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积极乐观?给孩子的这碗“正能量”鸡汤可能有毒

积极乐观?给孩子的这碗“正能量”鸡汤可能有毒

“高兴点儿,不要担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你得看到事情好的一面。”

“别在意,你要积极乐观。”

“很多人还不如你呐,你有什么可难过的。”

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我们就开始无限推崇“正能量”,似乎凡是不那么想得开放得下的负面情绪表达多少都有点儿“不知好歹”。比如,总听到有父母说,想想吃不饱饭看不起病的非洲儿童,现在这些不愁吃喝的小屁孩的“无病呻吟”纯属矫情。于是,我们把积极乐观的正能量熬成鸡汤灌给孩子,试图以此赶走他们所有的难过、沮丧、焦虑、愤怒、恐惧和抑郁。

可是,仅仅反复强调“正能量”的方法真地奏效吗?默念“积极乐观”一百遍,我们就能高兴起来了?

研究表明,这类不在意场合不关心具体情况不琢磨表达形式一味劝人“积极乐观“的行为,不仅没有用,实际上反而加重了对方的负面情绪累积,绝对有毒有害。

积极乐观?给孩子的这碗“正能量”鸡汤可能有毒

因为这类“正能量”毒鸡汤隐含了一个关键前提,只有积极乐观是好的对的,难过沮丧焦虑愤怒恐惧那些负面情绪都是坏的错的。当我们产生负面情绪却又试图用“正能量”鸡汤压制时,相当于我们在给大脑传达一条信息,负面情绪很危险,于是大脑相信了这条信息并做出了迎敌反应,比如心跳加速和呼吸急促,一系列操作下来反而放大了应激反应,长此以往则会导致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起起伏伏各种情绪的共存才是人的常态,而在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里用致幻剂和催眠洗脑等方式让人永远沉浸在快乐中才是一种既不现实且反人类的设想。可以说,否定负面情绪就是在否定事实,而事实又是无法掩盖的,甚至可以称得上欲盖弥彰,所有我们用在压抑负面情绪上的努力最终都会形成更严重的反弹。

而当我们把这样的鸡汤熬给孩子时,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忽视孩子面临的困境,还会大大影响亲子关系,降低孩子向父母倾诉的意愿。

举个例子。

当孩子回家说他特别难过,因为他在学校没有朋友,他经常不得不一个人独来独往,然后作为父母的我们说,“这有什么可难过的,不要在意别人,想想好的一面,你自己的时间更多了啊”或者“你得坚强,这算多大点儿事,很多人遇到的困难可比你大多了”。

听到这样的“激励”,孩子会怎么想?看看以下的连锁反应:

1. 孩子的负面情绪被否定

2. 孩子觉得自己的真实感受不重要

3. 孩子质疑父母是否能够帮助自己走出困扰

4. 降低了孩子向父母敞开心扉和主动沟通的意愿

大概率是,无论多么难过沮丧气愤焦虑恐惧,孩子再也不想跟父母倾诉了。

在上面的例子中,孩子的问题是他因为孤独感到难过,他还没成熟到享受孤独的年龄,他也天生并不是享受孤独的性格,毕竟人类中的大多数都是需要社交的群居生物。父母一味“正能量”的宣讲不仅不会让孩子振作起来,反倒会加深孩子的自责和羞愧,彷佛他就不应该难过,如果感到难过是他自己出了问题。

在心理学家的研究中,这类过于迫切追求积极乐观而产生的体验称为“元情绪”,即对于某种情绪产生的另一种情绪。还是以上面的情景为例,孩子因为在学校没有朋友而产生难过沮丧的情绪,然后在父母的“正能量”劝说之下,他对自己难过沮丧的情绪又生成了自责失望的情绪。负面情绪叠加负面情绪,别说是孩子,大人遇到类似情况也难免走入心理误区。

好了,现在道理我们都懂了,可实践时又该如何避免不经意熬制出“正能量”毒鸡汤呢?

积极乐观?给孩子的这碗“正能量”鸡汤可能有毒

首先,不要滥用所谓“积极乐观”的万能“金句”。

什么“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什么“别在意,多想好的一面”,这些说辞实际上都是成年人父母的偷懒,懒得思考和分析孩子每一次负面情绪背后的具体情况。而这些“金句”既空洞又无效,要么让孩子感到自责(我不应该难过),要么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凭什么一切都会好起来)。

那么,如何回应孩子比较合适呢?

第一步永远是要共情,对孩子的处境表现出同理心,让孩子感到被接受被理解。

“要是我肯定也难过,没有人跟我一起玩得多孤单啊。”

“你已经很坚强了,要是我估计当场都能哭出来。”

第二步是提供下一步行动的建议,当然是要在孩子情绪纾解之后,他自己愿意接受时。

“你想听听妈妈/爸爸小时候是怎么交朋友的吗?”

“周末我们可以约你的同学一起骑车/踢足球,你觉得怎么样?”

此外,不要污名化负面情绪。

过度强调积极乐观的潜台词就是认为产生负面情绪的人是软弱的,是没有能力控制自己情绪的loser,而这就是在污名化负面情绪。常见的表达是:

“这么点儿小事,至于吗?”暗示孩子纠结于鸡毛蒜皮,不够大气。

“光难过有什么用?”暗示孩子软弱无能,不采取行动只沉浸在情绪中。

比较合适的做法是让孩子理解,遇到问题产生情绪是正常反应,一点儿都不需要为此羞愧,人不是写好程序的机器人,无论孩子还是大人都会产生负面情绪。给孩子留好处理负面情绪的时间和空间,允许他们难过、沮丧、愤怒、恐惧和焦虑,让孩子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和想法。

“我感到难过,因为在学校时很孤独,没人跟我玩,没人跟我聊天。我希望能交到朋友,课间休息时可以一起说说笑笑,课后也能一起玩。”

积极乐观?给孩子的这碗“正能量”鸡汤可能有毒

还有一种常见“正能量”毒鸡汤话术是通过比惨来让孩子“积极乐观”:

“谁谁谁比你情况差多了,你看看人家都没有难过/沮丧/焦虑。”

这样的说法可以说是最常见也最糟糕,相当于是在暗示孩子根本不配难过/沮丧/焦虑,但是孩子又管不住大脑去产生负面情绪,于是一旦难过/沮丧/焦虑,孩子只会有负罪感,反而再次加重了负面情绪的累积。

=========

当孩子信任我们向我们倾诉而我们正要脱口而出“正能量”训导时,请记得用下面这句话替代:

“感觉不开心很正常,

谢谢你愿意跟我分享你的负能量。”

积极乐观?给孩子的这碗“正能量”鸡汤可能有毒

—— END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