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學同學聚會,“海歸”閨蜜的孩子引衆怒,學曆跟教養是兩碼事

大學同學聚會,“海歸”閨蜜的孩子引衆怒,學曆跟教養是兩碼事

前幾天看到有部落客分享了這樣一件事:

小琳(化名)大學時有個閨蜜叫小冉(化名),雖然小冉家庭條件不好,但很有骨氣,上學時非常刻苦,是計算機方面的博士後,後來遠赴海外打拼,前段時間準備回國發展。

恰巧有同學組織大學同學聚會,小琳和小冉都選擇了報名參加。

大學同學聚會,“海歸”閨蜜的孩子引衆怒,學曆跟教養是兩碼事

多年未見,小琳本以為應該是姊妹情深、十分和諧的場面,誰成想海歸閨蜜家的熊孩子卻引發了“衆怒”。

聚會開飯前,飯店裡正好有一架鋼琴,于是孩子們紛紛表演才藝,小冉的孩子則一手抓着薯條一手彈鋼琴,對待服務員的提醒态度蠻橫,大吼“你管我呢”!之後的幾名小朋友怎麼也不願意彈了,說“鋼琴上有油”,畫面十分尴尬。

大學同學聚會,“海歸”閨蜜的孩子引衆怒,學曆跟教養是兩碼事

開飯以後,小冉的孩子先是挨個菜品轉圈,把菜嘗了個遍,随後又把一盤炸麻團全部撥到了自己盤子裡,而小冉隻是假裝沒看見。

這個孩子席間還總是把自己喜歡的菜都搬到自己面前,一個小女孩看不過去了,着急地說道“你把菜全拿到你那裡,别人吃什麼?還有沒有教養”?

這一下“炸了鍋”,小冉和小女孩的家長,這兩個大學同學吵得臉紅脖子粗,最後小女孩的家長幹脆提前退席了。

大學同學聚會,“海歸”閨蜜的孩子引衆怒,學曆跟教養是兩碼事

聚會結束後,小冉拉着小琳哭訴,說自己已經離婚好幾年了,孩子一直由外婆帶,本來娘倆就命苦,出來聚會還受人欺負。

小琳原本想勸解閨蜜幾句,可聽對方這麼說,就氣得說不出話了,應付了幾句轉身回家。

沒過多久,小冉再次出國,上飛機前發了條動态:“物是人非,人情淡薄!”小琳這次氣得直接拉黑了昔日的閨蜜。

大學同學聚會,“海歸”閨蜜的孩子引衆怒,學曆跟教養是兩碼事

學曆跟教養是兩碼事,家長要厘清楚

說起熊孩子,相信大家腦海中浮現的,都是不聽話、沒教養、總闖禍的形象,而之是以孩子會有如此表現,歸根結底在于家長。

“小孩子嘛,不要一般見識。”

“孩子還小,不懂事,你忍一下就好了。”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聽到一些類似的對話,在有些家長眼中,自己家孩子不會犯錯,即便是真有錯誤,其他人也應該多多包涵,畢竟“他隻是個孩子”。

就像上文中小冉,作為一個高學曆的知識分子,她對孩子的教養實在令人無語,孩子在聚會上調皮搗亂,引發衆人反感,可在她看來卻是自己“娘倆受了欺負”,孩子沒教養還要由老人“背鍋”,殊不知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是她對娃的教育方式出了大問題。

大學同學聚會,“海歸”閨蜜的孩子引衆怒,學曆跟教養是兩碼事

同僚小李是名單親爸爸,可他的女兒卻非常乖巧懂事,雖然剛上幼稚園,但卻知道公共場合不能大聲喧嘩,吃飯時要等長輩先動筷子等基本的禮儀,有次小女孩随小李一起參加公司聚餐,還主動幫服務員收拾垃圾,受到了大家的交口稱贊。

由此可見,孩子有沒有教養,關鍵在于家長,就算孩子由老人照顧,家長也不應該在孩子的教育上缺席。

尤其是現在很多高學曆的年輕家長,自身充滿了優越感,往往覺得自家孩子也高人一等,别人都該讓着他,卻不知學曆跟教養是兩碼事,别說自己是博士後,即便他的孩子未來讀到了博士後,也不能證明他的孩子就一定優秀,沒教養終歸是沒教養。

大學同學聚會,“海歸”閨蜜的孩子引衆怒,學曆跟教養是兩碼事

如何避免孩子“沒教養”?

1.為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為孩子培養好習慣,都應該盡早開始,建立規則意識也不例外。

當孩子開始接觸公共場合,有一定的認知能力時,我們就應該注意對其引導,讓孩子明白基本的社交禮儀。

比如帶娃逛超市時,有些孩子可能會對一些東西非常好奇,趁大人不注意,小手用力摳開包裝,此時我們可以教孩子明白超市購物的基本規則,讓孩子意識到沒有付錢,東西還不屬于自己,對其他人的物品,不能随意破壞,利用這樣的機會,逐漸引導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大學同學聚會,“海歸”閨蜜的孩子引衆怒,學曆跟教養是兩碼事

2.言傳身教

《世說新語》中提到,謝公夫人教兒,問太傅:“那得初不見君教兒?”答曰:“我常自教兒。”

意思是太傅謝安的夫人詢問他,“怎麼從來沒看到過你教導自己的孩子”?謝安回答“我經常以自身的言行教導他”。

每個熊孩子背後都有一個熊家長,就像太傅謝安的“育兒方式”一樣,用自身的言行來教導孩子,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為人父母以身作則,孩子自然能夠耳濡目染,有一個好的家庭教養。

大學同學聚會,“海歸”閨蜜的孩子引衆怒,學曆跟教養是兩碼事

3.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

有些家長在遇到孩子犯錯時,總會千方百計想着包庇孩子,将過錯推脫到他人身上,使孩子很難認識到自身的錯誤,無形中“帶壞”了孩子。

孩子犯錯在所難免,為人父母應該選擇及時糾正,而非“護短”,隻有讓孩子認識到自身的錯誤,才能“知錯就改”,否則隻會在熊孩子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大學同學聚會,“海歸”閨蜜的孩子引衆怒,學曆跟教養是兩碼事

結語:

比“熊孩子”更可怕的,是其背後的“熊家長”,更令人細思極恐的,是熊孩子很可能會成為“熊家長”,繼而演變為“熊世家”,代代相傳。

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千萬要注意以身作則,引導孩子建立規則意識,别讓娃成為人見人厭的“熊孩子”。

今日話題:你身邊有類似的熊孩子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