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國電車新貴CEO直言:中國電動車技術相較于特斯拉存多年差距

作者:故事你我他

"中國電動車在核心技術領域遠遠落後于特斯拉!"

如此狂妄之言出自美國新興電動車企業Lucid的CEO彼得·羅林森之口。作為一家尚未大規模量産的新貴車企,Lucid的掌門人為何如此蠻橫,公開質疑中國電動車實力?其言論在業内引發不小風波。

實話說,羅林森的言論未免過于武斷。但細細審視,似乎也并非完全無據可依——畢竟中國電動車雖然飛速崛起,但在電池、電驅動等核心技術方面,與特斯拉這一行業"教父"相比,的确還存在一些差距。

美國電車新貴CEO直言:中國電動車技術相較于特斯拉存多年差距

所謂"前浪遠逝,後浪才起"。這句老話用在電動車領域或許也正合适。因為對于一家後來居上且雄心勃勃的新興車企Lucid而言,有意無意貶低競争對手、捧高自我的做法大概也不足為奇。但畢竟,事實勝于雄辯。

電池技術的核心力

熟悉電動車的人都知道,電池是其核心的"心髒"。沒有先進電池技術的支撐,任何車型也無法驅動遠行。

羅林森直指,中國車企在這一領域仍舊落後于特斯拉。他認為,特斯拉在電池內建、功率輸出、裝置尺寸、體積功率密度等諸多方面,都顯著領先于中國車企産品。

美國電車新貴CEO直言:中國電動車技術相較于特斯拉存多年差距

細究根源,這一差距主要源于特斯拉的電池供應鍊整合能力,以及其自主電池技術研發實力。

作為電動車先驅,特斯拉從一開始便與松下、LG化學、CATL等合作夥伴密切合作,打造定制化電池系統。同時還成立了專門的電池研發團隊,開發出獨有的電池技術,例如電池模組創新設計等。

反觀中國車企,雖然近年來在電池技術上投入不菲,但畢竟起步較晚,整體實力仍難與特斯拉匹敵。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車企電池技術發展神速,已漸現"白暫黑打"的态勢。

美國電車新貴CEO直言:中國電動車技術相較于特斯拉存多年差距

比如,甯德時代憑借CTB緊湊式電池模組等創新技術,已成為全球電池龍頭;長城、小鵬等多家車企則積極推進電池自主研發與整合,以期在這一"命脈"領域構築競争力。中國車企在電池領域的差距随着持續投入,終将被逐漸縮小。

動力系統是否"落伍"?

除了電池,動力系統同樣是電動車的關鍵組成部分。羅林森稱,在傳動系統、驅動裝置、整體效率等動力系統方面,特斯拉同樣領先于中國電動車。

不過,事實果真如此嗎?細細審視,或許并非如此。事實上,不論是動力電機、硬體內建,還是整體裝置效能,中國電動車均已跻身世界前列。

美國電車新貴CEO直言:中國電動車技術相較于特斯拉存多年差距

就拿動力電機來說,大陸的驅動電機技術與世界同步發展,在整體性能和成本上均達到國際先進水準。其中,博力威、萬向錢潮、森源等企業的驅動電機産品就常年叫闆世界知名品牌。

硬體系統內建方面,主機廠也不遺餘力。理工實力強勁的比亞迪,便擁有德國工藝背景的技術團隊,其動力系統內建和制造技術屬國内領先水準。

至于整體動力效率,電咖等第三方權威檢測機構已多次實測,中國諸多新能源主力車型的系統能量利用效率均超85%,部分型号更接近90%的世界頂尖水準。

由此可見,中國電動車動力系統雖略遜一籌,但并非如羅林森所說那般"落伍"。或許用"追趕型超車"更恰當。

美國電車新貴CEO直言:中國電動車技術相較于特斯拉存多年差距

汽車智能化也不輸人

除了動力總成,智能網聯也是Lucid口中"特斯拉遠超中國車"的重災區。事實上,在汽車智能化水準上,中國電動車同樣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縮小與特斯拉的差距。

自動駕駛系統是衡量車輛智能化程度的關鍵名額之一。在這方面,中國車企的表現可謂出類拔萃——小鵬P7的NGP自動駕駛輔助系統就曾傲視群雄,榮獲多個國際權威測評的最高安全分數。

美國電車新貴CEO直言:中國電動車技術相較于特斯拉存多年差距

智能座艙互動體驗也是重頭戲。例如理想的NAPA智能作業系統就備受贊譽,可實作全語音無按鍵互動;小鵬的智能語音助理也可媲美自動駕駛場景中的手機"數字老伴"。

電動化、智能化是未來發展趨勢,中國車企在這兩個領域正穩步趕超。是以,Lucid若認為中國電動車在智能化領域遙遙落後,顯然有些"落伍"了對中國車企的認知。

中國品牌也漸入佼佼者行列

高性能化、豪華化素來是國産品牌的短闆。然而,正是憑借在上述動力傳動、智能化等領域的出色,新一代中國電動車正在實作逆襲。

最能展現這一點的,就是中國電動車持續攀升的産品力和使用者體驗力。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開啟了高端化進階,其部分型号的性能甚至沖擊豪車級别。

美國電車新貴CEO直言:中國電動車技術相較于特斯拉存多年差距

以理想汽車的兩款主力産品理想ONE和理想L9為例。其能效比竟達到6.6-7.6km/kWh,領先同級一衆豪車品牌;其品質和設計工藝更是獲得歐美權威媒體TomMunro的盛贊,稱"比豐田皇冠更精良"。

在最新一期的Munro評分中,理想L9的總體評分高達590分,不僅穩壓豐田、本田和Genesis等品牌,更是在豪華中大型純電SUV細分市場中力壓寶馬iX、奔馳EQS SUV等車型,僅次于Model X。

産品力的提升自然帶來了品牌影響力的攀升。2022年,理想憑借出色的産品表現榮登"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行列;而小鵬、蔚來等品牌在年輕人群體中的關注度也節節高升。

美國電車新貴CEO直言:中國電動車技術相較于特斯拉存多年差距

中國電動車企在高端市場的突破,正是依靠自身在核心技術領域的持續投入和創新所奠定的基礎。是以,對于羅林森的"貶低"言論,業内人士普遍不以為然:"中國電動車正在加速趕超,Lucid也隻是後來居上的新貴而已。"

發展雖快崛起仍需時日

不可否認,經過多年的奮力追趕,中國電動車與特斯拉等先行者的差距已經顯著縮小。但與業界頂尖水準相比,依然還有一些差距亟待彌補:

一是自動駕駛核心技術的短闆仍在。目前,國内車企大多數采用的都是感覺硬體方案,真正掌握自動駕駛的AI算法和軟體系統能力仍然不足。

美國電車新貴CEO直言:中國電動車技術相較于特斯拉存多年差距

二是高端智能座艙互動體驗有待加強。縱觀現有産品,與蘋果CarPlay、Andriod Auto等移動生态高度融合的智能互動體驗仍顯薄弱。

三是高精尖的電池系統技術有待突破。電池的體積能量密度、快充能力、安全性等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四是高端制造技術水準與世界頂尖存在一定差距。在電池模組、動力總成裝配、智能車載系統內建等方面,精度和一緻性需要進一步提高。

中國電動車發展雖然日新月異,與國際頂尖水準的差距也在迅速縮小,但要徹底趕超仍需要一個過程。隻有不斷加大自主創新力度,中國車企才能真正跻身電動車先鋒行列,在這場"新四化"競争中赢得最終的勝利。到那時,莫不是專家們拍案而笑,對羅林森此前的"武斷"言論嗤之以鼻了。

美國電車新貴CEO直言:中國電動車技術相較于特斯拉存多年差距
美國電車新貴CEO直言:中國電動車技術相較于特斯拉存多年差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