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交易式育兒”下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交易式育兒”下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精讀媽:願所有父母都能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隻有清醒的愛,沒有交易。

作者:水京雨(爸媽精讀作者)

和閨蜜聚餐的時候,聽到她與女兒的對話讓我很震驚。

閨蜜的女兒看上了一款玩具,便對閨蜜說:“媽媽,你可以給我這個玩具嗎?”

閨蜜想都沒想,直接說:“不可以,家裡的玩具太多了。”

閨蜜的女兒開始央求閨蜜,最終閨蜜架不住女兒的糖衣炮彈,便說:“要買可以,隻要你這次聽寫能考100分,我就給你買這個玩具。”

孩子很興奮地問道:“媽媽,你說的是真的嗎?”

閨蜜點點頭,還加了一句:“隻要你好好學習,你要什麼我就給你買什麼。”

過了一段時間,閨蜜卻發現孩子漸漸對學習有點抵觸了,沒有獎勵就不想學,甚至以此為條件向父母提要求。

閨蜜也曾苦口婆心,忍不住時也會大吼大叫,可孩子卻油鹽不進,一副不給獎勵我啥也不幹的模樣。

閨蜜實在想不通:明明有獎勵,孩子為什麼還不願意學習呢?

父母為了激勵孩子,給予孩子金錢或物質獎勵,本質上是一種交易。

顯著效果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孩子得到了獎勵,父母達到了目标。

殊不知,這種效果是階段性的。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育博士福特,通過大量研究指出:從短期來看,“交易”能夠使孩子産生高度的積極性,從長遠來看,這種手段可能産生不利影響。

“交易式育兒”下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長期“交易”,隻能降低孩子的主動性

在《變形記》中,13歲的鄭長城叛逆、對家人冷漠,甚至拔刀相向,經常玩到深夜也不回家,父母辦法用盡,也沒讓孩子有絲毫改變。

由于孩子平時喜歡問父母要錢,爸爸想到拿錢來達成交易。

“提前一個小時回家給一百,準時回來給五十。”令爸爸沒想到的是,這個“交易”果然帶來他想要的結果,鄭長城開始變得聽話。

于是,爸爸就經常使用“交易”:成績提高10分,獎勵50;按時回家,獎勵50等……

爸爸原以為這樣做,能使孩子改變,但沒想到事情越來越槽糕。

“交易式育兒”下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鄭長城變得有錢就聽話,沒錢就大發脾氣,甚至以跳樓來逼父母給錢,好好的一個家,被他鬧得雞犬不甯。

在長期“交易”的幹預下,反而讓孩子對金錢産生了依賴,破壞了孩子的主動性。

教育家尹建莉曾說:“在發展孩子各種良好品性習慣時,胡亂獎勵不會對孩子的飛翔産生助力,反而會成為挂在孩子翅膀上的石塊。”

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召集了一些大學生到實驗室做智力題。

第一階段:所有大學生在解題時沒有獎勵;

第二階段:把大學生分成兩組,一組大學生做對一道題,給1美元獎勵,另一組大學生仍然像原來那樣做題,沒有獎勵;

第三階段:研究者讓大家先自由休息,再觀察在自由休息的時間裡,哪組大學生會繼續做題。

結果:隻有剛才沒有獎勵的那組大學生才會在休息時間去解題。

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應”:當一個人進行愉快的活動時,給他提供外在獎勵,結果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他的吸引力。

這就是說明,如果想讓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外部動機隻能起到暫時的作用,一旦外界的推動力降低或者消失了,他們就會喪失前進的動力。

曾在某文章上看到一個真實的故事:高中時班上有一位學霸,次次全校前十,聯考也不負衆望進入了重點985的名牌專業。

可過了幾年,再聽人提起,卻是他已經被大學清退的消息。

原來,他在高中時學習之是以那麼好,全靠父母的全方位監督,以及對他考好後一次又一次的獎勵。

上了大學,再也沒有人監督、鞭策和引導,他也就越來越放縱、逃課、挂科,直到被退學。

暢銷書作家丹尼爾·平克曾說:“獎勵隻能帶來短期的爆發,但其效果會逐漸消失。更糟糕的是它降低了人們繼續這項工程所需的長期積極性。”

“交易式育兒”下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交易式育兒”下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濫用“交易”,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父母毫無底線和原則的“賄賂”,隻會助長孩子的貪婪,一旦要求不被滿足,孩子甚至反客為主,成為反噬父母的白眼狼。

之前有一部短劇《人生回答機》,引發許多網友的熱議。

在醫院裡,哥哥焦急等待着母親做手術,妹妹姗姗來遲。

好在母親的手術很成功,在病房内哥哥告訴妹妹,有一個推不掉的業務必須得出差,想委托妹妹請假照看母親。

不料妹妹精打細算:“我現在一個月工資是1萬,算你一天300,這是誤工費,醫院請護工一天是300到500,這是勞務費,一周下來給你打個折四千五百,對,醫藥費要另算。”

“交易式育兒”下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哥哥生氣地說:“那裡面住的是你媽,親媽。”

沒想到妹妹直接說:“哥,親兄弟明算賬,要不你請個護工。”

母親聽到女兒的話,内心很痛苦,坐上人生時光機,她想看看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女兒變得這麼冷血。

時光機帶母親回到女兒小時候,答案就在其中。女孩買回來一瓶醬油,母親就給1塊錢跑腿費。

女孩要和朋友去公園,不想去奶奶家,直到母親給了100塊錢才改變主意。

“交易式育兒”下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這位母親毫無底線地和孩子“交易”時,獎勵就變了味。

其中一位高贊是這樣寫的:過度使用金錢,會讓孩子錯誤地認為不管做什麼,都應該得到獎勵。以至于家不再是家,而是冷冰冰的房子。

經濟學家杜森貝利提出“棘輪效應”指的是人們的消費習慣在受到影響後,容易形成不可逆的情況。

同理,如果孩子受到過度獎勵的影響,對物質的欲望會不斷膨脹,并且無法逆轉,最終反噬父母。

“交易式育兒”下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聰明的家長,都是這樣激勵孩子的

心理學家維吉尼亞·M·席勒說,獎勵和收買,就如同我們常說的天才與瘋子之間的距離一樣,需要特别認真地把握。

當獎賞變成條件了,對孩子來說就不是真正的被肯定和欣賞了。

聰明的家長都是從這兩個大方面激勵孩子的。

第一、無條件養育孩子。

美國知名育兒作家埃爾菲·科恩提出無條件養育,他認為有條件的養育是以懲罰和獎勵為基礎的,而無條件的養育,則會避免過多的獎勵和懲罰。

看到這裡,有的父母會問:難道,孩子做得棒就不需要獎勵了嗎?當然不是!

科恩教授認為,父母可以向孩子傳達一種不含評價意義的正面态度,這既可表達我們的認可,也能保護好孩子的内在動機,讓他發自内心地做出一些好表現。

具體怎麼做呢?

首先,父母可以簡單地指出你看到的事實,而不要加以評價。比如,兩歲的孩子終于能自如地上下樓梯了,你不需要說“做得真好,太棒了”。

隻要簡單的說“看,寶貝你做到了。”這樣說,即使沒有物質獎勵,你關注了孩子本身,也是對孩子的一種鼓勵。

“交易式育兒”下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其次,你可以對孩子提問,讓他談論自己的行為。

比如,孩子畫了一幅畫,你可以問他,喜不喜歡自己畫的東西。再比如,孩子搭的模型很漂亮,你可以鼓勵他思考,這是怎麼做到的。

這樣開放式的引導,可以激發孩子對事情本身的興趣,而不是僅僅關注父母的反應,想要多的認可和獎勵。

第二,多說“感謝你”。

在《不管教的勇氣》這本書中提出,“感謝”是一種非常有力量的語言,我們從他人的感謝中,确認自己的所作所為是有價值的。

相比于表揚,“感謝”是用一種平等的态度看待孩子的行為,更能把我們的心意傳達給他,讓他認識到自己的價值。

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因為當孩子知道自己對他人能夠有所貢獻,肯定了自我價值,他就會喜歡自己。

“交易式育兒”下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喜歡自己”會為孩子帶來一生受用的自信。

比如,孩子自己收拾了玩具,你可以告訴他:“謝謝你收拾玩具,讓家裡幹幹淨淨的。”甚至在他犯錯後,改正了行為,我們也可以感謝他的改變。

比如,孩子在地鐵上沒有吵鬧,也不亂跑亂跳,那你就可以跟他說:“謝謝你在公共場所這麼守規矩,不影響别人乘車。”

“交易式育兒”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現象,是很多父母最喜歡用的“手段”之一。請不要用這種無知的教育方式,毀掉了孩子的未來。

記住,生活、學習這些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無需越俎代庖,隻需無條件地愛孩子、引導孩子。

願所有父母都能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隻有清醒的愛,沒有交易。

“交易式育兒”下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作者簡介:水京雨,爸媽精讀專欄作者,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注:本文章圖檔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