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42年跟蹤采訪6000人,結果出人意料:什麼樣的孩子,更有出息?

作者 | 李核桃

西安一個初三男孩,膝蓋疼得厲害,已經到了不能走路、需要爸爸背着走的地步。

一開始,家人将他帶到骨科。可無論做了多少檢查都查不出病因。

有人介紹他們去精神科看看,奇迹出現了——男孩第三天就可以正常走路了。

42年跟蹤采訪6000人,結果出人意料:什麼樣的孩子,更有出息?

治療方式很簡單:心理暗示治療+小劑量的抗抑郁藥物。

精神科醫生說:男孩的疾病,主要是心理症狀的軀體化。

心理症狀的軀體化,通俗來講,就是人心理不适時,不表現為焦慮、恐懼等情緒,而是出現軀體症狀,比如頭昏頭痛、胸悶氣短、耳鳴乏力、睡眠障礙、厭食、腹脹等。

而這個男孩面臨中考,學習壓力大,不久前又被老師批評過,心理比較煎熬,這才出現了軀體上的不适,膝蓋越來越疼。

42年跟蹤采訪6000人,結果出人意料:什麼樣的孩子,更有出息?

看來,孩子的心理問題真不是一句“矯情”就能帶過,也不能僅僅歸結于孩子抗壓能力差。

隻是以前大家都不注重心理健康,很多真相被掩蓋了。

42年跟蹤采訪6000人,結果出人意料:什麼樣的孩子,更有出息?

孩子的壓力,為何這麼大?

湖北有一個9歲女孩,眉毛和睫毛全掉光了,頭上也有多處秃了。

家長一開始還以為孩子缺少微量元素,帶醫院檢查後才發現女孩得了焦慮症。

隻因為媽媽為她報了6個培優班,還要求她每次考試必須前三。

壓力山大的孩子每天都忙得喘不過氣來,焦慮的情緒找不到發洩口。

一次偶然扯掉睫毛後,她發現痛感可以讓她興奮,就此一發不可收拾,養成了一簇一簇拔自己毛發的習慣。

媽媽又心疼又自責,後悔不該逼孩子太緊。

42年跟蹤采訪6000人,結果出人意料:什麼樣的孩子,更有出息?

何必等到孩子出現問題,才後悔當初逼迫太甚呢?

武志紅說:“壓力太大,會把人壓垮。但這麼簡單的真理,卻好像隻有少數人才懂得。”

很多大人,習慣用過來的人的經驗告誡孩子:不好好學習,将來你就會過得如何如何不好。

再不聽話的孩子,也會把大人的話聽到心理,而後逼迫自己。

想起某年聯考,一個才上六年級的男孩被家長逼着“參加”聯考,在考場外候場兩天感受聯考氛圍。

42年跟蹤采訪6000人,結果出人意料:什麼樣的孩子,更有出息?

他本來剛考完小升初,準備暑假好好玩玩。

可一想到幾年之後這麼嚴肅的考試也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他所有的快樂都消失了。

隻能一邊皺着眉頭說:“我們這些學生真的太難了”,

一邊又違心地說:“回去得好好學習了”。

42年跟蹤采訪6000人,結果出人意料:什麼樣的孩子,更有出息?

孩子是最容易接受影響的群體,他們天生并不會焦慮,而是外在環境的逼迫讓他們感覺壓力山大。

他們不得不收斂自己愛玩愛鬧的天性,違心做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事,掙紮、擰巴久了,心理問題就産生了。

42年跟蹤采訪6000人,結果出人意料:什麼樣的孩子,更有出息?

過去的我們,為何不會有心理問題?

這些年,每當孩子有心理問題爆出時,總有些人不以為然:我們小時候也被打被罵、被老師批評,還不是過得好好的?說來說去,還是現在的孩子太嬌氣了。

此話有一定的道理,我們小時候的确也是這麼過來的。

但也應該看到今天的教育環境與過去最大的不同:孩子缺乏發洩的管道,不能放肆地打打鬧鬧、上蹿下跳地釋放負面情緒。

《少年說》中的高二男生張晨曦,鼓足勇氣登台向父母道歉,承認叛逆期時讓父母擔心了,保證以後一定好好的、讓父母為他驕傲。

本以為,父母會為他的懂事而欣慰。

沒想到父親卻說:“你喜歡打籃球,但爸爸還是想跟你說一下:成績還是最主要的,你的籃球時間應該要控制一下。”

42年跟蹤采訪6000人,結果出人意料:什麼樣的孩子,更有出息?

平常學業緊張,他也隻是星期天下午跟同學打打籃球而已,爸爸卻不允許。

張晨曦就忍不住辯解:“我每次打球,是我整個學生階段最快樂的時間。打球都是跟同學一起,大家有說有笑。你知道我在家裡、學校有多壓抑嗎?

每次我最期待就是體育課、體育鍛煉課。回家寫完作業,待在家裡我什麼也不做。我能出去打球,現在你還讓我再......”

42年跟蹤采訪6000人,結果出人意料:什麼樣的孩子,更有出息?

說着說着,這個大男孩竟然當衆哭了起來。

但最後,他還是強忍着眼淚保證:

“我知道學習最重要,籃球時間我會自己縮減,我也會管好自己,下次再也不會讓你們擔心了。”

42年跟蹤采訪6000人,結果出人意料:什麼樣的孩子,更有出息?

孩子真的已經很懂事了。

他一方面要求自己好好學習、不讓父母操心,一方面又壓抑着自己對籃球的渴望,不讓父母難過。

唯獨沒照顧到的事,自己的壓力又該如何釋放。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

現代的孩子,每天早上七八點坐到教室裡,坐到下午5點半,晚上回家寫作業要寫到11點半。

周六、周日又被各種教育訓練班占上了。這樣的生活不是一天,而是12年!這人不瘋才怪!

42年跟蹤采訪6000人,結果出人意料:什麼樣的孩子,更有出息?

反觀我們小時候:

放學一寫完作業,可以玩到天黑、媽媽叫你回家吃飯,多盡興!什麼家長的責罵、老師的管教,全都排解掉了。

42年跟蹤采訪6000人,結果出人意料:什麼樣的孩子,更有出息?

而現在的孩子呢?

小時候,家長不放心他下樓玩,隻能困在家裡寫作業,或者與電子産品為伴。

長大後,孩子的學業壓力又大了,更不能輕易下樓玩了,連電子産品也不允許玩了。

每天被學習、唠叨、批評圍繞卻又缺乏管道排解的孩子,精神上不出問題才怪!

42年跟蹤采訪6000人,結果出人意料:什麼樣的孩子,更有出息?

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一個“解壓神器”

教育學這尹建莉說:“孩子内心有壓力,必須有一個方式去發洩,如果被堵了,将形成内傷。”

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一套自己的解壓方式。

(1)用愛好解壓

作家周國平說:“一個人活在世上,必須有自己真正愛好的事情,才會活得有意思。”

想起山東廣告狀元孟令昊,想起山東聯考狀元孟令昊,當年以711分的好成績考入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秘訣就是熱愛大提琴。

衆所周知,山東考生多,聯考壓力大。

可不管學習多累,他每天都要練習3個小時的大提琴,通過練琴感受到心靈的安甯,釋放壓力。

42年跟蹤采訪6000人,結果出人意料:什麼樣的孩子,更有出息?

讓孩子願意為之付出努力的教育,不一定是天天唠叨他好好學習,而是他在學習之外有執著堅持的愛好。

愛好的可貴之處在于,它本身就讓孩子覺得美好,感覺心理平和、踏實。

允許孩子有自己的興趣,就是允許他在單調重複的學習重壓之下合理發洩情緒、釋放壓力。

(2)用運動解壓

四川泸縣有一個15歲女孩,正面臨中考,是學業最緊張的階段。

但她卻是一個陽光開朗的孩子,秘訣就是:每天光腳在水泥地上練習一會兒舞蹈。

她沒有舞蹈鞋,沒有舞蹈室,隻是光腳在家門口寬闊的水泥地上跳一跳。

即使偶爾摔倒了也沒關系,她大笑着爬起來,接着練。

“我的學習壓力也很大,每天我會通過跳舞來放松我自己的壓力。”

42年跟蹤采訪6000人,結果出人意料:什麼樣的孩子,更有出息?

運動對于孩子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強身健體。

孩子每天學習,大腦高度興奮,管控運動的小腦卻得不到刺激。久而久之,會導緻腦部神經興奮抑制不均衡,晚上睡不着覺,更容易産生情緒上的困擾。

而且,運動本身就有調節人體緊張情緒的作用,心情煩悶的時候,運動就能起到放松身心的作用。

世界衛生組織是以建議,5~17歲孩子,平均每天至少進行1小時的有氧運動,每周至少3天進行高強度有氧運動。

42年跟蹤采訪6000人,結果出人意料:什麼樣的孩子,更有出息?

學習之餘,家長也可以經常陪孩子跑跑步、打打球等,陪伴孩子放松身心。

(3)用豐富多彩的生活解壓

身心放松的孩子,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教育學博士錢志亮說:

“有充足的睡眠,可以好好長身體;

有很多豐富多彩的活動,自在地瘋跑、暢快地運動、投入地觀察自然萬物、和小夥伴玩遊戲、或者隻是靜靜地放空、發呆……

這樣的生活會讓孩子每天興緻勃勃,感受着生活的樂趣,激發出内在生命力。”

現在的孩子,每天生活都很單調:在學校學習七八個小時,再回家做作業兩三個小時,除去必要的吃喝拉撒,幾乎沒有時間放松。

這樣單調重複的日子,很難讓人開心快樂。

是以,家長要盡可能豐富孩子的課餘生活,創造條件讓孩子放松身心。

比如周末可以帶到大自然中暢玩一番,或者叫幾個朋友野餐一番,或者帶孩子跟自己的同學聚一聚,或者帶孩子參加一些有趣的展覽、戶外活動等。

豐富多彩的生活,不但能釋放孩子的身心、而且還能激發孩子對生活的熱情,又能增加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親情,一舉多得。

寓教于樂,莫過于此。

42年跟蹤采訪6000人,結果出人意料:什麼樣的孩子,更有出息?

真正的學霸,都很會玩

精神病學家斯圖爾特·布朗用42年跟蹤采訪了6000個人,結果發現:

那些從小能夠自幼玩耍的孩子,無論社交能力、應對壓力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更強。

而那些沒能夠無拘無束玩耍過的孩子,長大後更難适應新環境,也很難快樂。

為什麼玩會讓孩子更優秀呢?

兒童發育專家戴維·埃爾金德解釋道:因為玩就像“萬花筒”,既有随機性,又有創造性,還能鍛煉孩子的應變能力,“當他們遇到意外情況或處于新環境時,将更具競争優勢。”

翻翻曆屆聯考狀元、高分學霸會發現,那些真正頂尖的學霸,都不是死學習的書呆子,相反都很會玩。

是以,如果你想有一個心理健康又成績優秀的孩子,那就經常帶他出去好好玩一玩吧!

好的教育,絕不是将孩子鎖在屋裡悶頭做題。

而是幫他推開窗,讓他呼吸新鮮空氣,或者帶他走出房間,感受外面的大好春光。

僅僅曬曬太陽,他的心情也會明朗起來呢。

——End——

42年跟蹤采訪6000人,結果出人意料:什麼樣的孩子,更有出息?

作者:李核桃,社科圖書編輯,正走在婚姻路上,探求着育兒密碼。本文部分圖檔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