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80年前的今天,“睡覺”有了新的作用

180年前的今天,“睡覺”有了新的作用

1842年3月30日,也就是180年前的昨天,美國麻醉醫生Crawford Long為一位摘除頸部腫塊的患者,成功地實施了世界上第一例乙醚全身麻醉。

他的妻子便把這天作為慶祝日,紀念這次成功,後被延續下來,于是3.30便成為了國際醫師節。

那麼,今天我們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全身麻醉。

01全身麻醉就是手術中“睡一覺”嗎?

全身麻醉所謂的“睡一覺”,其實比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睡眠更“深”。

全身麻醉是通過使用一定的藥物,抑制人的中樞神經系統,使人意識消失、反射抑制、痛覺喪失、肌肉一定程度的松弛。

麻醉藥物有吸入、靜脈注射等方式,可以單純使用一種,也可以複合使用。

文章開頭提到的乙醚,屬于吸入麻醉藥,除此之外現在還有氧化亞氮、地氟烷、七氟烷等;靜脈注射麻醉藥,主要包括硫噴妥鈉、氯胺酮等。

這些藥物各有優劣,醫生會根據病人的情況進行選擇。

在此基礎上,全身麻醉還會應用到另外兩種藥物,其一就是鎮痛藥物,如嗎啡、芬太尼等,可以讓人不會“疼醒”;

其二就是肌肉松弛藥物,如琥珀膽堿、維庫溴铵等,可以讓人不會“亂動”。

這樣,不僅術中病人舒适,做手術的醫生也友善進行操作。

全身麻醉應用的範圍非常廣泛,幾乎适用所有手術,尤其是一些心髒手術、肺部手術等大型手術,則隻能使用全麻。是以,隻要患者身體情況經評估達标就可以進行全身麻醉。

180年前的今天,“睡覺”有了新的作用

02全身麻醉會不會“一覺不醒”?

誠然,由于全身麻醉過程中,人是不能自主呼吸的,咳嗽等保護性條件反射也會消失,與相對能夠保持意識清醒、保留保護性反射的局部麻醉比較,全身麻醉确實更有風險。

但手術過程中,麻醉醫生們會為全身麻醉的患者戴上呼吸機,并輸注血管活性藥物、預防性地應用止吐藥等,并全程嚴格監測血壓、心率、呼吸等基本生命體征。

總體來說,在專業醫生的操作下,麻醉的風險是基本可控的,由麻醉導緻損傷的發生率也比較低。

人們常誤解的全身麻醉死亡風險高,其實可能更多的與疾病自身有關。

需要進行全身麻醉的手術常是比較大型的手術,比如開顱手術、開胸手術等,而需要此類手術的疾病本身就有着較高的死亡風險,不能簡單的把惡性結果隻歸咎于全身麻醉。

03全身麻醉到底會不會影響智力?

很多人覺得全身麻醉後會影響到大腦,使人變傻、記憶力減退,這是真的嗎?

這就要分人群來講了,通常來說,青壯年的病人做全身麻醉,對神經系統以及記憶力、智力的影響微乎其微。

但是對于小孩子,特别是處于神經發育期的孩子(2-3歲),多次的麻醉就可能會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甚至對記憶力産生一些影響。

當然,偶爾的一次或兩次必要情況下的全身麻醉,一般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對于老年人,特别是患有阿爾茨海默病或者處于阿爾茨海默病前期的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後,記憶力有可能會下降。

是以如有進行手術的需要,還是建議權衡利弊,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選擇。

04 全麻手術結束後是怎麼醒的?

其實,病人從手術室被推出來,家屬可以見到之前,就已經經曆過兩次“預蘇醒”了。

手術結束後,病人會在手術室完成第一次“預蘇醒”。拔除氣管插管,恢複自主呼吸,如果意識、血壓、心率都正常,也沒有疼痛和惡心嘔吐,就會被送往恢複室。

在恢複室會進行第二次“預蘇醒”,經過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時間,等病人能夠完成睜眼、動腳等指令時,就可以送回病房了。

有些病人雖然已經被推回病房了,但由于術前緊張,以及麻醉藥物的作用可能會有些嗜睡,這時候能不能讓他們睡覺呢?

這需要家屬注意觀察病人的情況,如果一分鐘能呼吸10次以上,胸腹起伏正常,隔半小時或者一小時叫一下能有反應,監護儀上也一切正常,就可以讓病人睡覺,好好休息,沒必要強撐着保持清醒。

當然,如果發現異常問題,要及時告知醫生。

參考資料:醫學微視官網 - 左明章 主任醫師《麻醉的風險與評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