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愛讨好父母,是教育最大的不幸

在網上看到一個視訊,内心很受觸動。

某次家長會上,一個考了滿分的孩子當着老師的面,跟爸爸說:

“你看爸,我考了一個100分,你高興嗎?”

普普通通的一句話,看似洋溢着考滿分的喜悅,但老師卻覺得無比痛心和絕望。

想不到,這個孩子自始至終都不是為自己而學。

就算拿了滿分,成為學霸,他也隻考慮爸爸的感受,認為“隻有我考了100分才是好孩子”。

現實中,類似這樣喜歡讨好父母的孩子,并不少見。

大家總習慣誇他們乖巧、聽話、懂事,覺得孩子大了,知道要努力回報父母的栽培。

但事實上,有多少孩子,一不小心就掉入“迎合父母”的坑裡,一不小心活得沒有了自己?

孩子愛讨好父母,是教育最大的不幸

節目《敞開心扉的少年》中有一個叫蹦蹦的四年級男孩。

表面看上去陽光溫暖,實則卻“懂事”得令人心疼。

看到爸爸媽媽和妹妹正在試穿新衣服,開開心心比“耶”拍照,他躲在角落裡寫作業。

眼睛裡流露出無盡的羨慕,但他為了不打擾别人,隻是默默看着,不敢參與。

孩子愛讨好父母,是教育最大的不幸

吃飯時,全家人紛紛落座,他率先拿起筷子夾了雞腿給妹妹,沒想給自己留。

被爸爸當衆責備不會操作瓦斯爐,挨了打,他一句為自己辯解的話都沒有,反倒安慰媽媽:

“不疼媽媽,都是我的錯,之前爸爸教過我的,是我忘記了。”

孩子愛讨好父母,是教育最大的不幸

更令人戳心的是,得知爸爸媽媽不帶他一起去上海,是因為他成績下滑得厲害。

他沒有半句怨言,繼續告訴媽媽“沒關系”。

孩子愛讨好父母,是教育最大的不幸

看到他舉手投足間散發出的成熟氣質,真讓人難以相信這不過是個11歲的孩子。

别說媽媽看到他的懂事心裡難受,就連在場的觀察員,都忍不住替他委屈。

很多時候,父母教育孩子總習慣叮囑他“聽話點,爸爸媽媽照顧你很辛苦的”“好好學習,考個好成績讓我們高興高興”……

這些話聽起來輕巧,卻不知道在孩子心裡,會變成一種自我價值換算。

敏感的他,會默默琢磨父母要他“乖巧”的動因,以為隻有自己做好了,努力迎合父母,才配得到愛。

他的順從,不過是為了讨得父母歡心,讓父母覺得他很好,很令人省心。

既然無法從父母那裡獲得更多額外的關注,他便收起自己内心的真實感受,把委屈和怨言收起來。

他不說,父母也不會知道他的“僞裝”。

孩子愛讨好父母,是教育最大的不幸

身邊一位從事将近20年國中教學的朋友說:

“以前覺得學生聽話點好,不吵不鬧,不影響上課秩序,學習成績也好,誰教誰臉上有光。

可當了班主任這麼多年,才發現,那些看上去越懂事的孩子,實際上過得最慘。

父母要他們做,他們就做,即便自己不喜歡,也不會表達出來,一點自己的主見也沒有。

等到上了高中,讀了大學,畢業後,他們也是唯唯諾諾,上司說什麼就是什麼。

混到最後,連不如班上那些成績一般的搗蛋大王。”

朋友的分享,不無道理。

我一個鄰居小孩,就是這樣。

孩子愛讨好父母,是教育最大的不幸

從小到大,她聰明、勤快,父母工作忙經常加班,她一個人回家,學習,做飯,照顧弟弟。

有時候弟弟任性,和她争吵,她從不急眼。

被媽媽誤會她欺負弟弟,她也是默默忍受,憋着淚,不想辛苦養家的媽媽還費口舌批評她。

總之,她是鄰裡難得的“乖乖女”,卻在成年時爆發了情感問題。

大學期間,她認識了一個男孩子,倆人交往,她把“讨好父母”的那一套全用在對方身上。

要她删掉所有的異性,她照做;

要她搬離宿舍同居,她也沒有二話;

直到後來,發現對方有暧昧對象,她為了挽留對方,把所有的積蓄全給了對方。

結果,還是慘遭抛棄,一畢業就失魂落魄回了家,整整一年多都不願露面。

不禁想起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說過的:

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因為他們習慣了以滿足他人意願、獲得他人首肯為生活主導,忽略了自己的真實想法和需求,長期内心壓抑,十分痛苦。

用讨好的方式換取愛,根本得不到真愛。

這些壓抑自我感受的孩子,以為不斷付出,用自己的好就能做到别人希望的樣子。

到頭來,既賠掉了自己最真實的感受,還很難享受到愛帶來的享受、自由和愉快。

孩子愛讨好父母,是教育最大的不幸

知乎上一位網友寫下自己的心聲:

“如果可以重來,我一定告訴自己不要那麼乖,叛逆點,這樣反而能赢得父母真正的愛。”

孩子不缺的是物質,還有父母的教誨和道理。

他缺的,是那份來自父母的認同和允許,認同他的不一樣,允許他不“乖”,為自己而活。

既然如此,那麼請在未來的日子裡,這樣教育他:

1、多關注孩子,覺察他的感受

前段時間參加家庭教育講座,講師強調最多的一句話就是:

“父母才是那個能根治孩子問題的心理醫生,因為大家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孩子經曆什麼,感覺如何,父母理應一清二楚。”

大部分在孩子成長後期才意識到問題的父母,都是因為缺少對孩子的敏感度。

以為孩子不哭不鬧,就是沒事。

卻不知孩子把一切負面的情緒,可怕的感受全壓在心裡。

但他始終是個孩子,演技再好,也有穿幫的時候。

是以,身為父母,一定要多多關心孩子的生活、學習、社交,敏銳覺察他的感受。

唯有這樣,才能在孩子出現心理或行為異常的情況下,及時調整教育方法,幫助孩子順利度過成長最不穩定的時光。

2、提要求前,先聽聽孩子怎麼說

著名兒童教育家王素梅在書中講到一個故事。

5歲的喬治很淘氣,經常提出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還喜歡拆掉媽媽買的玩具,甚至還想拆電視機。

家裡的保姆每次看到他這樣,都會阻止。

可爸爸卻不同,從不急于否定喬治的做法,而是先聽他怎麼說。

在孩子的世界裡,他的所思所想遠不及父母看到的那麼簡單。

孩子愛讨好父母,是教育最大的不幸

如果單純從大人的标準判定孩子行為妥當與否,往往會打壓孩子的積極性,影響他的成長。

在孩子開始有自我意識後,父母應該要多給孩子表達的機會,讓他先說。

確定安全的情況下,父母聽聽孩子的心聲,遠比強迫孩子必須聽自己、影響親子關系要強。

3、孩子的表達和預期不一樣,請“尊重”他。

作為父母,難免會以自己過來人的标準、成年人的視角來要求孩子。

一發現孩子的所作所為和自己預期不同,往往容易先入為主,否定或批評孩子。

越是這樣,越要懂得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試想一下,他興緻勃勃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結果說出來,得到的不是了解和尊重,反倒是奚落和謾罵。

心裡會有多委屈,多不願意再和父母講?

李玫瑾教授說:“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意志。”

尊重孩子和自己預期的不同,說到底,是允許孩子活出自我最為關鍵的一步。

孩子愛讨好父母,是教育最大的不幸

蔡康永說:

“對小孩來講,父母最珍貴的是給他一個理想的環境,讓他成為他自己,而不是變成父母要他變成的人。”

深以為然。

相信每一個父母,都竭盡自己所能愛孩子,培育孩子,盼望他早日成才,日後過上幸福生活。

但前提是,一定要允許他有自己的個性,接納他的特别,甚至是那些不可愛的方方面面。

相信在正确的指引下,他們懂不懂事,都能出于對父母的愛,而不是因為怕父母失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