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愛唱反調,别急,這是好事

文丨魚爸

1

有一位媽媽留言說,最近孩子好像什麼事都喜歡唱反調。

你說西,他偏偏往東。

比如給他牛奶,他說不喝,一定要酸奶。

要他看會故事書,不肯,要先看卡通片才行。

她說之前孩子挺乖,就是剛上幼稚園這會就變了。

其實,大家肯定都有這樣的同感:“為什麼孩子總是跟我們對着幹呢?”

弄不懂那小腦瓜裡裝的啥想法。

面對唱反調的孩子,你都是怎麼做的呢?

先别急,孩子愛唱反調,也許是好事

我們先看看為什麼孩子會唱反調?

2

因為他們的自我意識覺醒了。

大部分孩子第一個“唱反調”的階段,應該出現在兩三歲。

兒童心理學有一個詞叫Trouble Two ,也叫麻煩的兩歲。

有心理學家這樣描述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們既獨立又依賴,既可愛又可惡,既慷慨又自私,既成熟又幼稚。他們一隻腳踩在溫暖安逸、充滿依賴的過去,另一隻腳卻已邁入了獨立自主、充滿發現的未來。”

真的很形象,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他們會說“我”,發現自己原來是獨立的,而不再那麼依附父母的意見。

當我們要他們不要爬高,他們偏偏會去爬。

說不要把玩具弄得滿地都是,肯定會四處丢。

你越說“不”,他們越要這樣。

而想要他們做的事,肯定是不做的。

這樣做的時候,他們會覺得很滿足,看到了自己的力量。

是以會跟我們頂嘴。

這是孩子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我們一定要去尊重并且保護孩子的這種心理。

不要覺得孩子是故意不聽話,給他們貼上“叛逆”的标簽。

反而是越能得到父母了解的孩子,他們會變得更加獨立自信。

孩子愛唱反調,别急,這是好事

3

因為孩子渴望做自己喜歡的事!

孩子喜歡什麼呢?

在繪本《假如我是一個大人》裡,是這樣描述孩子想法的。

任何一個小孩兒都知道,哪怕是特别小的小孩兒。

做一個搗蛋鬼,比做一個乖孩子,要有趣得多!

一直做個乖孩子是非常無聊的,并且,還會很累。

大人們總是說:“别搗蛋!照我說的做!”

大人可以穿任何他們喜歡的衣服;

如果聽到火災報警聲,他們可以不顧一切地把身子探出窗外。

他們要是覺得熱,随時可以喝水;

他們不用在電視節目正激動人心的時候,必須上床睡覺。

大人可以做任何他們想做的事,小孩兒卻隻能按照大人說的去做。

……

是以,當我們給孩子安排那些他們并不喜歡的事情時。

他們會表達自己的意見。

跟我們唱反調,就是不想去睡啊,我就是不想吃這些水果。

我就是想要看卡通片,我就是喜歡在家裡光着腳。

怎麼辦呢?

先盡量先去試着了解孩子,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

這樣才能好好說話,跟孩子溝通,找到一個好的辦法。

比如孩子說要看卡通片,就是不去寫作業或者睡覺,怎麼辦?

當你遇到了這個麻煩的時候,肯定是之前沒有跟孩子制定這個規矩。

比如我跟小小魚在看卡通片這件事上,很早就定了規矩。

沒上幼稚園的時候,規矩是上午不看,我們可以出門玩或者在家裡玩,看書,都可以。

下午午休之後可以看一兩集,一般是30分鐘左右。

晚上基本不看,就是洗漱後講故事,然後睡得早。

上學後,規矩就是周日到周四不看,周末可以看。

這些年一直堅持了下來。

其他的一些習慣養成,也一般都是先定規矩。

這樣就不會出現不聽唠叨,孩子卻總是不聽,跟你唱反調的情況。

有媽媽會問,如果孩子不聽,怎麼辦?

會有約定懲罰的。

比如時間控制不了,總是逾時的話,下次就減少時間。

就算哭鬧,也可以堅定地執行。

不要總是用父母的權威去指令孩子如何如何。

更不要用愛威脅孩子,别說“你不這樣做,我就不愛你了。”

4

因為他們渴望父母的關注。

還有一種唱反調,其實是為了博得父母的關注。

這種情形一般出現在父母長期缺位的家庭,或者經常忽視孩子内心的父母身上。

孩子愛唱反調,别急,這是好事

在《人世間》這部劇裡,中學時期的馮玥總是跟媽媽周蓉唱反調。

兩母女一見面就吵架。

主要的原因就是母親的缺席,生而不養,一直是舅媽帶着她。

但她自己的内心還是渴望那份母愛的。

有一次她跟哥哥說,假如以後有了自己的孩子,一定會把她帶在自己的身邊。

有了孩子,父母一定要給孩子關心,哪怕條件苦點,如果能陪在身邊,能感受到溫暖的愛,苦中也有甜。

如果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關心,不被了解。

比如自己說的話,父母沒放在心上,總是覺得無所謂。

有時孩子會把自己的作品興奮地跟爸媽分享,可很多時候父母卻根本看都不看,直接說好好好,或者說等會看,最後不了了之。

久而久之,他們就會覺得父母不關心自己。

到了青少年階段,這樣的問題更容易暴露出來。

那時候就不僅僅是唱反調。

也許結果就是面對封閉的心靈,無效的溝通。

5

其實,從某個角度看,孩子愛唱反調,也是一件好事,證明孩子有自己的主見和想法。

不是那個什麼都聽父母安排的乖寶寶。

不要什麼事都要跟孩子争一個對錯。

有時我跟小小魚辯論,也會被他氣得不行。

但我告訴自己要冷靜,他能反駁我,其實是一件好事。

證明他在思考,雖然他有時堅持的想法不一定成熟,不一定全對。

但是站在他的角度看,也是非常不錯了。

同時,也可以讓父母重視起來,是不是我們做得不對,是不是要改變一下自己的說話方式?

是不是自己太專制了?總是指令孩子。

如果你被這個問題困擾住了,怎麼辦呢?

總結下來就是三句話:

讓孩子得到足夠的尊重。

有平等的表達機會。

感受到自己被愛,被了解。

真的,養育孩子,是父母的一場自我修行。

如果你覺得孩子有問題,那一定是父母自己先出了問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