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超越特斯拉,卻打不赢五菱宏光。
01
三年超越特斯拉
“我們的智能電動汽車擁有超越同價位車型的先進技術及優質性能,可帶來卓越的駕駛表現和沉浸式的互動體驗,并提供優越的車内空間及配置。”
以上是零跑汽車最新遞交的上市招股書中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一段話。
現在的新能源車行業,和之前的智能手機、網際網路行業簡直是一個老師教出來的學生,不把牛皮吹破天,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業内人士。
去年的資本市場,最火的概念是新能源,這得感謝橫空出世的營銷奇才馬斯克,盤活了整個新能車市場。什麼企業隻要搭上“新能源”三個字,都立馬會成為投資者關注的标的。
雖然我們都知道這是大勢所趨,但未來幾年汽車行業會發展到怎樣的情況,估計也沒有誰能準确預測出來。
可是不少車企的掌門人,不斷放出狠話,提出各種宏大的目标,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
小鵬、蔚來、理想三家造車新勢力吹吹牛皮還情有可原,好歹人家量産後,年傳遞量均逼近10萬大關,這對于國内整個新能車行業來講,都是一個新的轉折點。
然而作為新能源一線品牌都擠不進去的零跑,他們敢放出口号:
“三年内超過特斯拉”。
總會讓人不以為然。
在戰略目标中,零跑稱争取到2025年底前推出8款全新車型,銷量目标為80萬輛。然而他們2021年,全年銷量不過4.3萬輛。這意味着,3年後銷量要翻将近20倍!
這不禁讓人想起當年“吹牛營銷”的鼻祖——羅永浩。
零跑汽車總是被外界貼标簽說是新能源車領域的“小米”;但從他們的操作來看,更像是新能車裡的“錘子”。
說不準最後變成當年的格力手機。
在 15 年初董明珠在參加電視節目宣布可能做手機的同時,放話稱:
“做手機分分鐘,肯定超小米”。
後又接受媒體采訪稱:
“我若做手機 3 年不用換”,“我希望做出世界上最好的高檔手機”。
當年6月召開的股東大會上,董明珠再度表示:
“格力手機已開始内部訂購,定價将在 1600 元,未來相信賣 5000 萬部不成問題。”
牛皮吹破了天,結果幾年過去格力手機淪為業界笑話。
02
零跑上市
同樣靠說大話、放衛星,換取知名度的零跑汽車,它的上市并非突發行為,去年零跑汽車的CEO朱江明就透露:
零跑汽車正在考慮将于明年在香港進行IPO。
這個進度毫無疑問是非常快的,因為朱江明透露這個消息的時候是去10月份左右,然後今年1月份就送出材料了,現在正式出消息,也就是說朱江明對外透露消息的時候,内部已經在做準備了。
零跑汽車也是一個新能源汽車制造廠商,成立于2017年,比新能源造車三大新勢力成立時間晚了兩三年,這些年聲量确實比幾個新勢力小很多,現在在國内隻是二線新能源汽車品牌。
不過公司的股東倒是非常豪華,最大的股東是大華股份,然後還有國信證券,紅杉中國,中金資本等。
大華股份,A股上市公司,而且本身就是全球安防行業的老二。
國信證券,紅杉中國,中金資本這幾位大佬就不用過多介紹了,國内頂級的投資機構。
有一衆大佬的加持,零跑這幾年的業績增長非常快,但短闆也是明顯的——時至今日都還沒能盈利。
今年3月17日晚,零跑汽車向港交所送出上市申請書,聯席保薦人為中金公司、花旗銀行、摩根大通和建銀國際。一旦成功,零跑很有可能成為繼“蔚小理”之後第4家在港上市的造車新勢力。
而根據零跑遞交的上市申請書,2019至2021年3年的時間,零跑一直處于虧損狀态,公司經調整淨虧損分别為8.1億元、9.35億元、26.29億元;共計虧損43.74億元。
距離超過特斯拉還有2年,零跑依舊在國内新勢力第二梯隊徘徊。虧損也愈來越大。
就是如此巨額虧損下,零跑似乎一點都不缺錢。
從融資情況來看,零跑自2018年1月啟動Pre-A輪融資,至2121年8月C2輪,共計7輪融資中零跑共募集資金118.66億元。
募得資金118億,虧損才43億,還剩下大幾十億可以揮霍。
盡管募集資金超百億,但零跑的研發并不算多。
新入行的造車企業最看重的,應該是研發投入。畢竟不像傳統車企有雄厚的科技底子和工藝積累。
像比亞迪這種,它不論是在技術儲備,還是産能,産品矩陣,品牌,抑或是自主化等各方面,都具備了足夠強的競争力了。現在要做的是怎麼把優勢轉化為生産力和市場價值,研發方面反而退居次位。
然而作為新勢力之一的零跑,融資百億,卻隻有10%左右用來投入研發。
招股書顯示,2019至2021三年,零跑研發開支分别為3.58億元、2.89億元和7.40億元,三年合計研發投入13.87億元。
相比之下,2021年前三季度小鵬、蔚來、理想在研發上的投入分别為26.63億元、20.73億元和20.57億元。
換句話說,零跑三年累計用于研發的費用,隻有相當于小鵬4.5個月研發投入。
當然零跑這麼做,個人猜想還是因為新能車行業的環境問題,對于很多新造車企業來說,研發也許并沒有那麼重要。
全世界都在忙着造車。連小米、華為、蘋果這些做手機的也放言要在幾年内量産,張羅着要“二次就業”的許家印也提出“大幹三個月,實作恒馳5量産”。
足以見得,新能源汽車的技術門檻已經很低。沒有傳統汽車三大件(發動機、變速箱、底盤)的束縛,新能源隻要在電池、電機、電控上尋找到一個靠譜的供應商,任何企業都敢放言自己可以造車,甚至連組裝的活也可以外包給其他廠商。
自己把品牌打響,貼個牌,就可以了。活脫脫一個網際網路思維的翻版,這裡不得不說網際網路的創業邏輯真是時代的偉大發明,開局一張PPT,剩下全靠編。
隻不過,這樣的新能源車企造出來的汽車基本上都是千篇一律,挖空心思的地方都在外觀,核心三大件都是相差無幾。
也就是說,不考慮車标的好看與否,市面上大部分沒有足夠自研能力的新能車駕駛體驗實際相差不會太大。
03
“放衛星”式品牌計劃
零跑汽車創始人朱江明此前一直以“嘴炮”聞名。憑借前文提到的那句:三年内超越特斯拉。零跑汽車和朱江明成功于2021年7月份的釋出會上成功出圈。
以當時的眼光來看,這句話與袁崇煥的“五年平遼”類比,意在指其為“一時安慰”。
借用易簡财經的一句話:如果嘴炮也算炮,零跑汽車能轟走特斯拉。
然而,竊以為吹牛營銷不失為政策的一種。起碼這種操作讓名不見經傳的零跑汽車獲得了知名度。
酒香都怕巷子深,何況這壺酒還不怎麼香,更要主動出擊,博得眼球,争取流量。
事實上,在朱老闆的一番操作下,零跑的銷量在2021年獲得驚人的成長。
2021年零跑累計傳遞4.3萬輛,較2020年的8000餘輛大幅增長443%,排在造車新勢力第六位,前五名分别是小鵬、理想、蔚來、哪吒、威馬。
随着去年傳遞量急速增加,線下門店也在去年高速擴張。2020年底的時候,零跑有95家門店,去年底翻了兩倍至291家。
2019年到2021年,其營收分别為1.17億元、6.31億元和31.32億元。從該資料可以明顯看出,前兩年基本是小打小鬧,直到2021年才把收入提上來。
去年無疑是零跑最為亮眼的一年,朱老闆的“吹牛營銷”還是有效果的。如果抛去虧損情況來看,零跑的确是在高速成長的通道上;隻不過距離他所提到的:“三年超越特斯拉”、“4年8款新車”、“2025年實作銷量80萬”等目标,相差甚遠。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羅永浩。
很多人覺得吹牛很虛,不如踏實做産品。還有人說羅永浩要是踏實做産品,早就成了。
這話聽起來沒錯,但是颠倒了邏輯關系。吹牛和做産品其實是兩回事。要是沒有羅永浩的吹牛營銷,錘子可能早就倒閉了;錘子科技沒做起來,是營銷之外的其他方面不行,跟吹牛沒有太大關系。
從營銷的角度上來說,吹牛營銷是肯定有用的,朱江明的政策肯定是正确的。
然而吹牛營銷有一個很大的局限,就是隻靠吹牛,實際産品拉跨,是絕對不可能長久。
一些“感覺價值”不是很強的行業,比如保健品、早教、興趣班等,這些行業的産品都比較虛,好不好消費者短時間内也很難感覺,即使在用過之後,效果也很難判斷,全靠商家“吹”。
但是新能車這種行業太實了,各種對比、各種評測、各種名額資料,醜媳婦遲早要見公婆,是不是吹牛,市場會給一個公正的判定,拉長時間線看最終都會反映到銷量上。
但要是零跑上市,在股市的表現那就不好說了。
股市本身有投機的屬性,買的是一個資訊,買的是預期,哪怕現實拉跨,擠不進一線造車行列,還是有可能在股價迎來一波拉升。
就拿特斯拉來說,以去年特斯拉股價比較高的時期計算,市盈率高達781倍,較豐田的12.9倍、通用汽車的33倍及寶馬的12.5倍要高非常多。
然而,傳統車廠的銷量均數倍于特斯拉。比如同期季度的寶馬,寶馬傳遞量67.57萬輛汽車,幾乎是特斯拉13.93萬輛的5倍。
結果特斯拉的估值是寶馬的60多倍,高的離譜。
這是因為特斯拉等等新能源車企解決的是新增市場需求而不是替代需求。新增需求是公司通過産品、流程創新等方法,激發出的使用者的新需求。
對于大衆來說,特斯拉不僅僅解決了出行需求,也帶來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而低碳出行在未來極有可能成為主流。
新的需求創造的新市場規模是無法根據現有市場規模去估計的,是以潛力巨大。
其實,零跑上市更像是一種信号,造車新勢力第二梯隊的上市潮,隻怕要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