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保供”牽一發動全身 跨國車企加速在華布局

“保供”牽一發動全身 跨國車企加速在華布局

近日,在德國沃爾夫斯堡舉行的大衆汽車集團年度财報釋出會上,大衆汽車集團CEO赫伯特·迪斯表示,2021年大衆汽車集團在全球重要市場迎來業務的有利轉折點,成功推進電動出行戰略,加強軟體開發能力并提升效率。進入2022年以來,大衆、奔馳、寶馬、特斯拉等多家跨國車企先後表态,表示将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資力度,加強本土化研發和營運。

“保供”牽一發動全身 跨國車企加速在華布局

對于每一家志在加快電動化轉型的新能源車企而言,動力電池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漲,是客觀存在且必須克服的困難。3月21日,大衆汽車集團(中國)與合作夥伴達成戰略合作意向,布局電池原材料供應鍊。事實上,跨國車企追求可持續、低碳、綠色發展的目标,将融入中國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大棋局。

即便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晶片短缺等多重壓力下,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仍然在過去一年保持了強勢增長的走勢。但如今,由于動力電池原材料漲價、國際形勢變化,正在艱難轉型中的車企,尤其是跨國車企,面臨着更多新考驗。

近日,在德國沃爾夫斯堡舉行的大衆汽車集團年度财報釋出會上,大衆汽車集團CEO赫伯特·迪斯坦言,2021年,晶片供應短缺導緻大衆集團無法滿足中國市場的高需求,整體銷量是以受到影響,而不久前突如其來的戰火則帶來了經濟與社會的劇烈動蕩。

“大衆汽車集團在過去的幾年中充分證明了自身韌性,并将努力應對這場危機。我們将繼續聚焦NEW AUTO戰略的實施,邁向零排放和自動駕駛的未來。”迪斯表示,2021年大衆汽車集團在全球重要市場迎來業務的有利轉折點,成功推進電動出行戰略,加強軟體開發能力并提升效率。

據透露,在中國這個全球最重要的增長市場,2021年大衆汽車集團擁有16%的市場佔有率,是第二大競争對手的近兩倍。其中,大衆汽車品牌市場占有率達到11%,而保時捷、賓利、蘭博基尼在華銷量均在2021年創下新高。

據記者了解,進入2022年以來,大衆、奔馳、寶馬、特斯拉等多家跨國車企先後表态,表示将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資力度,加強本土化研發和營運。值得關注的是,不少跨國車企均選擇将旗下最新的新能源車型投放到中國市場。這或許意味着,跨國車企追求可持續、低碳、綠色發展的目标,将融入中國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大棋局。

加碼中國本土研發

對于所有試圖領跑全球汽車産業變革的跨國車企而言,能否保持在中國市場的利潤率和市場地位,幾乎是衡量手頭所有工作成敗的重要名額。

“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是增長最快的細分市場,有多款産品在售,競争非常激烈。到目前為止,新能源汽車市場仍然是一個先行者市場。”在大衆汽車乘用車品牌中國CEO馮思翰看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與傳統的汽車市場模式不同。一方面微型入門級市場表現強勁,另一方面高端市場不斷壯大,這兩部分占到了近六成的市場佔有率。

“我們的ID.家族車型瞄準了量産車型市場,随着越來越多中産消費者選擇電動車,這一市場正在不斷擴大。”馮思翰向記者坦言,中國消費者對車輛互聯的需求保持高速增長,是以,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趨勢與智能汽車密切相關。

不過他仍然認為,2021年大衆汽車品牌在中國面臨的主要挑戰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來自于供應鍊。“客戶需求是保持在高水準的,但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面臨因晶片短缺和疫情導緻的停工停産。供給短缺對ID.家族車型也有很大影響,尤其是在我們憑借新車型拓展新能源市場的關鍵時刻。”

“今年,我們将為中國市場的ID.家族車型使用者提供OTA遠端更新。此舉不僅可以及時修複軟體問題,還能夠提供新的功能和服務以不斷改進使用者體驗,例如AR-HUD和導航系統等。”馮思翰透露稱,更多L2+級自動駕駛輔助功能将在接下來兩年全面量産,“我們的長期目标是在自動駕駛領域處于領先地位。”

毫無疑問,無論是面向激烈市場競争的電池價值鍊布局,還是針對自動駕駛等智能技術的前瞻性布局,大衆集團都必須要繼續強化在中國的本土化研發能力。

不久前,大衆安徽綜合實驗中心研發測試場在合肥破土動工。據大衆安徽首席執行官葛皖镝介紹,這是涵蓋車輛行駛及元件測試、虛拟現實與工程、軟體及應用程式開發等多項測試功能的一站式産品研發場地,“它是大衆汽車集團全球研發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将大幅提升大衆安徽的研發能力,并為集團電動出行戰略注入新動力。”

同時,大衆汽車集團旗下的軟體公司——CARIAD中國也将為本土化軟體研發提供有力支援。據了解,CARIAD已經成功整合了Hella的攝像頭軟體業務,并與博世合作開發L3級别的自動駕駛技術。2022年,CARIAD将進入美國和中國市場,使大衆汽車集團能夠根據全球各個市場的不同需求定制化軟體開發,進一步加快發展步伐。

大衆中國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不久的将來,CARIAD中國的員勞工數将翻一倍。“我們正在穩步前進,我們将更好地滿足中國使用者的需求,并迅速适應新的發展趨勢。長遠來看,基于中國市場的創新也将推廣到全球其他市場。”

此外,大衆針對中國年輕消費群體推出了線下、線下結合的全新銷售方式。“我們已經開設了120家城市展廳,這将為實作銷量達到翻倍以上的全年目标奠定基礎。”大衆汽車乘用車品牌中國相關負責人透露說。

“節衣縮食”也要大舉轉型

“去年7月,我們釋出了NEW AUTO戰略:到2030年集團将轉型成為可持續的軟體驅動型移動出行服務提供者。”迪斯回顧說,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大衆集團在四大戰略領域均取得了重大成果。“我們正在穩步創造未來新的利潤來源,将全力塑造移動出行未來。”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穩健的财務表現、足夠有韌性的商業模式,被認為是支撐企業轉型的關鍵。

大衆汽車集團的2021年财務資料顯示,盡管2021年整體銷量同比下降6%,但銷售收入增長了12%,達到2502億歐元。未計入特殊項目支出的營業利潤較去年實作近翻倍的穩健增長,達200億歐元。未計入特殊項目支出的營業銷售回報率從上一财年的4.8%增長至8%。

“更豐富的産品組合和定價優勢,以及間接成本的降低,是大衆2021年實作優異财務表現的關鍵因素。”有分析認為,去年大衆汽車啟動了間接成本管理項目,為集團的全面電動化、數字化轉型擠出了不少“彈藥”。據了解,大衆汽車提前完成了到2023年削減10%間接成本(不包括研發和資本支出)的目标,相較于2019年節約了40億歐元的成本。

“盡管受到晶片短缺的嚴重影響,2021年,大衆仍然獲得了堅挺的業績和穩定的現金流。”大衆汽車集團首席财務官Arno Antlitz信心十足地表示,“即使在困難時期,我們仍然能夠為NEW AUTO轉型提供強大的資金支援。”

在他看來,大衆汽車集團在2021财年充分證明了其商業模式的強健,得益于間接成本大幅下降,以及實行嚴格的資本支出紀律,大衆實作了盈虧平衡點降低。

大衆汽車乘用車品牌管理董事會成員、控制與會計負責人Alexander Seitz分析稱:“汽車晶片短缺的情況最遲将在今年下半年得到改善,我們将生産和銷售更多汽車。我們還希望在2022年進一步提升營業利潤及營業銷售回報率,目标是到2023年實作6%的營業銷售回報率。2022年,我們還希望在經營活動中進一步優化營運資本,大幅增加淨現金流。”

原材料漲價潮“攪動”動力電池供應鍊

大衆汽車集團“節衣縮食”省下來的資金将投往何方?根據此前制定的NEW AUTO戰略,圍繞電池價值鍊和自動駕駛技術的布局将是投資重點。

據了解,2022年大衆将加大對電池領域的投資。有資料顯示,2021年,大衆在這一領域的投資已超過17億歐元(約合118.5億元人民币),其中包括入股中國電池企業國軒高科。

3月21日,大衆汽車集團(中國)與華友钴業和青山集團簽署兩份戰略合作諒解備忘錄,以進一步鞏固在國内電池價值鍊中的地位,加強在快速增長的電動出行領域的競争力。

钴酸锂、錳酸锂、磷酸鐵锂、三元材料等正極材料,是動力電池的主要組成部分,決定了電池的能量密度,同時也占據了動力電池的大部分成本。記者注意到,近一段時間以來,由于LME鎳價猛漲,電池級硫酸鎳價格水漲船高。此外,進入2022年以來,碳酸锂價格從30萬元/噸一路上漲,在3月初甚至突破了50萬元/噸大關。

最終,動力電池的原材料價格一路上漲,這種來自上遊的壓力正在一步步傳導至下遊車企。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特斯拉、小鵬汽車、哪吒汽車、威馬汽車、上汽通用五菱、大衆、福特等車企均上調了新能源汽車産品價格,漲價幅度在幾千元至萬元不等。甚至還有車企不得不暫停旗下熱銷車型的接單,以應對成本上漲帶來的危機。

對于每一家志在加快電動化轉型的跨國車企而言,動力電池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漲,是客觀存在且必須克服的困難。

大衆汽車集團(中國)公關傳播及企業社會責任部的相關人士告訴記者,此次大衆與華友钴業和青山集團簽署諒解備忘錄,拟成立兩家合資公司,業務正好覆寫了電池正極材料供應鍊的上下遊。

“此次合作不僅是為了實作成本優勢,確定原材料供應,實作透明、可持續的供應鍊,同時也加強了在包含前驅體、正極材料等全産業鍊的技術創新協同。”她表示,此次合作将有助于實作集團電池成本降低30%-50%的長期目标,同時通過技術協同,不斷提升動力電池能量密度等關鍵性能。

據透露,大衆汽車集團(中國)将與華友钴業和青山集團組建一個專注于鎳、钴原料生産的上遊合資公司。同時,大衆還計劃與華友钴業建立專門從事鎳、钴硫酸鹽精煉,前驅體加工和正極材料生産的下遊合資公司,以支援大衆汽車在中國市場雄心勃勃的新能源汽車增長戰略。

有分析指出,從長期來看,全球的鎳産能正在逐漸釋放,供給緊張将得到緩解,且新産能多為一體化配套,可有效降低锂電産業鍊成本。

“目前電池漲價影響已基本落地,預計後續新能源持續的高景氣度将進一步緩解市場擔憂。”有汽車行業分析師認為,今年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預期仍然值得看好。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許亞傑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出行周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