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語錄:
沒有不可教的孩子。
孩子的大腦發展最适合的地方,是溫馨的家庭;最佳的營養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
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基因不同,後天生長的環境也不相同,是以,比是不公平的。孩子隻能跟自己比。 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孩子,你會看到孩子的長處;用正向的态度去看待事情,你會找到解決的方式。
什麼樣的生活經驗可以使神經活化得快,分支得密?洪蘭教授的答案是:運動、遊戲和閱讀。
洪蘭,中國台灣地區著名教育專家,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腦科學家。
01
1成功的人不是赢在起點
而是赢在轉折點
作為一名教育家,洪蘭也曾是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腦科學家。
她告訴大家,大腦對于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尤其0-12歲孩子大腦處于發育期,大人一定不能打孩子,特别是打孩子的頭部。
因為,這可能造成孩子大腦生理機制的損傷。
而大腦一旦損傷,人就會在生理機制上遭遇障礙,日後再怎麼通過後天的教育努力,希望也是非常渺茫的。
從大腦發展的角度,每個人的神經是具有可塑性的。
是以,在她看來,不存在“輸在起跑線上”、“3歲定終身”等說法。
因為,人的大腦一直在發展,一直在變化,大腦不停因外界需求而改變神經網路連接配接,“它的神經回路是可以改變的”。
人生是馬拉松,争的是終點,不是起點,要跑到終點才是贏家。
成功的人不是赢在起點,而是赢在轉折點。
有的家長可能覺得自己的孩子開竅慢,洪蘭教授引用兩句經典解答了大家心中的疑惑。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禮記·中庸》
學習是“學+習”。
别人學一次就會了,就學他一百次;别人學十次就會了,就學他一千次。
如果真能照這樣子去做,雖然再笨,也會變得聰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會變得堅強。
有的人生來就知道它們,有的人通過學習才知道它們,有的人要遇到困難後才知道它們,但隻要他們最終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樣的了。
02
運動

當人在運動時,會刺激多巴胺、血清張素、正腎上腺素這樣的神經傳導物質分泌,而正是這些是促使神經連接配接的關鍵。
是以,肚子餓的時候,做功課沒有效率,剛運動完讓孩子去做功課效果好。
考試前要吃東西也是這個道理。
因為,運動使大腦加速運轉。
除此之外,運動還使大腦年輕。
實驗表明,有運動的兩歲老鼠大腦與六個月大的老鼠一樣年輕,有運動的老鼠大腦遭活性氧氧化分解的脂肪與DNA更少。
03
遊戲
遊戲不是學習的敵人,它是學習的夥伴,遊戲是大腦成長的營養劑。
從遊戲中可以培養孩子的基本能力,而且會玩的孩子EQ高,可以在團體遊戲互動中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完成他的社會化。
孩子遊戲的時候,想象力在發揮,而想象力是創造力的根本。
如果你太兇,就沒有人喜歡跟你玩,太懦弱别人就要欺負你。這些都可在遊戲中感悟習得。
小時候不會跟别人玩的孩子,長大後隻會玩電子遊戲,因為隻有電玩這種沒有生命的玩伴能夠忍受孩子重複、不合理的咒罵和毆打而不離去。
洪蘭教授同樣提供了實驗佐證:
兒童遊戲時,會産生一種特殊的物質,這種物質經過提取後,能幫助神經分叉快速地生長。
04
閱讀
在洪蘭教授看來,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
閱讀會改變大腦,閱讀是最快的吸取資訊的方式,眼睛一分鐘看字668個字,說話最快一分鐘250個字,閱讀比說話快3倍。
閱讀是讓孩子“靜下心來”深入看世界,它是孩子智力發展的無限延展。
閱讀将别人的經驗内化成自己的,用有限的生命去學習無限的知識。
那麼,如何增加閱讀能力呢?
她認為,大量閱讀課外讀物才是真正增加閱讀能力的方法。
要讓孩子大量閱讀課外讀物,因為凡是走過都會留下痕迹,廣泛閱讀會增加一個人的背景知識,背景知識,決定了你所看到的東西。
腦科學研究發現,大腦的可塑性是終身的,人終其一生不停地因新的經驗而重塑他的大腦。
是以,不管是孩子還是父母,都應該學會不斷自我成長。
*本平台對所有原創、轉載、分享的内容、陳述、觀點判斷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僅供讀者參考,釋出的文章、圖檔等版權歸作者享有。部分轉載作品、圖檔如有作者來源标記有誤或涉及侵權,請原創作者友情提醒并聯系小編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