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孩子鬧情緒,爸媽們通常會用好玩好吃的來哄,甚至采取吓唬的手段。但是,這樣往往會加劇孩子的情緒化。
實際上,是人就有喜怒哀樂,孩子情緒化是正常現象。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才是最根本的解決方法。
情緒管理是門大學問,父母需要幫助孩子舒緩自己的情緒,感覺自己的内心,并且學會用适宜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
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無論對于孩子還是大人,都是一項需要“畢生修煉”的技能。
與心愛的事物分手
英文諺語說:“FromAshes,ToAshes。”(“空手來,空手去。”)指的是人出生時手無一物,死時也是盡舍而去。
但是從小時候開始,我們便被教導怎樣為自己争取更多的東西,于是占有欲成為人類典型心态的一部分。
占有多少和占有什麼往往被當作決定一個人成功程度的名額。
事實上,世界上任何事與物,不可能永恒不變。一段感情、一件心愛之物、身邊的人,總有分離或者終結的一天。
對于因放棄或結束本有的事物而引起的情緒,一般人絕少做過思考,也幾乎沒有機會學習,故此不知怎樣處理。一些人甚至會因為一個親人的逝世,或者某件事情的中斷而影響到終生的成就、性格和生活素質。
其實,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便可以進行這種處理情緒的教育。
例如:孩子心愛的玩具,因為意外或者其他原因被摔破或弄壞了,孩子往往會傷心哭泣,這時便是進行這類教育的最好機會。
孩子的價值觀與成人的不同,尤其是幾歲大的小孩子,他們對時間與金錢的價值沒有任何意識,是以對他們心愛的東西的感情和鐘愛,不會受金錢價值大小的影響,一件花十元錢買回來的玩具,可能是孩子最心愛的,一旦摔破了,他的悲傷不亞于一個成年人一下子失去了價值數百萬元的東西時的感受。
家長往往不明白這一點而對哭鬧的孩子說:“别為這麼不值錢的一點小東西哭了,明天再買一件給你。”
這樣的言語無法令孩子感到家長能夠了解他們内心的苦痛。
孩子因摔壞價值十元的玩具而傷感,便說明那件玩具的價值對孩子來說是巨大的。家長應該肯定他的情緒,尊重和接受孩子的情緒,并且可以用以下類似的話給孩子肯定的感覺:“你這樣傷心,一定是因為你很喜愛這件玩具。來,坐在我身邊,告訴我你現在内心的感受。”
在引導孩子說出他内心的情緒感受後,家長便可以向孩子解釋,使孩子明白以下的道理:
1.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有别離的一天。
2.與那些美好的事物在一起的時候,應該好好地對待它,同時也要好好地享受它帶給自己的好處,珍惜與它在一起時的樂趣。
3.在事物離去後,把那段回憶好好儲存起來,并且總結和體會個中的意義,以幫助自己建立更快樂成功的未來。
例如,孩子非常喜愛的一件衣服,但因為人長大了,衣服已經過于瘦小,穿不進去了。
這時應引導孩子這樣思考:這件衣服陪伴你兩年了,這兩年裡它不單給了你溫暖和保護,而且還讓你得到了很多人的欣賞和誇獎,因為它穿在你身上特别合适、特别漂亮。
這件衣服用最好的方式陪伴你成長,因為有了它,你這兩年才多了快樂和滿足。
可是,你需要繼續成長,而它不能成長變大,是以,它能夠為你做的已經做完了。
你今天把它穿在身上,得到的已經不是别人的欣賞和誇獎,而是嘲笑和懷疑了。
他們笑你穿的衣服不合身,懷疑你是否願意繼續長大。
是以,要跟它分手的時間已經到了,讓我們為它做個安排,讓它能夠幫助另一個有需要的孩子長大,繼續被欣賞、被寵愛。你可以對它為你所做的表示感謝,告訴它你把它放在心裡,使它繼續在你的心裡幫助你長大,每次回憶它你都很開心。
告訴它我們為它做了安排,讓它得到另一個孩子的愛護。
若要分手的是心愛的寵物,或上述的衣服因為破爛不能送人,可以安排用盒子把它裝好,幫助孩子寫一封告别信,做個類似上述的告别儀式,找一個隐蔽地點埋了,也可以安排火化之類的方式。
化解與他人之間的沖突
世上沒有兩個人是完全一樣的,是以沒有兩個人對同一件事物的看法會一樣。如果有人堅持要對方接受自己的看法,沖突便會出現。
有些人經常與他人發生沖突,令别人不想與他接近。
但是沖突本身未必不好,世界上很多的進步、人與人之間的深入了解,往往都是因為看法不一緻引起沖突才帶來的。
是以,不顧一切地避免沖突,往往隻會得到負面效果,也不是一個具有完整性格的人所應有的态度。
反之,敢于面對沖突,進而掌握妥善處理沖突的技巧,才能使一個人更成功和開心,才會進一步得到别人的敬重。
這種态度及能力,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便可加以教導,而最佳的時機莫過于在家長之間發生沖突的時候。
當家長之間因某些小事而意見不合,導緻關系緊張時,一般家長往往企圖在孩子面前表現得若無其事。
其實,孩子十分聰明,他們内心所感受到的遠比家長意識到的多,隻是孩子見到家長表現出的态度,覺得不應将事情揭穿,是以就故意裝作若無其事。
其實這個時候,孩子的内心往往有彷徨無助的感覺,感到憂慮、擔心,并是以很容易對所發生的問題做出錯誤判斷,進而建立妨礙性的信念及行為準則,使他日後面對沖突時不能做到最有效的處理。
例如,避免面對事情真實的一面,拼命掩飾自覺的不恰當的行為或感受,在出現沖突或被質問時做出使情況變得更壞的反應。
是以,當家長之間有輕微沖突出現時,不必在孩子面前回避沖突,隻要遵守以下的原則及做法,孩子就會有很多的得益:
1. 說明雙方産生意見的正面動機。
例如:“我認為應該這樣做,因為這能讓全家人多一點時間休息。”
2. 在沖突中避免人身攻擊及使用不适當的言辭或行為。
例如:“你這個人真沒良心!”
3. 尊重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與信任。
例如:“我相信你這樣做是為了大家好。”
4. 表現出妥善解決事情的誠意。
例如:“我的确認為有比這樣更好,而且你我都可以接受的方法。”
5. 在沖突之後雙方達成妥協或一緻意見時,在孩子面前用行動表現沖突的結束。雙方可以用語言或行動對結果表示滿意。
例如:說多謝對方的讓步,握手、拉手或者擁抱,改變語氣、面露笑容等。
承擔責任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若得不到足夠的肯定、鼓勵和支援,便不能充分地培養出内心的自我價值。
成長後,當他對自己的能力和價值認識不夠清楚時,便會害怕被别人察覺自己對某些知識的不足,或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
這樣的人,在群體中難以受人敬重;在工作中的表現不會突出;在自己的人生中,也會有很多的擔心、無奈,并往往不能面對現實。
家長幫助孩子培養出足夠的自我價值,除了鼓勵孩子拓展自己的想法和敢于冒險嘗試、對孩子做得好的事予以嘉許之外,還可以引導孩子勇于承擔責任。家長更應以身作則,讓孩子感受到承擔責任是正确的做法。
例如:
家長偶然說錯了一句話,當家長察覺時便應坦然地說:“對不起,我剛才說錯了。”又假若家長無意中做了一件傷害孩子的事,當察覺時,家長可以誠懇地、帶着歉意地說:“對不起,剛才無意中傷害了你。”
誠懇及帶着歉意的态度才是承擔責任的真正表示,道歉的言語隻不過是一種配合。
隻說出道歉的話而沒有那份誠意及抱歉的表情,孩子會覺得家長虛僞而不能改善心裡的感受。
假使他學會同樣的行為,他日與同輩相處時,便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真誠相待了。
孩子看到家長勇于承擔責任,那麼當他自己犯了同樣的言行錯誤時,便會模仿家長做出同樣的行為。
一旦形成習慣,孩子會明白:承認錯誤是生活中正常而且有用的行為,因為這樣做更會得到别人的尊敬和諒解,孩子會更勇于突破、發揮自身能力和提升自己。
那些父母情緒平和的孩子,臉上笑容更多,幸福感更強,抗挫折能力更好,有禮貌有教養,待人寬容平和不計較。
而那些父母情緒不穩定、脾氣暴躁,動辄大吼大叫的孩子,相比同齡孩子,行事會更極端,性格更加孤僻,對世界也缺乏一種安全感,無法放開。
父母的情緒,在不知不覺中,早已成為了孩子身上最深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