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撰稿 | 巫曉
編輯 | 楊文瑾

2022年的春天,對于曾經紅透半邊天的新消費企業來說,無疑是狀況百出的“多事之春”:首先是新消費領域“扛把子”的網紅奶茶們傳出關店、裁員、降薪的消息,喜茶、茶顔悅色、樂樂茶、奈雪等品牌紛紛“中槍”;曾經排隊等位上萬、以小時計算的文和友走出長沙後,也遭遇了水土不服,同樣搭上了裁員、調整業态、擴張停滞的班車……
已經上市的新消費企業日子也不好過。年報虧損、網紅帶貨翻車、資料造假、過度宣傳、成交乏力等屢見報端,經曆着“上市即巅峰”随後股價不斷下挫的命運。
在網紅品牌、網紅店為代表的新消費品牌變得不“香”的背後,是過去兩年瘋狂的資本熱錢的撤退,和消費者難以為繼的消費熱情。這些由網際網路紅利造就的品牌,在資本的推手下,不斷更疊、成長、遭遇困境、式微,在潮水退去的春寒料峭中,它們漸漸慢了下來,開始清醒、謀求改變、或者最終消失于人海。
量身定制的“新”消費
提到新消費,95後的張虹腦海中馬上蹦出了“網紅”、“個性”、“有特點”、“種草”、“貴”……這些詞。“就是那種它正好就是你想要的!或者覺得它好像也不錯/有點意思,可以試一試的東西。”
背靠移動網際網路、大資料等科技帶來的無邊界市場,得益于中國品牌崛起及國貨消費的風潮,再對接上Z世代消費者多元化的新需求,新消費企業在最近兩三年成為資本的寵兒,走進了高光時刻,一時之間,風頭無二。
因為工作和電商相關,張虹近幾年參加過許多消費行業的論壇,無數次聽到專家、達人們在台上宣揚諸如“中國有14億人口,消費潛力巨大,可以切分成無數細分市場”、“消費更新,所有的賽道都值得重做一遍”一類的觀點,也聽過不少專家們分享如何操盤和複制網紅品牌。
在張虹看來,新消費品牌的産品是在大資料背景下,把年輕人的消費喜好抓取和堆砌後再按需設計的産品,“是以你會喜歡其中的某個點,或者對某個點感興趣。”
不同于傳統的消費企業先研發産品,再找管道賣給消費者的商業路徑,新消費企業則是逆其道而行,從“市場”而不是“産品”起步,從使用者洞察出發,瞄準使用者需求後,再研發産品。
比如,元氣森林在2015年先成立研發中心,一年後再成立公司,先通過微網誌“衆籌”推出茶飲産品“燃茶”,經過一系列嘗試之後,才于2018年春正式面向市場推出氣泡水産品,一躍成為飲品新物種。
國貨美妝品牌PMPM創始人兼CEO閃爍,曾在寶潔擔任品牌總監。在自己創業時,閃爍最先想到的不是做什麼産品,而是做什麼樣的産品,也就是先确立“産品人格”。
“我們做品牌,切的第一刀是人格畫像,而不是品類,也不是功效。現在,就算兩個品牌提供了一樣功效的産品,它們吸引到的消費者也有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在整個供應鍊、産品提供的解決方案趨于同質化的今天,我們認為最終品牌和消費者的關系是最重要的。如果一個品牌在誕生的初期,沒有人格化的靈魂,沒有人格化的表達和建構,它是很難真正和消費者連接配接和綁定的。”閃爍說,“是以PMPM首先切人格畫像,我們叫探索者人格,對外探索世界,對内探索自己。接下來,才來到第二步,選擇品類。在品類之下,才選擇功效。在功效之下,才選擇原料、配方和技術。”
在閃爍看來,這種一層層剝離的思路,是基于這個時代的消費者和品牌關系的創新,而“産品人格”也是新消費的“新”之所在。
此外,新消費的“新”還表現在以年輕人為代表的新消費群體,以綠色健康、低糖低脂為代表的新生活方式,以及抖音、快手、小紅書、B站等新的流量和管道。這些元素疊加起來,很容易出爆款:元氣森林成立5年,年營收超過75億;而花西子自成立到成為知名的新美妝品牌隻用了不到3年時間,成立的第4年,它的年營收已經突破30億。可以說,新消費品牌隻用了三五年的時間,便走完了傳統品牌幾十年的路。
資料來源:微播易&MMA&魔鏡市場情報聯合出品的《2022年中國新消費品牌發展趨勢報告》
資本的“香饽饽”
新消費的話題性和“漂亮”的資料,讓資本嗅到了商機。
廣州珠江新城花城彙,以及它地下連通着的高德置地、國金中心及周邊一片,是廣州時尚品牌最活躍的地方之一。這裡聚集着時下熱門的網紅店、特色店,以及各種叫得出品牌、叫不出品牌的大小店鋪,而這些品牌和店鋪的更疊速度之快也讓人咂舌。
在珠江新城上班的三年多時間裡,陳慧習慣了在樂樂茶買歐包做早餐,中午吃和府撈面時,順帶在小程式上點杯喜茶的“芝芝莓莓”,然後喝着奶茶和同僚一起在花城彙閑逛消食。讓她印象最深的是,每次出差回來,都會發現有些店鋪不見了,有些店鋪換位置了,有些店鋪圍蔽起來裝修,還有新店不斷地在冒出來……
去年8月一次出差回來後,陳慧打算下班時順路到樂樂茶買杯奶茶和髒髒包做宵夜,卻發現曾經和喜茶、奈雪齊名的樂樂茶竟然關店了!不過,轉頭她又找到了新的替代品:虎頭局渣打餅行。
市場上永遠不缺新品牌,也不缺手握金錢的資本。
經曆了2020年二級市場的牛市,各家投資機構募到的錢變多了,手握“重金”的機構急需為資金找到出口。這時,話題性十足、更容易看懂的新消費成了寵兒,順勢成為2021年最熱的投資風口。“融資、營銷、擴張;再融資、再營銷、再擴張;最終上市或出售套現”,這套網際網路的打法,放在話題性極強的新消費品牌身上,也同樣适用,讓資本相信裡面肯定有“錢景”。
CBN Data的資料顯示,2021年上半年,就有333起新消費項目誕生,500億元的熱錢進入,金額超過了2020年全年。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1-12月,國内新消費行業共發起融資交易事件(不包括IPO、定向增發)826起,涉及交易總額高達831億元,遠超2020年的286起,交易金額也差不多到了同期的兩倍。
高瓴、紅杉資本、美團龍珠、騰訊等投資機構紛紛入局,新茶飲、酒飲、面食、咖啡、烘焙等都有品牌獲得大筆融資。
瑞幸咖啡在2021年4月也獲得一筆2.5億美元的融資,并憑借一杯“生椰拿鐵”實作單月超1000萬杯的銷量,起死回生。Manner Coffee、M Stand、Tim Hortons中國、西舍咖啡(Seesaw Coffee)等在這一年都收到了大筆融資。
上面提到的新銳烘焙品牌虎頭局渣打餅行,以及同類的墨茉點心局,也獲得了紅杉中國、IDG資本、今日資本等各大VC的青睐,獲得了機構數億元的投入。投資人到處都在搶新消費的項目,2020年6月誕生的墨茉點心局,在一年内就跑完了五輪融資,傳聞其單店估值已達1個億,瘋狂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創投圈還流傳着一個聽着像是段子的故事:河北一家開了二十多年的驢肉火燒店被資本盯上了。四五家資本同時找到老闆,希望能幫他“做大做強”。這讓老闆心生恐懼,看不懂也搞不明白這些蜂擁而上的資本到底想幹什麼?
熱情退卻後的“裸泳”
轉折發生在去年7、8月份。
7月國家釋出“雙減”政策,對線上教培行業造成毀滅性打擊,也給瘋狂的資本當頭一棒,讓它們有所收斂,開始觀望起來。接下來,某些新消費品牌糟糕的市場表現和遠達不到預期的銷售資料,又給資本澆了盆冷水,讓它們清醒了過來。
據烯牛資料顯示,2021年7月,新消費行業的融資事件在100起以上,融資金額達到了134.8億元,但從8月起,每月融資項目數量均在100起以下,單月融資額也未超過100億元。完美日記、泡泡瑪特、奈雪等新消費品牌上市後被腰折的股價,也讓資本們意識到,新消費或許“沒那麼簡單”。
新消費上市公司公開的财報讓人看得心驚:完美日記母公司逸仙電商的财報顯示,2021年Q4逸仙電商收入同比下降22.1%,至15.28億元;淨虧損4.75億元。逸仙電商預計,2022年第一季度,營收将下跌35%-40%至8.67億元-9.39億元。
瘋狂砸廣告、買流量,換來的卻是持續虧損。2021年,逸仙電商實作營業收入58.40億元,銷售和營銷費用卻花了40.06億元,淨虧損達到15.47億元。
其它新消費品牌也類似。為了在社交媒體上保持讨論度,除了推新品之外,就是在小紅書、微網誌、大衆點評、抖音等的平台上不斷投放硬廣、軟文和植入,花費大量營銷費用以換取話題和熱度,但直接轉化的效率并不樂觀。
誰會一頭紮進看不到盡頭的賠本生意裡?
于是越到年底,資本對新消費的投入越顯“吝啬”,硬科技也取代新消費成為了風口。
據IT桔子不完全統計,2022年1月份,國内新消費品牌融資事件為65起,較2021年12月的89起環比下降了27%。2月,國内新消費行業共發生了61起融資交易事件,較上月又少了4起。
内卷擠泡沫
資本逐漸“斷供”,對以奶茶為代表的新消費浪潮産生的影響和後勁也在逐漸顯現,裁員、降薪、關門層出不窮,一幕幕斷臂求生的戲碼不斷上演。
2月中旬,星巴克、瑞幸等宣布漲價的同時,高端茶飲們卻開始了降價。
2月26日,喜茶開始降價“告别3字頭”,并承諾今年内不再推出29元以上的飲品類新品,現有産品在今年内絕不漲價。調價後,除了個别城市限定産品、周邊産品,以及LAB店、手造店少量産品外,喜茶主流門店的産品價格已全面低于30元,且售價在15-25元的産品占據全部産品的60%以上。其中“純綠妍茶後”和“美式咖啡”調價後的價格僅為9元。
樂樂茶、奈雪的茶也在跟進。
3月3日,樂樂茶宣布推出去酪酪的大口鮮果茶系列和去料料的鮮萃茗茶系列,價格控制在20元以下。
3月17日,#奈雪大幅降價10元#登上微網誌熱搜,網友們紛紛表示“歡迎”并希望奶茶品牌們能“卷得更厲害些”。降價之後,奈雪也告别了“3字頭”,旗下産品最低9元起,并推出9-19元的“輕松”系列,承諾每月上新一款低價産品。
《2020-2021中式新茶飲行業發展報告》中提到,有57%的受調消費者能接受10-15元的奶茶,26.9%的消費者能接受15-20元的奶茶,而能夠接受20-30元、30元以上奶茶的消費者僅僅有6.4%,此外還有9.4%的消費者能接受10元以下的奶茶。
以喜茶、樂樂茶、奈雪的茶為代表的高端新茶飲下調價格,顯然是瞄準了更廣闊的消費人群。
在高端奶茶降價的情況下,陳慧發現,茶飲店的狀況似乎也沒有那麼壞。廣州街頭又冒出了許多新的奶茶店,光是在北京路周邊就有四家“茶救星球”,幾乎每走幾步就能看見一家“手打檸檬茶”。
一邊是“帶頭大哥”下調價格,一邊是如雨後春筍般一茬接一茬出現的茶飲店。小投入、不算高的門檻、可觀的利潤空間,讓很多人在創業時依舊把目光投向了茶飲。奶茶賽道的泡沫,似乎還有很多可以擠出來的空間。
如何建構“護城河”?
“開店做奶茶不一定賺錢,但你如果有一個奶茶品牌,發展加盟連鎖、收加盟費和服務費那就是穩賺!”來自“奶茶第一縣”廣西平南縣的山哥說,他的平南老鄉的奶茶店遍布全國各地,甚至走出國門到了東南亞,“一年賺幾十、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加盟費、管理費都不足為奇……”
事實上,茶飲品的制作工藝、原料都相似,談不上有真正意義上的“護城河”,每個品牌、每家門店或許都會有那麼一兩樣招牌産品,但容易複制出外觀、口味都大同小異的産品。“奶茶再怎麼樣,無非是原料用得好一點、新奇一點,把奶茶粉換成茶葉現煮,把果汁換成了鮮果現切,用價格高的動物奶油,再往上也沒有什麼空間了。”山哥說。
于是,除了繼續研發新産品,開發新的業務線,打造更多的爆款,新消費品牌們也在通過投資并購,完善自身的業務版圖。喜茶、茶顔悅色、蜜雪冰城在開店的同時,開始投資其它的茶飲品牌,尤其是喜茶,投資範圍還涉及到了預調酒、植物奶和大熱的Seesaw咖啡;而同為新消費品牌典型代表的完美日記、泡泡瑪特也同樣在不停地向外撒錢,圍繞自身主業生态投資周邊領域;而元氣森林也從“輕”資産轉向了“重”資産,開始投資設廠......
它們都希望能找到新的增長點,緩解品牌在股價及增長上的焦慮,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能有更足的底氣和更強的生命力。
曾經投過鐘薛高、大希地、叮叮鮮食、熊貓不走蛋糕等項目的頭頭是道基金管理合夥人姚臻認為,大量機構的進入、一個個融資案例,讓消費賽道看上去特别熱鬧的同時,也給企業帶去不少錯覺,想要把融到的錢盡快花掉去融下一輪。大量的資金都流向了花錢最友善的流量,忽略了去打造自己的核心競争力,“過去花1塊錢就能做到5塊錢的銷售額,今天卻要花4塊錢才能做到,這能不虧嗎?”
最終,靠流量建起的高樓,很快就見了頂,品牌因為沒能構築出核心壁壘,很容易就會“涼涼”了。
不過,對新消費品牌們來說,資本的熄火并不是壞事,對擠破行業的泡沫利大于弊。長遠來看,整個行業不再受流量和資本驅動,反而會推動消費者、産品、品牌以及供應鍊層面的全面成長,繼而形成整個行業螺旋式的疊代上升。
好在,越來越多的新消費品牌已經意識到:依靠挖掘流量和網際網路營銷,并不能解決一切問題。如何建構自己的護城河、如何跟傳統消費企業巨頭競争,是它們當下面臨的最大挑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