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家長這樣做可以讓孩子更加自信

一天,一個焦慮萬分的媽媽來進行咨詢,她說她的兒子不知道為什麼一夜之間似乎變了一個人,終日沉迷遊戲、拒絕交流、越來越自卑。我們可以暫且叫這個孩子小寶(化名)。小寶從小就很聰明,反應靈活,為人熱情,哪怕見到陌生人也會主動打招呼,性格很開朗,媽媽相信孩子将來長大了,一定會越來越陽光,越來越開朗,越來越健康。小寶小的時候媽媽關注的是小寶衣食住行和健康。上學之後呢,媽媽關注的焦點開始放在了他的學業上面。可是随着時間的流逝,媽媽發現小寶變得越來越沉默寡言。每天放學回到家後,媽媽問她“學校發生了哪些事情呀”,“今天有什麼收獲呀?”小寶都會“嗯”“啊”應對,或者幹脆就是“沒有啊”,“還那樣”“正常”……一般都是簡單的敷衍。媽媽覺得也許是小寶學習太累了,沒有太多地去考慮這個問題。直到孩子上了初三之後,孩子性情大變。他開始明确表示自己厭惡學習,不想去學校,希望爸媽可以到學校給自己申請退學。就在那一瞬間,媽媽崩潰了,爸爸也茫然不知所措。他們不知道自己一路疼愛、照顧的孩子,為什麼一夜之間就變成了這個樣子。孩子開始整天整天呆在房間裡面,要麼就是玩手機,要麼就是打電腦遊戲,吃飯時也拒絕再吃爸媽做的飯菜,隻吃自己從網上點來的外賣。媽媽又開始為她的健康狀況擔心,覺得這樣的生活狀态不是很理想,可是勸說無果,如果再多說一句,引來的隻能是又一場激烈的“戰争”。家長與學校溝通,老師也表示小寶在學校越來越沉默,而且很多時候明明是輕而易舉就可以做到的事情,小寶都表現得非常的不自信,給他機會他都會主動退縮。小寶對學習也是越來越沒有信心,他總是覺得自己學不好,明明已經聽聽懂的問題,甚至連老師都覺得他聽得比其他同學明白,他都會認為自己沒懂。久而久之他對學習越發地厭煩,因為他在學習中已經找不到他的成就感。父母看到孩子“堕落”成了這個樣子,真的是感到天都塌下來了。

在與咨詢師的對話當中,孩子的媽媽才逐漸意識到,在小寶成長的十幾年當中,過于關注孩子的父母一直在操控着孩子的人生,小到孩子每一頓飯吃什麼菜,是該多吃一些肉,還是該多吃一些菜,到作業應該幾十分鐘完成、每天應該補充多少課外練習題、應該報哪個興趣班、再到國中應該選擇哪所學校?甚至于在孩子還在讀國小的時候,父母就已經把他将來可能會就讀的那幾所大學作為目标鎖定了。是以孩子雖然隻有十幾歲的年紀,他似乎已經望到了自己人生的終點,因為這一切的“坦途”都已經被父母描繪出來,已經規劃的妥妥當當。孩子突然間意識到,“我的生活不是我的,我的靈魂也不是我的,我隻是一個被父母操縱的木偶,我隻是一個行走着的沒有自由沒有自我的行屍走肉”。如果沒有尊重父母的安排去做或者沒有達到父母的要求,孩子就會遭到批評、指責甚至打罵,又或者被父母指責“不懂孝道”。

而當孩子有一天忽然發現在遊戲中當他突破重重阻礙更新過關的時候,他獲得了極大的快樂與成就感,是以沉迷于網絡無法自拔。而在手機的交流當中,與那些甚至沒有見過面的朋友進行聊天的時候,他發現自己是自由的,他可以随意發表自己的言論,可以和對方暢所欲言而不必擔心自己哪句話說的不對,哪件事辦的不好。孩子發現當自己把自己鎖在卧室裡的時候,戴上了降噪耳機,拒絕和父母溝通的時候,他的世界是安靜的,是自由的。耳邊已經再也聽不到父母喋喋不休的各種囑咐、叮咛、抱怨、批評,以及對自己當下做的每一件事或者是未來将要做的事的“悉心指導”。

家長這樣做可以讓孩子更加自信

小寶變得越來越沉默,越來越喜歡獨處,把自己鎖在小小的卧室裡,沉迷于虛拟的網絡世界。這樣的現象在我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當我們看到孩子那頹廢又茫然的眼神的時候,沒有人會不為之心痛。當我們看到父母心心念念的孩子逐漸長成一個熟悉的陌生人的時候,那種絕望無助真的是讓人扼腕。

如何才能讓家長和孩子走出這種教育的誤區,讓孩子成長為一個陽光、開朗、自信的人呢?這已經成為當下家庭教育中的一個重要課題。那我們作為家長,到底該如何去做呢?

一. 給予及時的嘉許

父母要有足夠的智慧在孩子的一言一行中的瑣碎細節、點點滴滴之中看到孩子身上的閃

光點,哪怕細微到孩子吃飯不挑食、自己扣扣子、主動撿起地上的紙屑……都是值得父母進行及時嘉許的。不是因為孩子做成了哪件事、做好了哪件事才會給予孩子嘉許,而是因為看到了孩子在做事過程當中的努力,父母就馬上給予及時的嘉許。一個孩子可能一輩子都考不到90分的成績,但是,當孩子從25分提升到了30分的時候,家長是不是也應該給予一個及時的嘉許?嘉許不要滞後,當即發生,馬上嘉許。

家長這樣做可以讓孩子更加自信

二.給予更多的認同

很多時候,家長出于對孩子的關心,或者是出于對孩子的擔心,擔心孩子做出錯誤的選擇,做出一些對自己不利的事情,就會千叮咛萬囑咐。家長似乎都有這樣一種認知,那就是家長是個成年人,思考問題會更加的成熟周到,做的選擇也一定會比幼稚的孩子做的選擇要更為妥當。是以,家長經常習慣性地否決孩子的主張,并用自己的選擇來替代孩子的選擇。這個行為就是在向孩子發出一個聲音:孩子,你的選擇是不好的,你的選擇是錯誤的,你的選擇沒有我的好。當孩子得不到認同時,就會有一個聲音從心底冒出:我的選擇不夠好,因為我不夠好。經過一次、兩次,三次……N次被否定之後,孩子得不到足夠的認同,他就會愈發地覺得“我真的是不夠好”。這樣的孩子又如何會有足夠的自信呢?

家長這樣做可以讓孩子更加自信

是以,如果家長希望孩子變得越發的陽光自信,那就給予他更多的認同吧。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選擇。也許那不是家長眼中最妥當、最合适的選擇,但他絕對是孩子在當下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做出的孩子最想要的選擇。世界上沒有“完美的選擇”,也沒有“應該的選擇”,隻有“我想要的選擇”。如果孩子可以做出“我想要的選擇”,同時得到了家長的尊重和認同,那麼孩子的自信心就會大大增加。在成長的過程中,越來越自信的孩子一定可以做出更好的選擇,渴望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

三.貼正向标簽

很多家長願意給自己的孩子貼标簽:“我的孩子太懶了”,“我的孩子沒有上進心”,“我

的孩子自律性太差”,“我的孩子太淘氣”,“我的孩子不省心”,“我的孩子不信守承諾”……當一個個這樣的負向标簽貼到孩子身上之後,孩子真的會按照标簽所描述的那樣去成長,而成長的結果又是家長最不想接受的。而反觀回來,我們可能會發現,家長貼了孩子“懶惰”的标簽,隻是因為今天早上孩子上學的時候起床晚了;認為孩子“不信守承諾”,可能隻是因為孩子親口保證七點就去寫作業,結果拖延到了七點半才磨磨蹭蹭地走進了書房去寫作業。種種的負向标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它不斷地向孩子的潛意識輸入:你就是這樣的人,你就要這樣去做。而孩子真的會這樣去做。

家長這樣做可以讓孩子更加自信

智慧的家長的做法與之恰恰相反,他們會随時覺察自己給孩子貼了哪些負向标簽,或者是孩子給自己貼了哪些負向的标簽,覺察一個撕掉一個,繼而用一個正向标簽取而代之。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具體行為表現,發現一處閃光點,就給予及時的嘉許,并及時地貼上一個正向的标簽。看到今天早上孩子起床自己疊了被子,那麼家長馬上貼個标簽---“我的孩子很勤快”,看到孩子今天晚上突然間不用爸媽提醒就主動去寫作業了,馬上貼個标簽---“我的孩子學習很勤奮”,看到孩子在電梯中主動和鄰居奶奶問好,馬上貼個标簽---“我的孩子很有禮貌”。久而久之,這樣的正向标簽也會形成深深的烙印,烙烙在孩子的心中。孩子覺得我就是标簽描述的那樣的人,而且他會自動自發地向着标簽描述的那個方向去發展,去成長。

四.守望孩子的成長

作為孩子的家長,要有一顆能夠慢下來的心。面對孩子的成長,面對孩子在生活中的拖

拖拉拉、磨磨蹭蹭,出爾反爾,家長要有一種牽着蝸牛去散步的耐心與堅持。每一個小朋友都是一隻小小的蝸牛,它柔弱的身體和柔弱的靈魂,蜷縮在小小的殼子裡面向前慢慢地爬行,它需要父母用愛去呵護、去滋養。在家長的眼中,也許小蝸牛隻前移了一厘米而已,而對于小蝸牛來說,它可能已經拼盡了全力。是以,你眼中的孩子是一匹千裡馬也好,是一隻慢騰騰的小蝸牛也好,他都是你摯愛的寶貝,都是你生命中最寶貴的存在。既然如此,那麼家長朋友們就懷着一顆守望的心,用守望的眼神去等待孩子的成長吧。放下所有的期待,隻是守望着孩子一點點長大,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支援,看着這隻小蝸牛在自己的人生軌迹上,慢慢爬行,慢慢前進,哪怕是一厘米的前進,那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巨大的成就,值得為之歡呼雀躍。别再讓拔苗助長的悲劇再次上演。

家長這樣做可以讓孩子更加自信

家長朋友們,如果想讓自己的孩子越發地自信,越發地開朗、陽光,就請放下過多的期待,安撫好你焦慮的心,緩下你急迫的腳步,松開你的操控,用守望的心去靜待花開,讓孩子成為“自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