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這麼乖,你一定不是個“好家長”

媽心理的學員經常會在群裡問我:

我家孩子小時候乖巧懂事,非常聽話。

為什麼一到了青春期,就像是變了個人似的,開始叛逆厭學、沉迷遊戲,說一句頂十句,完全不和家人溝通?

家長可以仔細想一下,孩子真的是一下子就變得這麼叛逆嗎?

其實并不是的。

孩子的叛逆問題都是逐漸累積形成的,隻不過到了青春期,問題開始爆發而已。

甚至,有的人是成年以後,青少年時期累積的心理壓力發展成嚴重的心理問題。

有一本書叫《無聲告别》,書中主角莉迪亞從小背負着父母沉重的期待,是以她聰明懂事,能看透父母一切未曾出口的遺憾和期許。

于是她主動将一些并不屬于她的夢想承擔了下來。

直到有一天,徹底被它們擊垮。

作者在書中說: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其實并沒有嚴謹的統計資料說明,越“乖”的孩子,心理問題越多。

需要區分的是孩子是“心甘情願的懂事”,還是“被迫懂事”,後者就是被壓抑了情緒。

1.

為什麼有的孩子會從乖巧懂事變得叛逆呢?

孩子對父母有着天然的順從性,渴望來自父母的愛和安全感,害怕自己的言行讓父母失望、傷心或者憤怒。

處于弱勢地位的孩子,越是想獲得家長的喜愛和表揚,越會把自己往“乖”、“懂事”上去靠。

為了少受到處罰和責罵,孩子們漸漸學會了将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了一邊,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模樣讓自己讨人喜歡。

2.

懂事隻是把最真實的自己隐藏起來

《隐秘的角落》中,朱朝陽懂事到令人心疼。

孩子這麼乖,你一定不是個“好家長”

父母離異後,跟着媽媽生活,媽媽忙于工作,休息日才回家。

朱朝陽每天自己吃飯,自己看書,自己上奧數班,自己照顧自己。

學習上,每次都是第一名,媽媽周春紅出席家長會風光無限。

别的家長請教她怎麼把孩子教育得那麼優秀,她隻是故作輕松地回答:

“哎呀,我平時特别忙,經常住機關宿舍,也不怎麼管他,這個孩子他就是獨立性強,不用怎麼教育,自己就知道學。”

語氣和眉眼裡盡是掩不住的驕傲和得意。

實際情況呢?

媽媽隻關心成績,因為離婚,對兒子“控制欲”又強,鮮少關心朱朝陽的心理狀況。

孩子這麼乖,你一定不是個“好家長”

爸爸呢?更關心自己的新妻子和可愛的女兒,并沒有深入了解過他。

孩子這麼乖,你一定不是個“好家長”

其實,這一切,他都很清楚,即使在學校被欺負,也不會告訴父母。

他的心事就隐秘在了内心的角落,無人察覺,父母已經習慣了懂事的朱朝陽。

孩子這麼乖,你一定不是個“好家長”

一些父母帶孩子參加興趣班,也會問孩子要不要參加?喜不喜歡?很多孩子會點頭,說喜歡,要參加。

父母會覺得我很尊重孩子,我是征求過孩子意見以後才給他報名的。

事實真的如此嗎?

很多家長平時教育孩子的态度、說話的語氣,傳遞出來的是一種要求、控制、指令、高期望。

如果孩子做不到或者拒絕,家長就會表現出傷心失望,甚至憤怒。

不知不覺,孩子為了父母開心,就會有很強的順從性。

時間長了,内心積壓的情緒多了,必然會覺得壓抑和不快樂。

青春期時期,自我意識不斷萌發,這個時候,情緒和沖突都開始爆發。

3.

有時候,“乖”不是一個褒義詞。

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越“乖”的孩子,依附性越強,自主性越差,越落後于時代。

長大後,會從一個不愛反駁的“乖”孩子變成一個唯唯諾諾的“乖”員工、感情上讓媽媽包辦的“媽寶男”、生活上不能自主的“大齡兒童”。

鄭淵潔曾寫過一個故事:一個優秀的班主任,立志要把全班同學變成聽話的兔子,家長也贊同。

主角皮皮魯隻能穿上兔子衣服,假扮兔子,但他從骨髓裡害怕穿一輩子。

全班都在為帶上了兔子頭套的皮皮魯鼓掌,但皮皮魯拘謹的樣子更讓人心疼。

被動懂事,影響成長。

小時候的乖巧懂事,是在父母壓制下的委曲求全,本能地将真實的自我隐藏起來,比别人更容易變得脆弱和憤怒。

北大弑母案吳謝宇,由單親母親帶大,她母親的教育觀念:你得成熟,你得穩重,你得一直優秀,你不能有不好的地方。

帶着人格面具,追求一個假性自我,有什麼意義呢?

不乖的孩子,更願意“折騰”,敢于嘗試新事物,更能占人先機,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從這個角度講,取得很高成就的人,都不“乖”。

4.

父母該怎麼做呢?

首先,放下對孩子的高期待。

但凡對孩子期望值太高的父母,往往會對孩子在各方面要求比較苛刻,而且在教育模式上大多是批評指責多,而鼓勵和表揚少。

有着“望子成龍”和“望女成鳳”的心理無可厚非,但不必期望太高,過分追求孩子變完美。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不同的種子,它會按照他自己的樣子去發芽、成長。

做父母的,隻需要澆水施肥就可以了,不必“拔苗助長”。

其次,真正的反思自己。

孩子小時候聽我們的話,沒有發展出獨自面對生活、适應社會、解決問題的能力,長大後走進社會,他又要聽誰的話呢?

把關注點從孩子身上轉移到自己身上,唯有觸動自己,才能夠觸動孩子。

而且需要不斷地以實際行動,跟孩子确認、表達,讓孩子充分的感受到自己被完全接納。

接納孩子的心理感冒現象,用我們自身的改變讓他慢慢放下對我們以往的成見。

父母自己變得溫暖起來,才能照亮孩子冰冷的心理。

給孩子表達的機會。

我們希望青春期的孩子聽話,而孩子希望可以自己做決定。

往往他們做的決定是不經過深思熟慮的,更多憑興趣做決定,這與全面考慮的父母相差甚遠。

而沖突的爆發點,就在于父母總是保持對孩子單方面灌輸式教育,而不給孩子表達的機會。

即使孩子表達,為父母者也鮮少有人真的在聽。

我們不想聽,那些愚蠢的想法我們都經曆過。

但是我們忘記了,孩子沒有經曆過,他需要這樣的體驗。

我們打着為了他好的名号,單方面要求他變“乖”。

孩子苦于無處表達、苦于迷茫,一味去做父母認為該做的事,卻不知道為什麼而做,就開始“叛逆”。

孩子這麼乖,你一定不是個“好家長”

你會不會花時間聽聽孩子想說什麼?你會不會安靜的看着孩子去試錯?你會不會在他需要幫助又不好意思開口時不責備?

培養孩子的目标有千千萬,最壞的可能就是那個“乖”小孩!

媽心理開通了默薇老師的視訊号

趕緊關注起來啊!

你點的每一個「在看」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