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球70%的2型糖尿病是“吃出來的”?

有什麼話可以氣死醫生或者營養師,大概就是:反正該吃吃該喝喝,多數疾病都是基因注定的,我也沒辦法。

「攤手+歎氣emoji」

為啥說能氣死呢,因為但凡有點流行病學知識的醫學工作者,都知道「吃」從來都是要為多數慢性病背鍋的,尤其是代謝相關的慢病,如2型糖尿病、脂肪肝、心血管疾病。

但是很多人就是不信,多數理由是:某某人不胖或者某某人很注意飲食養生,但還是病了,是以我還不如放開吃。

上面的邏輯問題在于:「不胖」和「注意飲食」≠「吃的對」,就好比努力學習不等于成績好一樣。那麼有沒有認真的研究來解答這個問題呢?

當然有,這就是今年4月份剛出的一個研究,直接上結論:在2型糖尿病中,70%能歸因于「吃不對」。

全球70%的2型糖尿病是“吃出來的”?

是以這篇文章,建議轉給總覺得基因不好的小夥伴瞅瞅,翻盤的機會大着了。

「吃不對」負責70%糖尿病?

對的,這個論文統計了來自184個國家的資料,利用數學模型跑了這些國家的膳食資料庫、統計了肥胖率、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

綜合上述資料後,分析出了與2型糖尿病有多少是「吃出來」的這個重要資料。其中我們中國還不是70%,而是更加誇張的75%!

全球70%的2型糖尿病是“吃出來的”?

(圖檔來自微信公衆平台公共圖檔庫)

不過這其實是好事,證明我們想要預防2型糖尿病,或者是患者想要緩解甚至逆轉糖尿病,調節飲食更加有效!

其中它的主要分析方法有一個很值得借鑒的特點,那就是它根據2個條件來進行歸因。

1. 明确與2型糖尿病有關的風險因子,直接歸因,如加工肉和紅肉的攝入量、精制主食和薯類攝入超量。

2. 與體重增長直接相關的風險隐私,間接歸因,如喝甜飲料造成了肥胖,繼而導緻2型糖尿病風險增高了xx%。

這個為啥值得借鑒呢?因為它能直接解答生活中很多人喜歡反問的兩類問題。

第一類:我不愛吃甜食,飲料更是不喝,就是有點啤酒肚,我咋得了糖尿病?你還讓我少吃肉?憑啥?我這就是基因不好。

第二類:我這麼年輕40都不到,體重也不超重,不就是每天一罐汽水+薯片麼,我竟然也得了糖尿病,肯定是基因問題!

看到了麼,如果明白論文裡兩類歸因方法,就知道上面這兩類人的疑惑如何解答了。

全球70%的2型糖尿病是“吃出來的”?

(圖檔來自微信公衆平台公共圖檔庫)

哪些飲食因素導緻了這70%呢?

排名按照權重順序來:(攝入量按照每日)

1. 全谷物攝入不足(90g)

2. 精制谷物攝入過多(0g)

3. 加工肉攝入過多(0g)

4. 非加工紅肉攝入過多(14.3g)

5. 酸奶攝入不足(87g)

6. 含糖甜飲料攝入過多(0g)

7. 洋芋攝入過多(0g)

8. 水果攝入不足(300g)

9. 堅果種子攝入不足(20g)

10. 非澱粉類蔬菜攝入不足(300g)

11. 果汁攝入過量(0g)

全球70%的2型糖尿病是“吃出來的”?

注意,括号裡的量不是推薦量,但是是觸發了該模型中判斷是否與2型糖尿病相關的一個門檻值,我們可以借鑒,但是不要把它當做推薦值。

比如上述因素裡,洋芋的攝入取了0g,這裡絕對不是說吃洋芋=提升糖尿病風險。而是發現在人群大模型裡,洋芋攝入高往往意味與整體非澱粉蔬菜攝入少、深加工零食攝入多(薯片、薯條)有關,是以列為了風險因素。

這絕對不意味着你想要預防糖尿病,就不讓吃清炒洋芋絲了。

這個資料怎麼指導飲食?

1. 我們的主食要更新

不僅僅是把精制主食減少(是指除去了麸皮的谷物,注意這詞很多媒體會寫錯成“精緻”),全谷物攝入要提升。

更重要看到背後的意義——降低主食對血糖的壓力。

在論文裡,給出精制主食的參考量竟然是0g,意思是在資料模型裡,你多吃一口精制主食(白米面),2型糖尿病風險就高一些。

實際生活裡要完全消滅精制主食,隻吃全谷物幾乎是不可能,而且也沒有那麼大的健康意義,還可能造成一部分人腸胃不适。因為數學模型其實比較粗糙也沒有感情,它不會考慮到飲食的滿足感和其他身心的意義。

是以更加好的做法就是,替換一部分白米、白面為全谷物,記住這裡是完整的全谷物(如燕麥米而不是燕麥糊糊、完整藜麥而不是藜麥饅頭)。

深加工的全谷物,比如全麥面包、全麥粉制作的面條、添加了荞麥粉的餅幹,它們的健康意義跟完整的全谷物不是一樣的。

還要記住,全谷物制品≠血糖負荷更低。

是以另一個思路就是,吃低血糖負荷的主食,這就是更加深層的營養+食品科學的産物,也是我正在緻力促成的項目,它其實是既滿足了口味和腸胃的舒适,又對血糖溫和的解決方案。

全球70%的2型糖尿病是“吃出來的”?

比如我自己研發的這款低血糖負荷面包

,它的思路就是保留了白面包的口感(不粗糙),但是又壓低了血糖負荷;解放了多數人在吃精白米面制品時候的血糖壓力。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再去替換另一半的白米面為全谷物、雜豆,就輕松多了。

2. 檢查肉是不是吃多了?

肉這個話題一直很複雜,一方面很明确吃多了加工肉和紅肉對健康是不利的,它無論從生物學機制、流行病學資料、還是環境影響都是負面的。

是以很簡單,要想規避上述明顯,就按照這個名額來檢查:

加工肉:盡可能不吃,吃也吃添加劑最少的。包括添加了亞硝酸鹽的澱粉腸、香腸、午餐肉、臘肉、肉幹、肉松等。

未經加工的紅肉:每天生重50g。

全球70%的2型糖尿病是“吃出來的”?

這一塊大概就是50g了

盡管資料模型僅僅給出了14g這個可憐的量,不過再次強調資料僅僅分析風險,實際生活要考慮可操作性。

不少人如果不讓吃肉,可能會用3根油條充饑,你連油條都不讓吃,他們可能完全不知道怎麼吃了,豆制品往往也是重油重鹽難以大量食用。

是以用中國膳食指南參考是比較接地氣的,我們指南裡每天動物來源的食材是120-200g之間,要平均配置設定給:紅肉、白肉、雞蛋。

是以比較合理的方式是:紅肉50g,白肉(雞鴨鵝、水産)50g、雞蛋50g。另外的蛋白質類食材,選擇豆制品、堅果、種子來源。

50g紅肉有多少呢,大概熟的五花肉,就2塊吧...

其他的風險因素怎麼改?

除了主食更新,肉檢查量之外,其他的因素其實占比比較少。

不過我們中國有個被低估的膳食因素就是「水果吃太少」。根據中國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2021年的統計資料,中國人均吃水果的量比這個論文裡的量還要少。

全球70%的2型糖尿病是“吃出來的”?

隻有26和50g(農村和城市),是以難怪主食會吃那麼多。畢竟一個人全天吃的食物總重量有限,如果水果不怎麼吃,蔬菜也不太夠,肉還不算多,那麼隻能用又便宜又歡樂的精制碳水搞定了。

全球70%的2型糖尿病是“吃出來的”?

(圖檔來自微信公衆平台公共圖檔庫)

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是真的,畢竟一個蘋果就有150g,直接幫你遠超平均值,再來一個桔子,就完全達标了。

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參考下本土特色的其他膳食風險性因素:

全球70%的2型糖尿病是“吃出來的”?

綜上所述:要想更好地避免「吃出」糖尿病,其實我們除了提升主食品質,檢查加工肉和紅肉的量是不是超了之外,剩下的工作都要抓:

提升健康食材占全天膳食的比例。這裡的健康食材包括:水果、非澱粉蔬菜、水産、堅果種子、豆制品、發酵乳制品。

因為很簡單,我們吃精白米面、加工肉太多,很直接的原因是上面健康食材沒吃夠,于是我們就用這些解飽、很好吃、還很便宜的碳水+加工肉來糊弄肚子。

是以一方面要普及膳食知識,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制造出更健康的主食和更少添加劑、更可持續的肉類來緩解一部分因為經濟、意願因素難以大幅度調整飲食結構的人的飲食問題。

總結:

1. 全球2型糖尿病70%是「吃出來的」,大陸75%是「吃出來」的。越年輕這個歸因比例越高。

2. 2型糖尿病一方面能獨立于超重發生,另一方面也與腹型肥胖關系密切,是以無論你超不超重,吃錯了都會增加糖尿病風險。

3. 預防、緩解糖尿病,最重要兩個飲食糾正:主食更新+吃加工肉和紅肉不過量。

4. 提升健康食材在全天的占比,尤其是水果+蔬菜,這是最有效降低精制主食、加工肉的辦法;因為人首先要飽肚子,才能談健康可持續的飲食;吃不飽本能自然找最美味最廉價的食物來充饑。

參考資料:

O'Hearn, M., Lara-Castor, L., Cudhea, F., Miller, V., Reedy, J., Shi, P., Zhang, J., Wong, J. B., Economos, C. D., Micha, R., Mozaffarian, D., & Global Dietary Database (2023). Incident type 2 diabetes attributable to suboptimal diet in 184 countries. Nature medicine, 29(4), 982–995.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3-02278-8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2021》

《中國臨床營養網》編輯部

作者:羅曉 (初夏之菡)

全球70%的2型糖尿病是“吃出來的”?

中國注冊營養師RD/澳洲注冊營養師RN/《中國臨床營養網》簽約營養師

新南威爾士大學食品科學碩士,悉尼大學營養學研究型碩士。

現任上市公司營養專家。

出版有營養科普書《戒糖》和《技術流辣媽》。

文章來源:初夏飲食觀

已授權《中國臨床營養網》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