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隻做一件事就夠了,勝過一萬句道理

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隻做一件事就夠了,勝過一萬句道理

我想要的未來,是看得到安全感

01

說實話,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你内心是什麼樣的狀态?

是焦躁不安,直接一頓脾氣甩過去,把孩子震懾住?

或是能夠管理住自己的情緒,接納孩子的脾氣?

我想,大部分的父母,都在這二者之間徘徊。

努力讓自己變成能夠管理情緒的父母,可這條路,注定很難走。

面對發脾氣的孩子,你有沒有那麼一瞬間,想狂揍孩子一頓?

如若真誠地回答這個問題,我想大部分父母的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這幾天,兒子感冒了,可能是不舒服的緣故,情緒很容易崩潰。

我明明沒有批評他,隻是說話的聲調高了一點,他也會顯示出一副生氣的樣子。

本來為他操心不已的我們,心裡未免也會來氣。

中午他在給練習冊上的菜園擺放栅欄時,我湊過去,用手扒拉了一下他的書,想看看他做得怎麼樣了。

沒想到我把他剛剛拼好的幾個栅欄弄亂了。

“我好不容易拼好的!”隻見他哇哇大哭。

我見到他的情緒已經失控。

“爸爸不是故意的,真的沒注意到你拼了哪幾個。”我跟他解釋。

一般聽到我的這個解釋他會平靜一些,可今天根本就沒用。

我幾乎感覺到他的哭聲裝滿了整個屋子。

看到他邊哭邊咳,我又憂心他的嗓子會不會又啞掉。

當時,我内心真的想發一通脾氣,這樣他就能被我震懾下去,變得聽話,至少不會哭成這樣。

可我轉念一想,還是忍一忍,繼續跟他解釋:“我沒有弄丢你的材料,也沒有弄壞它們,你再拼一下就好。”

然後又跟他道歉。

他又哭了幾下,竟然停下了。

我也幾乎快崩潰了,想着還不行就先離開一下,讓自己冷靜冷靜再回來。

看到他在那兒平靜,慶幸我沒有發脾氣。

因為他有什麼錯?是因為我把他的東西弄亂了,讓他失控了。

很多媽媽說,養孩子應該就是這樣,總是有這種快崩潰的狀态,不知道該怎麼辦。

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隻做一件事就夠了,勝過一萬句道理

02

很多時候,孩子發的脾氣藏着很多成長的小秘密。

很多媽媽跟我說,你兒子真幸福,有你這樣的好爸爸,脾氣好,辦法多。

聽到這樣的話,我心裡其實很慚愧。

其實,我哪裡有什麼方法可言,僅僅是我花了足夠的時間來嘗試。

而且我的脾氣很不好,是急性子,有時也會跟孩子的情緒磕碰在一起。

面對孩子的問題,我們常常過于急躁,恨不得馬上就把這種壞的感覺擺脫,根本不願意去面對這種不舒服的感覺。

比如一個嚎啕大哭的孩子,最容易引起衆人的不滿。

哪怕是周邊聽到的人,都有憤憤不平的,是以對你的孩子指手畫腳,說你的教育方法不當,孩子應該怎麼怎麼教。

教養差的人甚至還幫你訓起了孩子,那種糟糕的感覺會瞬間把你包裹。

怎麼就這麼不聽話?我得想法子讓他停下。

媽媽們天生的耐心能幫孩子省去很多傷害。

可是到了爸爸手上,性格急躁的爸爸往往就忍不住大吼大叫。

我真的覺得,不吼不叫,才是父母的試金石。

大吼大叫隻會讓父母的效用降低。

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隻做一件事就夠了,勝過一萬句道理

03

那面對發脾氣的孩子,我們可以怎麼辦?

首先,我們不能總是看到孩子的缺點,而要讓自己能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

如同看黎明的天空一般——有的人看到那黑夜将太陽層層壓住,眼裡隻有黑夜;而有的人卻看到了黑夜後面的光明,眼裡全是光芒。

我們看孩子,也是如此。

當你看到了他們身上的光芒,那孩子肯定也能從你的眼睛中看到閃閃發亮的自己,而不是那個總是被人責備打擊的自己。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當一個人處于焦慮狀态時,需要借助另外一個人對焦慮的容納能力來釋放壓力。

也就是說,如果一方可以容納對方的負面情緒,并在做了一定的過濾以後,就不再具有傷害性,而且産生負面情緒的這一方也會變得積極起來。

對孩子來說,他們無法處理自己的情緒,導緻情緒無限放大,是以總會給人一種喜怒無常的感覺。

對家長來說,情緒識别能力往往高于孩子,那麼就需要作為情緒容納方,對孩子多一點的耐心和包容。

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隻做一件事就夠了,勝過一萬句道理

04

其次是父母要經常進行反思,想想自己提的要求過分嗎?

因為你的期望和孩子的現狀差距越大,你的失落感就會越大。

不安和焦慮就會占滿内心,暴躁的脾氣如同洪水一樣。

比如有一位媽媽跟我說她吼了自己的兒子。

因為背英文單詞,背了兩個小時,自己都能背誦了,但是兒子還是背不過去。她差點氣暈過去,為什麼會這樣?

我能想象她的那種狀态:恨鐵不成鋼啊!失落感和焦慮夾雜。

可她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接受能力,而是用自己來跟孩子對比。這是不公平的比較。

有的媽媽會把孩子拿來跟同學比,覺得這是公平的比較。

可實際是不公平的,因為每個孩子成長的環境不一樣,而且特長也不一樣。

做父母,也得常反思,自己真的尊重孩子嗎?

很多時候,父母會催孩子快點快點,而孩子會覺得自己已經很快了。

父母繼續催促:你再快點!孩子心裡會想,我到底要多快呢?

不如給他一個參考時間,比如一分鐘。

父母必須去努力地讀懂自己的孩子,學會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弄清楚發脾氣的原因。

真正懂孩子的父母,常常能将問題于無形之中解決。

3歲以下的孩子,還是建議以“轉移注意力,巧妙地既順從他的感受,又能解決問題的方法”。

比如,兒子兩歲多的時候洗完澡後不想穿衣服,我會允許他光着身子去被子裡面滾幾圈,我知道原因是他喜歡被被子裹着的感覺。

然後,等他心情好的時候,就一把摟過來,說還不穿衣服,可能會被蚊子咬屁屁,這時,他會配合。

如果一開始就強迫孩子去做,規定如何如何,壓制、威脅孩子順從,隻會讓孩子的情緒紊亂。

當孩子慢慢地長大,他們的能力會提升,也能應付很多挫折,這時的孩子其實智力發育已經很完整了,隻是情緒上的控制能力及表達能力還不強,需要父母的了解和引導。

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隻做一件事就夠了,勝過一萬句道理

05

在發脾氣前,忍一分鐘,試着換一種溝通的方式。

先放放,有時需要繞着走,給彼此一個冷靜空間。

當你真的這樣去做的時候,會發現自己真的有很多脾氣不該發。

會想到那個愛發脾氣的孩子,也并非在找我們的麻煩,而隻是喚起父母的關注,或者在表達自己的不滿或者不安,甚至是憤怒和抗議。

就好像是小刺猬一樣,雖然有刺,可他們也需要愛的呵護,需要一個抱抱。

小刺猬的這些刺是正常的,孩子的這些負面的情緒也是正常的,為什麼不接受呢?

當我們這樣想想的時候,真的會心疼孩子。

在很多時候,正常的是孩子,而不正常的反而是大人。

孩子做錯事時需要的是安慰。

聲明:本公衆号尊重原創,素材來源于網絡,好的内容值得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關注萬能哥

一起,助身邊人進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