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讀史鐵生老師的《我與地壇》,感受他面對灰暗生命的勇氣和過程中的艱辛。那時候他呆在地壇公園,經常思索怎麼快點死或者怎樣精采的活。而他的母親,是陪他渡過這段灰色時光的同行者,她小心一一的陪着他,他生氣了她出去,他心情緩和了她再回來,不離不棄,這種博大的母愛,在老師的文字中經常出現。他在散文《秋天的懷念》中描述的母親,再次令人感動。一句“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令人淚目。可能母親的關注力全在他身上了,自己的身體每況愈下,都不自知。直到最後撐不住了,衆人送她出門就醫,而不曾想這一分别,就成了最後的永别。親人間的感情,有時候總是這樣有些模糊。她在的時候,他會把自己最生氣最不堪的一面展現在她面前,似乎不曾真正面對過心目中的親人親情,對親人的情緒傷害真的很普遍。可是送走了母親,他才瞬間長大,驚覺錯過的時光,于無限親恩和殷殷思念中,把母親記于心間。老師的文字簡明淺淡,但是承載着厚重的文化和力量,深深的感動與懷想。
關于人間的眷戀情懷,說實話我不曾真正感悟到。每天麻木的工作、生活、帶孩子,麻木地吃飯穿行及行走,慢慢感覺自己活成了一個空殼子。情緒經常驚擾我,令我無所适從,靈魂搖搖晃晃。一本書
讓我讀到了史鐵生、季羨林、餘光中、豐子恺、林徽因、徐志摩、梁實秋、汪曾祺、老舍、周作人、朱自清、鄭振铎等等著名作家的心聲、心迹和人生感悟,淡淡雅雅的情思在文字中鋪開,生出許多關于人間的美好暇想來。他們都是課本中書籍中多次閱讀過的名作家,再次讀到倍感親切。讀完之後再擡頭看天空看窗外的時候,才覺萬物晴明,人間溫暖。
讀林徽因和徐志摩的時候,會覺得那情感陌生而遙遠,他們的情懷或者更唯美些浪漫些,不及史鐵生、季羨林筆下的生活細緻溫馨。但是于時光中遇到他們,詩情畫意之感也就撲面而來。人生有無限美好的一面,浪漫的情懷并不須高雅空寂,平常的生靈也可以偶有一現,捧一本書即得。
郁達夫、豐子恺帶來的美食情懷、故土人情中的珍惜記憶,讀了會覺得生活投射到文字中,觸覺變得生動起來、豐富起來和知性起來。我們在當下更豐富更生機的社會人生中,品讀前輩大師們的感悟,我覺得彌足珍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