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忍無可忍打了孩子,我該怎麼辦?

忍無可忍打了孩子,我該怎麼辦?

有個朋友問我:實在沒忍住打了娃,心裡特别内疚難過,怎麼辦?

這種情況,其實問題已經變成了“如何善後?” 既然問題已經産生,打都打了,該傷害的已經傷害了,該沖突的已經沖突了,那剩下的,就是如何“修複”,修複自我,修複孩子,修複親子關系。

說一個前段時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那次,我娃過分“争寵”,我所有的耐心被消磨掉,嘗試很多方法無果,忍無可忍之下我把她狠狠地揍了一頓。因為被揍,我娃嚎啕大哭。

我竭盡全力去讓自己冷靜,默默地看着她,抱抱她,拍拍她,等着她稍微有所平複,然後嘗試着和她進行溝通。

我嘗試和她溝通:

我說:寶貝,媽媽想和你好好的溝通一下,媽媽現在也在努力做到平靜,你聽媽媽講,你如果現在能做到冷靜下來不哭,媽媽就開始和你講;如果你還想哭,還做不到冷靜不哭,那媽媽先等等你,等你能做到不哭的時候我們再來溝通,你看好不好?

我娃點點頭,大約等了一分鐘,這孩子的哭聲終于開始慢慢停止。我問她:你能告訴我,你現在能做到不哭,然後和媽媽好好溝通了嗎?我娃點頭。我說:寶貝,你能說出來嗎?她說:媽媽,我可以做到不哭了。于是,我們進行了如下一段對話:

媽:你能告訴我,你覺得媽媽喜歡你嗎?

娃:不喜歡。

媽:你覺得,媽媽讨厭你嗎?

娃:讨厭。

媽:那你讨厭媽媽嗎?

娃:(有點猶豫)有時候讨厭有時候不讨厭。

媽:那現在讨厭媽媽嗎?

(我有點不知道怎麼進行下面的話題了,看着她好一會兒)

媽:剛剛打你,疼嗎?

娃:(哽咽着點頭)

媽:抱歉寶貝,剛剛打人的行為是我的不對。想告訴你的是,媽媽從來沒有讨厭過你,媽媽也一直在努力學習改變,希望能夠和你一起學到更多的本領,也一直在嘗試着讓你快樂高效地學習,更快樂地長大。

娃:(又有點哽咽了。)

媽:媽媽想跟你說個小故事你願不願意聽?

娃:願意。

媽:我知道你和班裡面和A同學關系比較要好。假設某一天A同學邀請你到她家做客,你們一塊兒寫作業,你寫的字比她好看,結果A同學爸爸看到了,他忍不住誇了你一句,說你寫的字挺好看的。結果這時候A同學非常有意見,她強烈要求她爸爸不能誇你,不能說你寫的字好看,而且在家裡又哭又鬧完全不顧及你的感受。這時候你會有什麼感受?

娃:(沒說話)。

媽:看到A同學這樣,你會覺得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還願不願意以後再到她家做客?

娃:不願意。我會覺得她是在無理取鬧,有點小氣。

媽:是啊。你看到了嗎?今天你的表現就像我剛剛假設的A同學。是不是有點無理取鬧?你喜歡和這樣的小朋友交朋友嗎?

娃:不願意。

媽:是以,你能體會到小哥哥的心情嗎?能了解媽媽的心情嗎?

娃:(她已經止住了哭泣,看着我。)媽媽,我知道了。

說到這裡,我也沒忍住流淚了。我沒有立刻自己擦拭,我就看着我娃,那個時候,我就一個想法:我希望這孩子也能夠抱抱我,幫擦一擦眼淚。這孩子一開始也愣住了,她可能沒有預料到,媽媽也會哭,也會流淚,過了好一會兒,她才抽出面紙,遞給我。我沒有接,繼續看着她,然後她才輕輕地幫我 擦拭掉眼淚。

于是我又和她進行了另外一段對話:

媽:謝謝你,寶貝!

娃:不用謝媽媽。

媽:媽媽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采用了一種非常粗暴的方式來表達情緒,解決問題,是以媽媽心裡面有點内疚、難過;

娃:(不說話,拍拍我)

媽:謝謝你的安慰。

媽:你知道嗎?你生氣難過哭的時候,媽媽會嘗試着來安慰你;媽媽也會有生氣難過的時候,能獲得你的安慰和幫助,我感覺到不那麼難過了。

娃:(看着我,不說話)

在這裡,我依然想說的是:熊孩子,能不體罰盡可能不要體罰。

如果一不小心打了娃,該怎麼辦呢?

01

修複自己:

正視情緒,不要讓自己陷入内疚自責之中

情緒爆發打娃的時候,我們會覺得他就是欠揍,不打不行;打完娃,頭腦一冷靜,看到娃哭的那個心碎的樣子,立馬心軟了,很多時候會覺得我怎麼能這樣,有什麼不能好好說的,非得打。這時候虧欠感和自責感又會占據大腦,于是又恨不得立馬去補償這個孩子。

這種心理,有時候就像鴉片一樣,越想彌補,就越覺得自己的打人行為有問題,越容易陷入内疚和自責,越陷入内疚和自責,我們就越容易放過問題本質,下次遇到類似的問題,還是會忍不住要動手。恰如此,我們反而會忘記給我們的情緒按下暫停鍵,反而會忽略掉反思自己“為什麼要打”,是什麼情緒驅動着我們去打娃,這種驅動的情緒背後,又是什麼樣的需求在起作用?

當處于憤怒焦慮着急的情緒中,我們頭腦一熱動了手,然後我們都不給自己任何喘息停留的機會,立馬又陷入另外一種情緒狀态——内疚自責擔心害怕,又在這種内疚自責的情緒中做出要彌補娃的舉動。這就像一個詛咒,所有的行為都被情緒牽着鼻子走,唯一被忽略掉的,就是反過頭來看自己的需求,看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即使動怒打了娃,自己還可以做點什麼。

02

修複孩子:

安撫情緒,不要讓孩子認為自己很糟糕

孩子被打,他會有什麼感受,什麼想法?首先在感受上,他一定是覺得糟糕透了,傷心、難過、委屈、失落、憤怒、不解、疑惑……而這些感受對應的,一定是他對“被打”的不了解,為什麼自己要被挨打呢?他的直接反應一定是兩個:要麼是我做的不好,要麼是爸爸媽媽做的不好;要麼默默接受這一切,要麼可能開始反抗對抗。而一般情況下,孩子對父母這個權威是有天然依賴和畏懼的,是以他無形當中一定是偏向認為自己不好,自己做的很糟糕,進而進行自我否認。

孩子是不能區分行為和自己本身到底有什麼差別,他很有可能就會自己認為“被打”就是因為自己很糟糕,而不僅僅是單純地因為自己某個行為不被認可,那個當下,他把自己的行為和自己等同了起來。就像某個時刻我們看到一個人從車子裡扔出了一個垃圾,于是立馬下意識地認定這個人就是沒有素質,一樣的道理。

是以,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教育專家會教我們:當我們教育引導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和孩子強調,是你的某個行為影響非常不好,而不是簡簡單單“你不好”。

是以,打了娃,教訓了娃,這可能并不能起到教育他的目的,因為孩子極有可能隻是陷入憤怒恐懼疑惑的情緒,而并不知道自己為啥挨揍。真正能夠起到教育引導意義的,是孩子能夠通過這件事,意識到自己的某項行為是不被允許的,是會造成不好的後果的,而自己需要在這項不好的行為中去吸取到教訓,改正行為,下次做得更好。而這個考驗的,就是父母對孩子情緒的安撫能力,以及和孩子的溝通能力。父母需要讓孩子在恐懼委屈憤怒這樣的情緒中逃離出來,把注意力放到父母的引導上,父母需要用孩子能聽得懂的語言,告訴孩子,讓他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哪裡不對,會造成什麼後果影響。

03

修複親子關系:

不要讓孩子把“挨揍”變成“媽媽不愛我了”

在親子關系中,尤其是當親子相處中出現了沖突,注意力至關重要。

試想一下,同樣是挨揍,有的孩子可能哭一陣也就拉到了,該幹嘛幹嘛,因為大多數時候他相信“媽媽是打了我,可是我也犯錯了,媽媽打我是為了讓我不要再犯錯”;而有的孩子雖然情緒緩解了,但也在心裡埋下了較深的自我懷疑,慢慢的,他開始謹小慎微,他開始懷疑“媽媽是不是不喜歡我,是不是不愛我,我是不是不值得被愛”。這其中,感受微妙,但注意力不同,所導向的結果也截然不同。

是以,當我們打了娃,打了就打了,既然這個已經是既定事實,我們要做的就是去修複關系,去給與孩子該有的關愛和引導。如果對應到動作,我覺得有兩個步驟必不可少:

(1)向孩子表達歉意和關愛,歉意要誠懇,關愛要到位。在孩子哭的時候可以靜靜地看着孩子,抱抱他,拍拍他,身體上的接觸會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

(2)在孩子平靜下來的時候,嘗試着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盡可能地有具象化,有畫面感,場景化),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行為的問題;

(3)非常堅定地告訴孩子,他挨揍是因為不當的行為觸發了這樣的後果,而這不會影響父母對他的愛;

當然,具體的溝通範本和場景千差萬别,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去探索下,适合自己的親子溝通方式。

寫在最後

我娃今年10歲,國小三年級學生,2021年下半年開始出現一些厭學的傾向,不肯寫作業,容易情緒化,是“拖欠作業大戶”。今年最嚴重的狀況是:在學校被同學欺負,回家不敢說,情緒低落,覺得班上同學都不喜歡自己,覺得沒人願意和自己交朋友。我大為震驚。

因為以上種種,我開始摒棄我的“放養式”育兒方式,出于一個老母親的母愛本能,我開始給與我娃盡可能多的關注和愛,從一開始關注她的學習,她的社交,再慢慢的,深入到她的興趣、性格、心理、愛好。在這個過程中,我系統地學習了發展心理學,家庭教育,踐行各種育兒方法,探索各種育兒經驗。

幾個月下來,我娃的變化是巨大的,我頗感欣慰。與此同時,我開始記錄自己的育兒過程,把一些育兒方法整理成育兒筆記。

這個過程,也讓我深切感受到一個孩子成長的不易,以及為人父母的不易。育兒既育己,養育孩子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場不易的自我修煉。希望我的育兒筆記,也能幫助到此刻看到這些的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