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果你的人生需要一道光,就讀讀他吧|全景讀書會

五一假期讀書, 與世界萬物為伴。

史鐵生的文字,閃爍生命的光芒,予人平靜的力量 。

“生命就是這樣一個過程,一個不斷超越自身局限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我們遭遇痛苦、超越局限、進而感受幸福。”

17世紀的英國,一位名為托馬斯·布朗的散文家創作出《翁葬》這一不朽之書,并寫下“生命是純粹的火焰,我們靠我們體内一個看不見的太陽活着”這句頗具哲學意味的話。

20世紀的中國,這輪如火焰般純粹的太陽在中國另一位作家的體内升起,并以其強大的生命力燃燒了59年,直至生命最後一秒。

直到今天,我們依舊如此頻繁地提起這個如鐵般倔強的生活勇士——史鐵生。

史鐵生是當代中國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同構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寫作之夜”,他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内心。

關于地壇

正如很多讀者所言,地壇之于史鐵生,正如高粱地之于莫言。提起史鐵生,必然繞不開他筆下的地壇。

多年後,史鐵生回憶起他與地壇的相遇,仍深刻地認為,那是宿命般的存在:“我常覺得這中間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曆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1972年,這個正值青春年華的青年,在他21歲那年,踏進了醫院大門。一年後出院,他就隻能坐着輪椅了。

但上帝還是給這個失魂落魄的青年人“安排”了“避難”的好去處。

如果你的人生需要一道光,就讀讀他吧|全景讀書會

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搖着輪椅進入園中,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那時,太陽循着亘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身影。”

——史鐵生《想念地壇》

自此,古園裡夏天暴雨過後草木陣陣灼烈而清純的氣味,以及秋天霜降過後落葉熨帖而微苦的味道,都常催促着他到那園子去看看。

以至于多年後他笑言道:“地壇的每一棵樹下我都去過,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過我的車輪印。”

如果你的人生需要一道光,就讀讀他吧|全景讀書會

在這古園裡,他反複思考 “死”,也在不斷叩問“生”。

那個曾在病床下面藏電線的年輕人正逐漸遠去,他也開始明白:“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

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隻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是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史鐵生《想念地壇》

當然,地壇也讓他遇到了一些人。比如那個他曾出手相助的漂亮但有智力障礙的小女孩,“唱得不怎麼樣”但依然放聲歌唱的年輕人,一對在園中從中年散步到老年的夫妻......

史鐵生初入文壇時,常害怕因為雙腿殘疾不能親近生活而才思枯竭,但與這些不同“人生”一次次碰撞時,上帝早就為這個“不如意”的年輕人埋下了創作的種子。

他是注定了要踏進文壇這塊土地的,正如他之于地壇:“自從那個下午我無意中進了這園子,就再沒長久地離開過它。”

關于命運

因為地壇,史鐵生闖進了文學這條路;也因為文學,史鐵生湧進了無數讀者的生命。

但其實很多人并不知道,從北京插隊去清平灣的這個知青小夥,在年少時,是個人人羨慕的小孩,還曾在中學因學校80米跨欄冠軍,人送外号“小飛人”。

彼時的他,曾因卓越的運動細胞而驕傲快樂着......

直到18歲,響應國家政策的史鐵生下鄉到陝北清平灣。這裡民風淳樸,鄉親們心疼這個城裡來的“心兒家”,便一緻同意給他安排了養牛這個輕活兒。

盡管兩年清苦的養牛生活給了史鐵生極大慰藉,但當時潮濕的養牛環境,也間接誘導了他腿疾的發作,直至一次放牛時的傾盆大雨,直接把他“澆”進了醫院。

自此,他的病變得愈發嚴重,他的雙腿便背叛了他。

多年之後,史鐵生重新回望在清平灣的歲月時,他想到的會是什麼呢?是後悔不能未蔔先知不去喂牛嗎?還是覺得人生實苦呢?

如果你的人生需要一道光,就讀讀他吧|全景讀書會

後來,史鐵生寫下這篇《我的遙遠的清平灣》,記錄下這個一如地壇般令他魂牽夢繞的第二夢鄉。

而文章中那片遙遠的土地上,有的隻是那些善良淳樸的鄉民們一年四季忙于耕種的勤勞身影。

那個勞而不怨,憧憬着“一個勁兒吃白馍馍”的美好光景,卻從不怨當年沒有留在大城市住洋樓的“破老漢”——會因所養的救過人的牛被宰而自責,也會在貧苦日子為他人施以援手的,有着質樸外表卻藏着一顆金子般的心的農民。

那隻他生命中“高高的肩峰,腰長腿壯,單套也能拉得動大步犁”的紅犍牛。

它和這塊土地上的農民,一起給史鐵生的“傷痕”歲月注入了生氣。

如果你的人生需要一道光,就讀讀他吧|全景讀書會

在《我的遙遠的清平灣》中,苦難逐漸隐退,對“悲歡共生,禍福相依”生命哲學的探索登上人生舞台。

這是一個倔強靈魂在時間作用下,面對無常生命發出的無聲之辯;更是經曆歲月洗禮後,心情趨于平靜與寬釋的自然表露。靈魂得到熨帖,生活開始變得從容坦然。

關于母親

在史鐵生雙腿剛被診為殘疾的住院期間,“偏心”的護士為他安排的窗戶朝向大街的病房,以及時常來病房探望的昔日好友的歡聲交談,陪史鐵生度過了他二十一歲最惬意的時光。

當上帝為這個曾經健步如飛的青年布下命運的謎時,殊不知也給一位母親出了一道難題。

出院後的史鐵生,也曾有過一段“不懂事”的日子。

那時的他,覺得所有的不幸都施加在自己身上,人也開始變得喜怒無常。

他常常發了瘋一樣地離開家去地壇,卻不知在他離家的背影後,在他一個人面對的斷壁殘垣的不遠處,母親是怎樣注視着他遠去的身影,又是如何在這偌大的園子,沿着他的車輪印苦苦尋覓。

後來,史鐵生終于在文壇上開出一條路來,而母親卻先于他獲獎的榮耀,長辭人間了。

他在《我與地壇》《秋天的懷念》《合歡樹》等文章中不止一次提起這個平凡而又隐忍的母親,也在母親離世後開始清醒,與這避不開的苦難鬥争一二,也開始明白了母親的那句:“要好好兒活……”

此後扶輪問路的日子裡,史鐵生經曆了比雙腿癱瘓更緻命的打擊:患腎病并發展到尿毒症,但他卻如孩子般活得越發明朗了。

在“忙于生病”的透析空隙中,他陸陸續續寫下了《病隙碎筆》,還給自己來了一場饒有趣味的《好運設計》。

他重新審視那些曾以為會絕口不提的苦難歲月,也可以坦然地在衆人面前調侃自己“職業是生病,副業是寫作”。

關于當下

如今打開網頁再搜尋這位偉人的身影,我們看到的,是史鐵生那一張張爽朗的笑臉,仿佛那些曾經因病痛留下的痕迹,都不曾在這張溫和堅毅的臉龐生出過事端。

如果你的人生需要一道光,就讀讀他吧|全景讀書會

一腔笑意下,盡是舒展的熱愛與真誠。

在“難”字當頭的這幾年,在那些疫情呼嘯、精神混沌的日子裡,我們一如既往地想念這個偉大的作家,熱愛他那些擁有充滿着無限生命力的文字,一如愛這個身體可以升騰起太陽的不屈巨人。

作為畢生極具影響力的經典代表作《想念地壇》,書中既收錄了作者繞不開的《我與地壇》《想念地壇》等散文名篇,又囊括了《奶奶的星星》《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等中短篇小說,還有極少被收錄的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節選。

“于無聲處聽驚雷”。

《想念地壇》中所收錄的名篇,深刻映照着史鐵生那苦難與歡笑同歌的燦爛生命曆程。他執筆自問,毫無矯飾的書卷氣中,是鉛華洗盡後,那顆曾反複咀嚼苦難的偉大靈魂的深刻自省;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心。

倏然間,他已經化作一道光遠去了,在“順其自然”的那個日子裡。

他把熱愛、堅韌、睿智、豁達留給了我們,繼續照亮着無數在人間這條道路上努力前行的人,明朗且溫暖,一如他的笑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