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生若覺很悲喪,隻因未讀史鐵生

作者 | 樊登讀書 · 芊和

主播 | 樊登讀書 · 賞新晴

很多人認識史鐵生,是從高中國文課本中的那篇散文——《我與地壇》。

1951年1月4日,在北京的一個四合院裡,一個男嬰哇哇墜地。

熱愛讀書,喜歡運動,作文比賽得第一名,在學校是妥妥的運動健将,命運在這個孩子最初的生命中呈現着美好的景象。

然而,命運又是那麼無常,它讓這個孩子“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

在經曆了失意、痛苦和絕望後,這個叫史鐵生的青年不得不接受命運的安排。

可即使坐在輪椅上,他也沒有屈服于命運。

他在寫作中找到了生命的出口,用一支筆不斷地叩問人生:

人為什麼要活着?人生到底有意義什麼?

這個關于人類命運的終極問題,幾千年來讓無數人困惑卻又執着地追尋着。

有人說,人活着是為了夢想;有人說,人活着不能沒有目标;還有人說,活着隻是為了活着本身……

而史鐵生的答案,就藏在這部名叫《命若琴弦》的小說裡。

自從20歲左右雙腿癱瘓,史鐵生接下來的人生一直在和各種疾病做鬥争,用他的話說,自己的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

在有限的文學創作生涯中,史鐵生一共寫了20部短篇小說、2部長篇小說、6部中篇小說、18部随筆散文和2部電影劇本。

在這衆多作品中,《命若琴弦》不但是史鐵生極富盛名的一部作品,也是他寫作的一個轉折點。

史鐵生曾說,就是從這部作品,他的思考從殘障人士轉到了人的殘疾,在寫作中有了更深層次的開掘。

這部小說曾被陳凱歌改編成電影《邊走邊唱》,由黃磊、許晴主演,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榈獎提名。

史鐵生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叙述和饒有趣味的故事情節講述了一個獨具深意的人生哲理:

一個人活着不能沒有目标,卻不能隻有目标。

目标和夢想的意義不在于能否實作,而在于它帶來的希望能讓我們過好人生中的每一天。

人生若覺很悲喪,隻因未讀史鐵生

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一老一少兩個瞎子在匆忙趕路。

他們以說書為生,遊走在這方圓上千裡大山的村落中。

無盡無休無聊的路,夏天黃土幹得嗆人,冬天雨雪又泥濘難行。

由于人煙稀疏,老瞎子和小瞎子常常走一天才能見一片開闊地。

可孤寂的旅途,單調的生活在老瞎子心裡卻并不以為苦。

荒草從中常有可愛的小野獸出沒,背陰的山腳下總能找到一汪清涼的泉水,緊趕慢趕走到有人願意請他們說書的村子安頓下來。

一所廢棄的小廟稍可遮風避雨,一頓粗茶淡飯匆忙填飽肚皮。

老瞎子坐在充滿期待的村民面前悠然地撥動琴弦時,身上的疲勞和心裡的孤寂就全都忘卻了。

這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

老瞎子已經70歲,以說書為生也有50年了。

這五十年來,他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裡路,挨了多少回曬,挨了多少回凍,心裡受了多少委屈呀。

但隻要摸到那把三弦琴,叮叮當當地彈一陣,他心頭的憂傷就能平息,耳邊的往事就會消散。

因為那琴聲中藏着他一生的夢想,那個可以重見光明的希望——彈斷一千根琴弦,就能得到治好眼睛的藥方。

因為這個夢想,老瞎子的心被緊緊扯住,他奔奔忙忙、興緻勃勃地翻山、趕路、彈琴,把每一天都過得充實又緊張。

蘇格拉底說:“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了夢想而奮鬥。”

在這個世界上,有多少平淡無奇、甚至艱辛困頓的生活因為有了夢想而閃閃發光。

教室裡為了考上名校的高三學子,日複一日做着枯燥的習題,臉上卻洋溢着笑容;

賽場上為了赢得比賽的運動員,忍者傷痛堅持刻苦練習,眼神裡卻充滿了堅毅。

在追逐夢想的旅程中,每一個目标的達成,每一點小小的進步都會帶給我們無限的驚喜。

就像老瞎子每彈斷一根琴弦時,那種緊張和激動的心情是多麼美好啊。

生活的滋味不就來源于夢想帶給我們的憂愁和歡喜嗎?

三毛說:

“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

因為有了夢想,再漫長的道路也會有明确的方向;因為有了夢想,再難熬的日子也會充滿希望。

人生若覺很悲喪,隻因未讀史鐵生

在野羊坳說書的日子,老瞎子離目标越來越近,琴弦斷了一根又一根,馬上就可以去抓藥了。

而此時的小瞎子正和一個叫蘭秀的小妮子沉浸在愛情最初的甜蜜裡。

畢竟小瞎子隻有17歲,這個年紀的他對世界充滿了好奇。

在無聊趕路的途中,他學狗叫,打遊蛇,幻想着山外花花綠綠的大千世界;

跟着師傅在村裡說書,他的心思也全放在了和蘭秀懵懵懂懂地嬉戲調情。

小瞎子散漫的生活态度和老瞎子一心一意努力實作目标的生活态度形成了鮮明對比。

老瞎子要求小瞎子努力練琴,别天天想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天底下的好東西多啦,跟咱們有什麼關系?”

小瞎子覺得師傅無趣:“我就沒聽您說過,什麼跟咱們有關系。”

其實,老瞎子看着小瞎子就像看到年輕時的自己,那個時候的他對生活有着多少期盼啊。

遠方的山,腳下的路,熾熱的太陽,明媚的藍天,還有星星和月亮,以及那朦朦胧胧的愛情。

這些老瞎子也都曾經曆過,隻是在之後的日子裡,那重見光明的願望在他的心裡越來越大,越來越強。

為了這個目标,他能忍受枯燥寂寞,承受一切艱辛苦楚。

可當目标就在眼前,他卻突然有那麼一瞬間感到,自己那麼老了,沒幾年活頭了,失去的已經永遠失去了。

就為了最後能看一眼世界,這值得嗎?他問自己。

這讓我想起曾經看過的一個電影《心靈奇旅》。

主人公喬伊是個音樂老師,他懷揣着一個爵士樂的夢想,每天在不得意的生活中自怨自艾。

為了實作與偶像同台演奏的夢想,他的靈魂在生與死之間拼命抗争,想盡各種辦法達成目标。

可夢想終于成真時,他卻發現自己期待已久的時刻并沒有想象中那麼美好,反而有些空虛和失落。

電影中,心靈導師對喬伊說:

“夢想不是實作某個目标,不是欲望,而是做某件事時的激情。”

為生活設定目标固然沒錯,但如果把目标當成生活的全部意義,你終将迷失自己。

就像電影裡那個滿腦子交易的基金經理,他過度執着于自己的目标,把活着的意義系于單一目的之上,脫離了生活的本質,最終變成了滿身漆黑,面目模糊的怪獸。

人生若覺很悲喪,隻因未讀史鐵生

終于在某個夜晚,老瞎子彈斷了最後兩根琴弦。

他飛奔着跑向藥店,以為勝利就在眼前。

可一千根琴弦換來的卻是一張無字的藥方,老瞎子就像被抽去了靈魂,覺得身體裡的一切都在熄滅。

要不是惦記着自己的徒弟,老瞎子可能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因為他實在找不到一個活下去的理由。

老瞎子在深山裡找到跌倒在雪裡的小瞎子,他正一動不動地等死。

如果說那張無字藥方讓老瞎子的人生徹底絕望,那蘭秀的出嫁也帶走了小瞎子生活的全部希望。

為了讓小瞎子鼓起活下去的勇氣,老瞎子為小瞎子編織了一個彈斷一千二百根琴弦就能複明的謊言。

他也終于明白了師父臨終時對自己說的那句話:

“人的命就像這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

盡管那目标和夢想是虛設的,卻不能沒有。

因為即使不能實作,它也會拉緊我們的生命,給那些漫長而無所期盼的日子注入美好的希望。

有人說,失去希望的人生,比死亡更可怕。

我們需要目标和夢想,但最重要的是時時刻刻給自己創造那個叫“希望”的東西。

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寫過一本很有影響力的書——《活出生命的意義》。

書中講述了弗蘭克爾被關進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真實經曆。

在煉獄般的日子裡,他的家人相繼死去,可與妻子重逢強烈的希望支撐着他活了下來。

重獲自由後,他将自己的人生經曆與學術結合,在心理學上開創了意義療法。

弗蘭克爾非常推崇尼采的一句話“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他一生對生活充滿了極大熱情,67歲學習駕駛飛機,80歲登上阿爾卑斯山。

在弗蘭克爾身上我看到了一個人不斷為自己創造希望、努力追尋生命意義的奇迹。

人生若覺很悲喪,隻因未讀史鐵生

周國平曾說:

“人是這世界上唯一能夠追問自身存在意義的動物。”

其實,我們不但能追問意義,還能給自己創造意義。

在人生中,即使身處困境依然能自我救贖,雖然生命目标虛無但過程充盈。

如何活好這一生,請不要忘記給自己創造那種叫“希望”的東西。

點個「在看」,與朋友們共勉。

作者 | 芊和,熱情的生活家,冷靜的思考者。和你一起,讀懂自己,讀懂人生。

主編 | 阿醫

排版 | 鄭向北

音樂 | 《空頂之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