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積極樂觀?給孩子的這碗“正能量”雞湯可能有毒

積極樂觀?給孩子的這碗“正能量”雞湯可能有毒

“高興點兒,不要擔心,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你得看到事情好的一面。”

“别在意,你要積極樂觀。”

“很多人還不如你呐,你有什麼可難過的。”

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我們就開始無限推崇“正能量”,似乎凡是不那麼想得開放得下的負面情緒表達多少都有點兒“不知好歹”。比如,總聽到有父母說,想想吃不飽飯看不起病的非洲兒童,現在這些不愁吃喝的小屁孩的“無病呻吟”純屬矯情。于是,我們把積極樂觀的正能量熬成雞湯灌給孩子,試圖以此趕走他們所有的難過、沮喪、焦慮、憤怒、恐懼和抑郁。

可是,僅僅反複強調“正能量”的方法真地奏效嗎?默念“積極樂觀”一百遍,我們就能高興起來了?

研究表明,這類不在意場合不關心具體情況不琢磨表達形式一味勸人“積極樂觀“的行為,不僅沒有用,實際上反而加重了對方的負面情緒累積,絕對有毒有害。

積極樂觀?給孩子的這碗“正能量”雞湯可能有毒

因為這類“正能量”毒雞湯隐含了一個關鍵前提,隻有積極樂觀是好的對的,難過沮喪焦慮憤怒恐懼那些負面情緒都是壞的錯的。當我們産生負面情緒卻又試圖用“正能量”雞湯壓制時,相當于我們在給大腦傳達一條資訊,負面情緒很危險,于是大腦相信了這條資訊并做出了迎敵反應,比如心跳加速和呼吸急促,一系列操作下來反而放大了應激反應,長此以往則會導緻更嚴重的心理問題。

起起伏伏各種情緒的共存才是人的常态,而在反烏托邦小說《美麗新世界》裡用緻幻劑和催眠洗腦等方式讓人永遠沉浸在快樂中才是一種既不現實且反人類的設想。可以說,否定負面情緒就是在否定事實,而事實又是無法掩蓋的,甚至可以稱得上欲蓋彌彰,所有我們用在壓抑負面情緒上的努力最終都會形成更嚴重的反彈。

而當我們把這樣的雞湯熬給孩子時,則不僅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忽視孩子面臨的困境,還會大大影響親子關系,降低孩子向父母傾訴的意願。

舉個例子。

當孩子回家說他特别難過,因為他在學校沒有朋友,他經常不得不一個人獨來獨往,然後作為父母的我們說,“這有什麼可難過的,不要在意别人,想想好的一面,你自己的時間更多了啊”或者“你得堅強,這算多大點兒事,很多人遇到的困難可比你大多了”。

聽到這樣的“激勵”,孩子會怎麼想?看看以下的連鎖反應:

1. 孩子的負面情緒被否定

2. 孩子覺得自己的真實感受不重要

3. 孩子質疑父母是否能夠幫助自己走出困擾

4. 降低了孩子向父母敞開心扉和主動溝通的意願

大機率是,無論多麼難過沮喪氣憤焦慮恐懼,孩子再也不想跟父母傾訴了。

在上面的例子中,孩子的問題是他因為孤獨感到難過,他還沒成熟到享受孤獨的年齡,他也天生并不是享受孤獨的性格,畢竟人類中的大多數都是需要社交的群居生物。父母一味“正能量”的宣講不僅不會讓孩子振作起來,反倒會加深孩子的自責和羞愧,彷佛他就不應該難過,如果感到難過是他自己出了問題。

在心理學家的研究中,這類過于迫切追求積極樂觀而産生的體驗稱為“元情緒”,即對于某種情緒産生的另一種情緒。還是以上面的情景為例,孩子因為在學校沒有朋友而産生難過沮喪的情緒,然後在父母的“正能量”勸說之下,他對自己難過沮喪的情緒又生成了自責失望的情緒。負面情緒疊加負面情緒,别說是孩子,大人遇到類似情況也難免走入心理誤區。

好了,現在道理我們都懂了,可實踐時又該如何避免不經意熬制出“正能量”毒雞湯呢?

積極樂觀?給孩子的這碗“正能量”雞湯可能有毒

首先,不要濫用所謂“積極樂觀”的萬能“金句”。

什麼“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什麼“别在意,多想好的一面”,這些說辭實際上都是成年人父母的偷懶,懶得思考和分析孩子每一次負面情緒背後的具體情況。而這些“金句”既空洞又無效,要麼讓孩子感到自責(我不應該難過),要麼讓孩子産生逆反心理(憑什麼一切都會好起來)。

那麼,如何回應孩子比較合适呢?

第一步永遠是要共情,對孩子的處境表現出同理心,讓孩子感到被接受被了解。

“要是我肯定也難過,沒有人跟我一起玩得多孤單啊。”

“你已經很堅強了,要是我估計當場都能哭出來。”

第二步是提供下一步行動的建議,當然是要在孩子情緒纾解之後,他自己願意接受時。

“你想聽聽媽媽/爸爸小時候是怎麼交朋友的嗎?”

“周末我們可以約你的同學一起騎車/踢足球,你覺得怎麼樣?”

此外,不要污名化負面情緒。

過度強調積極樂觀的潛台詞就是認為産生負面情緒的人是軟弱的,是沒有能力控制自己情緒的loser,而這就是在污名化負面情緒。常見的表達是:

“這麼點兒小事,至于嗎?”暗示孩子糾結于雞毛蒜皮,不夠大氣。

“光難過有什麼用?”暗示孩子軟弱無能,不采取行動隻沉浸在情緒中。

比較合适的做法是讓孩子了解,遇到問題産生情緒是正常反應,一點兒都不需要為此羞愧,人不是寫好程式的機器人,無論孩子還是大人都會産生負面情緒。給孩子留好處理負面情緒的時間和空間,允許他們難過、沮喪、憤怒、恐懼和焦慮,讓孩子準确表達出自己的情緒和想法。

“我感到難過,因為在學校時很孤獨,沒人跟我玩,沒人跟我聊天。我希望能交到朋友,課間休息時可以一起說說笑笑,課後也能一起玩。”

積極樂觀?給孩子的這碗“正能量”雞湯可能有毒

還有一種常見“正能量”毒雞湯話術是通過比慘來讓孩子“積極樂觀”:

“誰誰誰比你情況差多了,你看看人家都沒有難過/沮喪/焦慮。”

這樣的說法可以說是最常見也最糟糕,相當于是在暗示孩子根本不配難過/沮喪/焦慮,但是孩子又管不住大腦去産生負面情緒,于是一旦難過/沮喪/焦慮,孩子隻會有負罪感,反而再次加重了負面情緒的累積。

=========

當孩子信任我們向我們傾訴而我們正要脫口而出“正能量”訓導時,請記得用下面這句話替代:

“感覺不開心很正常,

謝謝你願意跟我分享你的負能量。”

積極樂觀?給孩子的這碗“正能量”雞湯可能有毒

—— END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