納孩子的感受。

曾讀過一位媽媽的自述:花14年把孩子養廢後才發現,她對孩子的否定,到底傷孩子多深。

兒子哭着哀求她不去上鋼琴課時,她厲聲喝止;

兒子控訴她霸道專制,她卻覺得理所應當。

媽媽尋子26年後去世,兒子曾是微信好友:最大的遺憾,是…

直到看到兒子抑郁症的确診書,她才追悔莫及。

她問出了所有父母内心的困惑:

“我不明白,我隻是希望給孩子最好的,讓他們以後能過上好的生活,為什麼孩子不能了解我,還抑郁了?”

因為,父母給的是指令,孩子想要的是肯定。

父母的每一次以“為你好”為開頭的否定,都是在否定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被剝奪感受的孩子,注定會變得越來越麻木。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有技巧地肯定孩子呢?

首先,父母應該學會“看見”孩子。

正如父母不會無緣無故責罵孩子,孩子也不會無緣無故耍脾氣。

他們之是以“不聽話”,可能是因為父母沒有教過他們該如何表達情緒。而他們的每一項反常舉動,都是在表達自己的訴求。

是以,父母必須重視孩子的每一種表現,“看到”孩子的内心。

其次,父母要學會正确的表達方式。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會說》中,作者指出了父母肯定孩子的三個技巧:

描述你所看見的;描述你的感受;把孩子值得贊賞的行為總結為一個詞。

比如孩子耐心等待你工作時,你可以說:“剛剛媽媽處理緊急任務,你沒有吵鬧,乖乖地等媽媽,媽媽覺得很欣慰,你能了解媽媽。”

被如此肯定的孩子,下次遇到不開心的事情,也一定能用同樣的方法與父母交流,而不是耍脾氣鬧情緒。

媽媽尋子26年後去世,兒子曾是微信好友:最大的遺憾,是…

徐劍鋒和楊素慧之間的遺憾,其實一直以另一種方式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

父母聽到孩子說“爸爸媽媽陪陪我”時,沒有當回事,潦草地敷衍過去。等想陪的時候,孩子已經不需要了;

父母看到孩子傷心憤怒的時候,沒有當回事,依然不斷否定孩子的感受。等道歉的時候,已經太晚了。

教育孩子最底層的邏輯,就是牢牢抓住孩子成長階段的每一次機會。

不要讓父母的僥幸,成為孩子終身的遺憾。

陪伴與肯定,是親子教育中最重要的兩種形式。

願所有父母和孩子,都能圓滿地度過每一刻,用童年滋養一生。

—— End ——

媽媽尋子26年後去世,兒子曾是微信好友:最大的遺憾,是…

作者:李耳耳,部分圖檔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