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如果你發現孩子偷拿了家裡的錢,你會怎麼做?
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因為一旦處理不好,非但沒辦法讓孩子改正,還可能會讓事情越變越壞。
尤其是到了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不阻止這種行為,孩子不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可如果父母反應過激,則可能讓孩子的心理産生很大的陰影。

前不久鄰居吳姐就遇到了這個問題,她發現自己放在抽屜裡的幾千塊少了兩張,查了監控才知道是她10歲的兒子趁他們不在的時候偷偷拿走了。
面對這個問題,吳姐的處理方法堪稱教科書一般,真是讓人不得不佩服吳姐的高情商。
我們先來讨論一下大部分家長遇到這種事情會怎麼處理,常見的幾種錯誤做法如下:
1.把孩子打一頓。
孩子偷拿錢,家長肯定氣憤,認為孩子小小年齡不學好,手腳不幹淨,不好好教訓一下,長大了還了得?
于是,孩子就被強行貼上了“壞孩子”的标簽,而這個标簽可能就會一直伴随着孩子,很難被摘除。
結果我們就能看到,被父母打一頓之後的孩子,性格會越來越叛逆,越來越跟父母對着幹,最後終于變成了父母口中的“壞孩子”了。
2.讓孩子寫檢讨。
不少父母發現孩子偷拿錢,會讓孩子寫一份檢讨,保證下次不會再拿了,可結果呢?
孩子心裡會非常自責,同時他的内心對于“金錢”這種東西即産生了渴望,又有憎恨感。小小年齡内心就開始暗自下了決定,将來自己一定要賺很多很多的錢。
想賺錢本來是好事,可孩子的這種想法更多是建立在沒有任何原則的基礎上,同時他可能也會成為一個吝啬的人。
3.冷落孩子,甚至在外人面前提起孩子偷錢這件事。
孩子也有自尊,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如果在外人面前提到孩子偷錢這件事,那他會非常恨父母,最後親子可能會變成仇人。
冷落孩子也不可使,他不知道自己拿家裡的錢是不對的,沒有意識到錯誤,怎麼改正錯誤?
4.把孩子送進派出所
經常看到一些父母自作聰明,孩子偷拿家裡的錢,或者做錯其它事,父母直接把孩子送到派出所,讓警察叔叔幫忙教育一番。
父母以為這種做法很正義,殊不知這樣做很容易把孩子毀掉,為什麼這麼說?
我們經常說,有困難或者遇到危險時,找警察叔叔幫忙。可父母直接就想讓警察叔叔去教育孩子,孩子以後真的遇到危險,還會找警察叔叔幫忙麼?大機率是不會的。
錯過了求救的黃金時間,那麼等待孩子的可能就是滅亡。
另外,孩子被他可以依賴、可以信任的父母親手送進了派出所,孩子心裡會怎麼想?他會覺得自己是個壞孩子,是一個沒有人、沒有愛的孩子。
心理一旦發生扭曲,那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以上的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
對于這個問題,鄰居吳姐就做得非常好,按照吳姐的處理方式,具體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先了解孩子偷拿錢的原因。
孩子拿這些錢去做什麼?買吃的東西、買玩具,還是做别的事情?同時還得注意孩子是不是接觸或者結交了一些不良的朋友,受這些朋友的影響,才會偷拿家裡的錢。
吳姐經過了解之後才知道,原來兒子跟同班一個孩子走得很近,對方家裡比較有錢,家長經常拿錢給孩子花,這孩子也經常請班上的小夥伴吃東西,于是吳姐的兒子就感覺有錢真好,是以沒有經常父母的同意,就偷偷從家裡拿錢。
找到原因之後,接下來就是“對症下藥”。
第二步,設定規則,讓孩子通過付出獲得回報。
吳姐的做法就是每一個月會給孩子零花錢,但是以最低标準來設定,同時還會鼓勵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賺取更多的零花錢。
打個比方,一個月給孩子50元,這是下限,這個錢夠不夠孩子用?可能會不夠,那怎麼辦?通過設定各種獎勵,來讓孩子獲得回報,像輔導弟弟妹妹寫作業,獎勵10元,家裡的紙盒之類的可以讓孩子收集起來,賣出去的錢可以獎勵給孩子;孩子說到做到達到5次,可以獎勵10元等等。
獎勵制度的設計因人而異,但要注意有些事情不應該設獎勵,比如孩子做家務不獎,孩子也是家裡的一員,理應為這個家付出;再如孩子好好寫作業,好好學習,考試考得好等等,這些統統不獎金錢,而是用口頭表揚來代替,或者做一些好吃的飯菜給孩子吃,這就是對孩子的肯定。
因為讀書學習是孩子的事情,如果這都要獎金錢,孩子沒辦法走得太遠,一旦有一次孩子的進步沒有得到獎勵,他就會懈怠下來。
第三步,引導孩子正确的金錢觀和消費觀
另外,還可以引導孩子存錢,在這一點上,吳姐的做法真的讓人稱贊。
因為設了獎勵制度,是以每個月吳姐的兒子都會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得到報酬,吳姐為了不讓兒子亂花錢,于是跟兒子定下約定,可以讓兒子選擇把一部分錢存在吳姐這裡,然後每個月給兒子利息,可以選擇定期,這樣利息會高一些;也可以選擇活期,随時可以取出本金和利息,但利息就沒那麼高。
吳姐給兒子的建議是一部分存定期,一部分存活期,活期部分想拿出來随時都可以,而且兒子從她這裡取出來的每一筆錢,吳姐都能清楚孩子是要拿錢做什麼,一切都在吳姐的把控之内。
不得不說,這真是吳姐高情商的展現,有些孩子手頭上有錢了,就經常亂花,而吳姐用這一招,既不會讓兒子亂花錢,同時還能讓孩子學會算賬,學會理财,一舉兩得。
吳姐的做法真得值得各位家長學習,俗話說,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父母。孩子從家裡偷偷拿錢,做父母不是馬上把孩子抓起來痛批一頓,而是應該第一時間反思,是不是平時沒有引導好孩子。
有些父母甚至沒有避諱,經常在孩子面前用手機轉賬,于是孩子偷偷記下了家長的密碼,然後趁着家長不注意,用手機充錢玩遊戲,或者打賞網絡主播等等,等家長發現了,一切都晚了。
是以平時該注意的要注意,該引導的要引導,不要等出現問題才來重視。
對于孩子偷拿家裡錢這種事情,你會怎麼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