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千萬别在“魚缸”裡養孩子

李玫瑾教授曾對女兒這一代的幸福生活表示羨慕。

沒想到,女兒卻說:“我們這代人非常羨慕你們這代人,你們太幸福了。”

李教授問孩子:“為什麼?”

女兒說:“你們大人感受不到我們的痛苦。

每天早上7點10分坐到教室,要坐到下午5點半,晚上回家寫作業要寫到11點半。

媽媽,不是一天,是12年,連周六周日都被你們占上。”

千萬别在“魚缸”裡養孩子

李教授聽了很震驚,感慨到:“這人不瘋才怪呢。”

千萬别在“魚缸”裡養孩子

但其實,這不正是現在大多數孩子的生活現狀嗎?

1

當代孩子,被圈養的一代

加州大學一項針對當代兒童的研究發現:

現在的孩子,除去在校學習的時間,90%的閑暇時間都是在家中度過。

或是在書桌前寫作業,或是在電視機前看電視,又或是盯着手機玩電子遊戲。

即使是在孩子們外出活動時,父母也會密切關注,緊盯孩子,無論是在學校、在家、飯後活動。

而這種收窄孩子世界的現象,整個世界都在發生。

上周末,帶孩子去公園玩,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一路上被媽媽各種“提醒”:

“别跑那麼快,會摔跤;别碰這個欄杆,有細菌髒;别坐這個石凳,涼了要拉肚子!”

但凡小男孩想做什麼,媽媽都會在第一時間,為了孩子的安全,一一阻止。

最後,弄得小男孩不知道該幹什麼,愣愣地站在草坪上發呆。

千萬别在“魚缸”裡養孩子

身為父母,保護孩子是我們的天職。

但過度的警覺,會毫無聲息地禁锢孩子的生長。

前段時間,一位杭州爸爸因為一句話上了熱搜。

他家孩子因為課間在走廊跑動,連續幾周被班主任點名批評,還上了批評榜。

爸爸想着男孩可能太調皮,回家便對孩子進行了教育。

可後來才得知,原來,學校為了安全,課間十分鐘不允許學生在走廊、教室内跑動,不允許去隔壁班串門。

千萬别在“魚缸”裡養孩子

而男孩呢,也僅僅是因為老師拖堂,課間趕着去上廁所跑了幾步,就被點名批評了。

爸爸怒吼:孩子野一點又何妨?

捆住孩子的手腳,束縛孩子的心靈,這樣的圈養,看似省事省心。

可是,被圈養的孩子,在這個狹窄的圈裡,難以形成自己獨立健全的人格,也難以養成快樂健康的心态,後患無窮。

2

千萬别在魚缸裡養孩子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很著名的故事——魚缸法則。

講的是,幾條小魚被養在一個魚缸裡,很多年了。

水溫合适,環境優美,每天都會有人按時喂食,可它就是長不大。

人們一度認為,這魚可能就是這種小個頭。

後來有一天,魚缸被打破了,因為一時找不到魚缸,人們就把小魚養在了院子裡的池塘。

誰也沒想到,短短幾個月,這些小魚竟然長大許多。

小魚需要自由的成長空間,人更是如此。

被圈養起來的孩子,就像養在魚缸裡的小魚。

缺乏足夠的運動空間,也無法與外面的世界建立通暢的連接配接,身心發展會受到嚴重阻礙,進而引發一系列問題。

比如,肥胖和體弱、注意力紊亂、動作協調性差。

教育部一份監測資料顯示,中國小生肥胖率已超過10%,整體比例正逐年上升。

北京大學公共健康中心根據中國兒童日常習慣預測,到2030年,中國将有5000萬兒童被列入超重或肥胖。

比如,在室内過多接觸電子裝置,聽覺、嗅覺等感官發展較弱。

我每天去學校門口接娃,發現排隊走出來的孩子竟然一半以上都戴上了眼鏡。

教育部曾發文,截止2020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不合格率,國小生為6.5%,中學生為14.5%,高中生為11.8%,而大學生為30%。

孩子被圈養,長期缺乏運動,與大自然斷開連接配接,造成的健康問題不僅是生理上的肥胖、體質弱和近視,更嚴重的,還會引起抑郁等心理問題。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釋出的《2019-2020國民心理健康報告》,裡面有一組資料讓人觸目驚心:

國小階段:抑郁檢出率為10%-13%;

國中階段:抑郁檢出率為25%-30%;

高中階段:抑郁檢出率約38%。

基本上,每10個國小生就會有1個檢出抑郁,每10個國中生就有3個檢出抑郁……

千萬别在“魚缸”裡養孩子

伴随着高抑郁率,青少年跳樓自殺的悲劇也頻繁不止。

3月15日,廣西南甯14歲初二女生因有嚴重的抑郁症墜樓;

4月13日晚,長春15歲女學生從樓頂跳下輕生;

5月4日,昌吉高三男生飽受3年抑郁煎熬,聯考前選擇跳樓……

盧梭說,“虛弱的身體,永遠培養不出有活力的靈魂和智慧”。

被圈養的孩子,是虛弱的身體在拖着虛弱的靈魂。

3

魚缸養不出大魚,

孩子需更廣闊的天地

要想使孩子長得更快,就一定要給他活動的自由,而不要讓他們拘泥于一個小小的空間。

(1)多參加戶外運動,讓孩子成為“終生運動者”

《習慣的力量》一書寫道:

“某些或某個習慣,一旦形成,就會引發連鎖反應,久而久之将改變一切,進而重塑生活。

對于很多人來說,運動就是引發廣泛變化的核心習慣。”

對于這一點,我有切身的感受。

兒子在幼稚園時,非常膽小,加上表達不清,小朋友們都不太願意和他玩。

中班的時候,特意讓他參加足球訓練,每周堅持4-5次戶外訓練,風雨無阻。

在運動中,和隊友身體碰撞,一起揮灑汗水,一起赢,一起輸,兒子輕而易舉結識了新朋友,整個人也變得積極主動。

孩子在運動的過程中,身體會分泌多巴胺,這種物質能減少焦慮和壓力,讓孩子心情放松愉悅,提高注意力、自制力和學習能力。

大腦中的海馬體也會産生新的神經細胞,它們能讓孩子變得更積極向上,精神飽滿。

美國兒科協會建議,3-6歲的孩子,每天根據體質和實際情況,運動2-3個小時。

6歲以上的青少年兒童,每天至少要進行1個小時以上有強度的體能活動。

千萬别在“魚缸”裡養孩子

(2)多親近自然,培養生命的智慧

盧梭說:最好的啟蒙教育是在大自然中感覺,而不是看書。

孩子的自我認知,一定是通過感覺,把内心深藏的情感世界,與外界聯系起來,定位自己的坐标。

回歸自然,才是教育的大智慧。

南韓影星李英愛為了兒女的健康成長,舉家搬遷到遠離都市喧嚣的楊平居住。

她在家門口開辟了一片菜園。

春天,種下各種蔬菜水果,和孩子們一起澆灌;

秋天,一起采摘果實,用天然地下水清洗食材,帶着孩子做料理。

春夏秋冬,四季交替,飛鳥魚蟲,各類植物,大自然賦予了孩子們更多的靈氣和快樂。

兒子承權9歲時就已經可以和大人讨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而女兒也夢想自己長大後成為音樂家。

親近自然,是對生命最好的滋養。

心理學家李子勳也呼籲:“上100堂早教課不如帶孩子親近大自然。”

作為父母,要盡可能的讓孩子通過視、觀、觸、聞、感與自然親密接觸,去體驗各種各樣的經曆。

有條件的,可以帶孩子遠足,去感受世界的神奇。

實在沒條件,在家裡種種植物,公園、樓下花園都是好去處。

4

美國心理學家大衛·埃爾凱特曾說:

無論一個人的生活環境如何,當好父母,最基本的是要給孩子兩樣東西:

根和翅膀。

是以,千萬别在“魚缸”裡養孩子。

生如鲲鵬,當入天空與大海。

自由翺翔,快意徜徉。

與天下父母共勉。

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原文标題《這屆中國孩子,活得到底有多痛苦?李玫瑾:這樣養孩子,不瘋才怪!》轉載已獲授權。

編輯:可可

*本平台對所有原創、轉載、分享的内容、陳述、觀點判斷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僅供讀者參考,釋出的文章、圖檔等版權歸作者享有。部分轉載作品、圖檔如有作者來源标記有誤或涉及侵權,請原創作者友情提醒并聯系小編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