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媽媽離開一分鐘都不行,面對寶寶的“分離焦慮”,3點建議很奏效

每一位媽媽都有過這樣崩潰的時刻,孩子“沒你不行”,愛你愛到骨子裡,一分鐘都不能分開。哪怕在同一個屋子,你去上廁所他都要跟着,你鎖上門拉臭臭,他就哭着喊着找“媽媽”,你做飯他就要你抱着他做飯等等,為啥我們把孩子養成了這樣?

媽媽離開一分鐘都不行,面對寶寶的“分離焦慮”,3點建議很奏效

媽媽笑問說:“自己家孩子除了睡着的那段時間,隻要醒着自己就不能離開她的視線,自己做飯他跟着到廚房,自己上廁所他跟着去廁所,總之一刻鐘也不能離開媽媽。‘’

媽媽小彤說:“我家孩子2歲多了,平時自己帶着,特别粘我,24小時非要挂在身上的那種,我去幹啥他去幹啥,玩玩具也隻有我陪着才願意玩。”

媽媽小葉:“我家寶寶每天隻黏我,爸爸、奶奶、爺爺都不跟,我一個人累得要死,可他就是隻跟我一個人玩,怎麼辦?”

其實孩子黏媽媽是幸福又痛苦的事,說明媽媽一定是陪伴孩子最多或者孩子最信任的人,但過分黏媽媽,就有問題。其産生的主要是“分離焦慮”。

媽媽離開一分鐘都不行,面對寶寶的“分離焦慮”,3點建議很奏效

為什麼小寶寶會産生“分離焦慮”?一是對陌生人或者其他人不放心或恐懼,二是害怕媽媽突然消失。孩子因為認知了解有限,不能了解客體永久性的概念,會認為媽媽離開就是不存在了。是以媽媽一旦從眼前消失,小寶寶們就開始哭鬧耍脾氣,甚至半天哄不好。

随着寶寶逐漸長大,“分離焦慮”也會逐漸消失,但有些寶寶有過度的“分離焦慮”,比如:媽媽一走開就哭個不停,其他人哄不好;媽媽去上班,天天哭;隻喜歡媽媽,不喜歡别人等。如果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并持續很久時間,父母就要注意了。

媽媽離開一分鐘都不行,面對寶寶的“分離焦慮”,3點建議很奏效

如果這樣嚴重的焦慮行為得不到緩解,不僅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壓力,有時候治療不及時,還有可能會引發抽動障礙和驚恐障礙。

我家可可在有一段時間也出現了“分離焦慮”,原因是我出去上班了,她一整天看不到我,以前我都是整天陪着她,現在突然不見了。雖然我告訴她我去上班,晚上就回來了,但是她還是哭,我上班之前她如果醒來,就哭着不想讓我走,我下班回來就讓我一直抱着她,哪怕上廁所也要抱着。後來過了1個多月這種狀況就好多了。

其實,出現“分離焦慮”并不可怕,家長也不要覺得寶寶為啥如此不通情達理,除了證明他非常愛媽媽之外,也說明孩子正朝着正常的發育軌道前行。

如何做才能緩解父母的“分離焦慮”?

首先想一下:你走了,孩子哭了,你是不是很心疼;你走了,孩子不哭,你是不是又覺得失落,覺得孩子不依戀你?如果有,那就說明比起寶寶,你比他更焦慮,你既想孩子黏你又不想孩子粘你,太沖突了。

媽媽離開一分鐘都不行,面對寶寶的“分離焦慮”,3點建議很奏效

是以想要緩解這種狀況,首先父母心态要放好,從改變自己做起,如果有人能幫忙帶孩子,幹嘛不讓他們參與進來,這樣你也能輕松一些。

其次,孩子比我們想象的适應能力更強,也更堅強,如果你去上班了,你去辦事了,離開的時候他們可以很快調整自己的情緒,去适應環境。不用擔心他跟你不親了,父母永遠是孩子最親的人。如果你是上班族,下班後一定要高品質陪伴孩子,晚上跟他睡。讓孩子們感受到父母濃濃的愛。

如何緩解寶寶的“分離焦慮”?

1、不要悄悄走開

很多媽媽出門時害怕寶寶哭鬧,是以選擇偷偷溜走,結果寶寶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不明白媽媽幹什麼去了?會不會回來?是以會大哭大鬧。

如果你要出門一定要提前跟孩子溝通,告訴他你要去幹什麼?去多久?什麼時候回來?回來會陪他等等,讓孩子心理上明白原來媽媽不是不要我了,她會回來,她還是愛我的。

2、逐漸過渡

如果寶寶從來沒離開過你,你突然好幾天消失,他會很無助,也會哭鬧不止,寶寶之是以出現分離焦慮,大部分原因是媽媽經常陪他,很少離開。如果你突然長時間離開,不僅會讓寶寶心痛,也會越來越擔心你離開。

媽媽離開一分鐘都不行,面對寶寶的“分離焦慮”,3點建議很奏效

可以逐漸拉長與寶寶分離的時間,比如剛開始20分鐘、30分鐘、1小時、3小時、5小時、1天、3天等等,循序漸進逐漸加長時間,讓孩子有個适應的過程。

3、不做“包辦”的媽媽

不要代替孩子做任何事,而要學會“放手”。很多媽媽舍不得孩子自己做,總覺得孩子太小,什麼都做不好,而事事被包辦,時時被包辦的孩子,獨立性差,總是依賴别人,尤其是媽媽。

媽媽離開一分鐘都不行,面對寶寶的“分離焦慮”,3點建議很奏效

是以出了問題習慣性找媽媽,而不是自己想辦法解決。比如不會穿衣服找媽媽,上廁所找媽媽,玩具不會玩找媽媽,小朋友不跟她玩找媽媽,總之一直在找媽媽的路上。

如果我們适當地放手,讓孩子在安全範圍内自己玩玩具、學着自己處理和小朋友的沖突、學着自己去穿衣、吃飯等,孩子自主性、獨立性大大增強,一個人也可以玩玩具,也可以閱讀。

是以孩子出現“分離焦慮”,并不隻是孩子的問題,家長也有問題。同時改進的效果才會更好。

我是可媽,一個專注研究兒童心理學的家庭早教師,每天分享育兒知識,歡迎留言評論轉發收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