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兩篇重要論文!感染新冠後,糖尿病風險大幅增加,輕症也中招

▎藥明康德内容團隊編輯

越來越多證據提示,在新冠病毒感染的急性期之後,感染者可能還會出現呼吸系統以外的長期症狀,包括糖尿病。

近期,兩項獨立的大型研究資料分别發表在糖尿病領域的兩本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糖尿病與内分泌學》、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EASD)旗下Diabetologia。兩項研究進一步支援了新冠感染者面臨的糖尿病風險更高的現象,而且輕症患者同樣不能忽視。這些發現提示,在急性感染後的照護政策應包含積極篩查與管理糖尿病。

截圖來源: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發表于《柳葉刀-糖尿病與内分泌學》的研究來自美國弗吉尼亞州聖路易斯醫療保健系統(VA Saint Louis Health Care System)。這項隊列研究納入了超過18萬在2020年3月~2021年9月期間曾檢測出新冠陽性且挺過了前30天急性感染期的幸存者。與此同時,還招募了兩組未感染新冠的患者作為對照:(1)在2020年3月~2021年9月同期招募近412萬人作為目前對照,(2)從同一個醫療保健資料庫中納入2018年3月~2019年9月期間有就診記錄的428.7萬人作為曆史對照。所有三組患者在納入研究隊列時都沒有糖尿病,中位随訪時間352天。

統計後發現,與目前對照組相比,新冠感染者在後期的糖尿病發病風險顯著升高40%,需要使用降糖藥的風險顯著升高85%,相當于感染後12個月時發生糖尿病和使用降糖藥的負擔分别額外增加13.46例/1000人、12.35例/1000人。新冠感染者發生糖尿病或需要使用降糖藥的綜合風險升高46%(12個月後增加18.03例/1000人)。

随着新冠感染急性期病情嚴重程度的增加(未住院、住院或重症監護),新發糖尿病或需複用降糖藥的風險也逐漸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輕度、未住院的新冠感染者,1年後新發糖尿病或服用降糖藥的額外負擔也增加了8.28/1000人。

兩篇重要論文!感染新冠後,糖尿病風險大幅增加,輕症也中招

▲對比目前對照組,随着新冠感染急性期病情嚴重程度的增加,新發糖尿病風險、需要使用降糖藥風險及兩者複合結局的風險也都明顯增加。(圖檔來源:參考資料[1])

不同年齡(≤65歲和>65歲)、族裔(白人和黑人)、性别(男性和女性)、和BM類别(>18.5~≤25、>25~≤30、>30)和社會經濟狀況的人群中,都觀察到了一緻的趨勢。但相對而言,65歲人群、黑人患者、患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高脂血症或處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BMI>25的人群,在感染新冠後,新發糖尿病或需要使用降糖藥的風險都更高。

在與曆史對照組的比較重,結論也是一緻的。

繼續這些資料,論文指出,在新冠感染的急性期之後,幸存者新發糖尿病或使用降糖藥的風險可能會增加,糖尿病應被視為漫長新冠綜合征的一個方面。

發表于Diabetologia的回顧性隊列研究則來自德國的杜塞爾多夫大學(Heinrich Heine University Düsseldorf)。研究資料由德國全國1171名醫生代表形成的小組提供,覆寫880萬患者。

2020年3月~2021年1月期間,共記錄到35865例新冠陽性,将其他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通常由病毒引起)患者列為對照組,兩組根據性别、年齡、健康保險情況、感染月份和合并症情況(肥胖、高血壓、高脂血症、心肌梗死、中風)進行比對,比對後兩組的人口特征(平均年齡43歲;46%為女性)和臨床特征都相似。

至2021年7月,新冠組中位随訪時間119天;對照組中位随訪161天。分析新診斷糖尿病的風險(診斷标準為ICD-10)發現:相比其他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新冠患者的2型糖尿病發病風險明顯高28%(15.8例/1000人-年 vs 12.3/1000人-年),其他形式的糖尿病風險沒有增加。

“新冠感染可能通過上調免疫系統而導緻糖尿病,這可能會導緻胰腺β細胞功能障礙和胰島素抵抗,或者患者可能因肥胖或糖尿病前期而有處于發生糖尿病的風險中,新冠帶來的壓力加速了疾病發生。”研究通訊作者WolfgangRathmann博士指出。不過,由于研究随訪時間隻有約4個月,“需要進一步随訪來了解輕度新冠後的2型糖尿病是否隻是暫時的,在完全康複後能否逆轉,還是最終會導緻慢性疾病。”

兩篇重要論文!感染新冠後,糖尿病風險大幅增加,輕症也中招

圖檔來源:123RF

《柳葉刀-糖尿病與内分泌學》同期評論文章指出,這些發現值得在更廣泛人口中開展前瞻性研究來确認長期健康影響。文章建議,将來需要進行更标準化的糖尿病診斷評估、對影響後遺症的潛在因素(如感染嚴重程度、病毒載量以及是否存在自身免疫攻擊的抗體)更詳細分析;此外,還需探索新冠感染與糖尿病關聯的潛在機制。鑒于增加糖尿病負擔将帶來深遠影響,明确新冠感染與糖尿病風險的關聯,對于臨床政策和公共衛生非常重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