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家的兩個男人,讓我發現原來環境是個魔法師

[ CHUN ]

[ FEN ]

「心·念」

願你一心,念念溫暖

部分圖檔來自網絡,侵删

聲明

半年前的一篇文章昨天竟然被人莫名其妙舉報為“非原創”,真的有點令人郁悶,還要寫申訴,才能重獲原創資格。是以從今天開始寫更具有個人特色的系列文章,也就是說可能以後有更多來自生活的碎碎念供養給大家,希望能有效避免此類事情的再次發生!

最後希望有緣的朋友們和我一起都能在自利與利他的道路上攜手并進。

——緻我愛的朋友們

01

最是一年春好處

昨天看了賈誼的《治國策》以後,有感而發寫了一篇文章,本打算将其中關于教育孩子的問題和我家州官好好探讨一下,沒想到三句話沒說完,我就遭到了猛烈的炮轟。

州官炮轟我幹什麼呢?

他說我對他要求太高,他說自己對孩子的态度,已經比他小時候所受到的待遇都不知道好到哪裡去了,讓我趕緊知足吧!

我聽他這樣一說,就趕緊把嘴閉上了。

其實對不了解他的人來說,聽他這樣說,肯定以為他小時候受了特别多的罪。

但實際上我婆婆從小讓他什麼都沒做過,我和他結婚前,他幾乎什麼都不會做。

從婚後我們開始獨立生活以後,他才學着做很多事,然後學着學着就自學成才了,現在家裡稍微複雜一些的東西就全部都是他來弄。

我不會的東西,隻需要張張嘴就行了。

這篇文章為什麼要從我真實的家庭狀況開始說起呢?

就是因為我發現了環境對人的變化簡直就像是施了魔法。

還是拿我家州官舉例說明,希望他看到這篇文章多多海涵,我不是故意想說他的糗事,隻是想證明環境的力量。

比如說我們曾和我婆婆住在一起的時候,州官就會早上起不來,我婆婆很有默契,就會在他要上班的時候早早叫他。

有時候我婆婆要早點出去鍛煉,顧不上叫他的時候,還會提前囑咐我把他叫一下。

我呢,為了不給自己找麻煩,是以從來也不叫他,他也不依賴我。

我們單獨生活以後,州官就很自覺,到了上班時間自己就會很早起來。

有沒有發現有媽的孩子是個寶,有老婆的丈夫像根草?

跟媽媽在一起能不做事就不做事,能偷懶就可以偷懶。

但是結了婚成了家就不一樣了,夫妻兩個的角色變成又要做對方的父母,又要做對方的孩子。

也就是說夫妻關系是一種互相包容,又互相輔助的關系,就不會像父母一樣,隻給孩子輔助,而很少或者不需要孩子的包容。

這兩種關系從一般人的心理來講,其實跟父母在一起會更輕松,因為父母什麼都不讓你做,會幫你将大部分事情都做好。

是以,按道理來講,人跟父母在一起的時候會最幸福。

夫妻就不一樣了,要在一起互相輔助、拼搏,還有互相包容,按道理應該很累,遠遠沒有跟父母在一起幸福。

現實中應該這種情況也很多,就是夫妻關系經營的遠遠沒有跟父母的關系那麼好。

但是我家州官婚後做得越多,他的幸福感卻越來越強了,這對比的他小時候好像就特别不幸福。

我後來也一直在找這裡面的原因,發現一個孩子如果在他該做事的年齡你什麼都不讓他做,讓他能力得不到發揮,那也是一種痛苦。

02

現在我的兒子也到青春期了,曾經他每天穿什麼衣服我都要過問,厚了薄了我都要放在心上,就怕他穿不好衣服,熱着了,或者是冷着了,會生病。

然後孩子就很煩,為了穿衣服也和我杠了好幾次。

後來我家州官就說我:“他那麼大了,能不知道冷熱嗎?再說他冷了,凍着了自然會加衣服,需要你不停地說嗎?”

我一想是這麼個道理,從那以後我就不管我兒子穿衣服的事情了。

事實證明,我不操心兒子穿衣服,兒子也知道該怎麼穿,也沒出過因為衣服沒穿對而生病的事情。

通過這個事情我就想明白一件事情,就是可憐天下父母心,着急上火地給孩子操心,其實很多都是無用的心。

尤其是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父母就應該學着逐漸放手,讓他慢慢操自己的心。

但是好像父母都會犯這種錯,就是在自己的心目中,孩子一直好像都長不大,總希望能為孩子把各方面的心都操到。

其實這樣一來自己也累,孩子也累,而且不會有好的結果,孩子反而會覺得壓抑。

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都想增長自己的能力,這是一種生命的天然需求。

這一點我從家裡大小兩個男人身上,看到了鮮明的特征。

但是我其實跟我婆婆性格特别像,就是事無巨細的事情都想給孩子做到,就想讓孩子輕松一點。

我兒子小時候就很享受我為他做的一切,現在長大了,很多時候就會嫌我把他管得太多,就會嫌我煩。

是以這一點我也在反思,就是我在給孩子提供一種什麼樣的生長環境?

每對父母都是園丁,孩子就是地裡的那棵幼苗,園丁是給孩子提供一個溫室來保護孩子無微不至地成長呢?

還是早早就把孩子放在天然的陽光雨露下,讓孩子去經受自己本該經受的磨煉,享受自己增長了能力後的快樂呢?

父母的心性,父母的行為都是孩子賴以生長的環境,父母的認知越端正,孩子的人生也會跟着越端正;父母的認知有偏差,孩子的人生也會跟着出現許多的問題。

是以身為父母應該給孩子創造一個什麼樣的環境,我覺得這是我們作為父母應該經常反思的問題!

讀完這篇文章,感到受益的朋友,可以關注我,點贊、轉發、評論。

校注|徐熬翔

點個“在看”,感恩遇見,願我們和摯愛的人一起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