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地陸續又爆發了疫情,很多孩子再次開始居家上網課。
孩子的心态我不知道,反正很多大人已經撐不住了。
為什麼帶娃總是能夠輕易地讓人崩潰?
因為大多數人,都很容易犯一個錯:越界。總想幫人做決定,幫人做事。
不隻是親子關系,可以說一切的關系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都在于4個字:課題分離。

作者丨高源
編輯丨美玲
什麼是課題分離?
以前網上有句話:
關你啥事和關我啥事兩句話能夠解決世界上99%的問題。
雖然這是個段子,但這個段子的背後,其實藏着一個非常厲害的心理學原理:課題分離。
就是厘清什麼是你的事,什麼是我的事。
孩子不寫作業是他的課題,你想辦法讓他寫作業是你的課題;
孩子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是他的課題,你讓他學會善後是你的課題;
朋友找你幫忙,幫不幫是你的課題,他怎麼面對這個結果是他的課題;
父母希望你做什麼是他們的課題,你做不做是你的課題;
……
這樣說是不是明白了很多?
也有人會說:
可是很多問題不是這麼簡單的,我和他之間的聯系非常緊密,他的行為會對我産生直接的影響,不能分開怎麼辦?
比方說,我知道回家很晚是他的課題,可是他很晚回來我會很擔心很難受,而且萬一他出了什麼意外,影響的是整個家庭。
那我不管着他怎麼行呢?
我們來區分一下:
回家晚是他的課題。
講明希望他早點回來是你的課題。
他聽不聽是他的課題。
如果他不回來你将采取什麼樣的措施是你的課題。
是以說,課題分離不是把人拒之門外,也不是不管不問,而是大家之間界限分明,各自管好自己的事。
為什麼要進行課題分離?
之前在抖音很火的一個視訊,妻子面對丈夫晚歸是這麼做的。
9點之前回來,晚餐歡迎。
10點之前回來,付款100進門。
11點之前回來,付款200進門。
12點之前回來,付款500進門。
12點之後回來,付款1000進門。
夜不歸宿,家法處置。
這樣就聰明的進行了一個課題分離,當然這個規則一定是兩個人約定的,這樣才能夠實行。
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和對方定規矩,兩個人一起去遵守。
這樣他就可以對他的遲到負責了,你需要的就是堅守你的原則,讓這個規則能夠運作下去。
有人可能會問,這還是通過外力施壓,迫使對方不得不這樣做啊。
其實這個控制完全不同,控制是不經過對方的商量,強行要對方按照你的要求來。
課題分離是說明情況,讓對方充分的知道他要做的事,也知道如果自己做不到會面臨什麼樣的結局。
然後雙方達成一個共識。
這次疫情很多孩子都在家裡上網課,很多家都鬧得雞飛狗跳的。
家長會無限吐槽:孩子不聽話,孩子鬧騰,孩子不懂事……
總而言之,都是孩子的錯。
于是拼命的想控制孩子,希望孩子做對的事。
很多家長都錯了:你應該做你能控制的事,而不是控制孩子。
為什麼不能直接通過控制孩子來達成結果呢?
第一:很難做到。
第二:即使做到了,後果也很嚴重。
沒有人喜歡被人控制,是以才會有那麼多叛逆的孩子。
很多孩子的叛逆,就是為了擺脫家長的控制,你的控制很可能把孩子越逼越遠。
你越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孩子越考試倒一;
你越希望孩子聽話,孩子越叛逆;
你越希望孩子安靜一些,孩子越是鬧騰。
有些家長會用各種方式,逼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做。
但是會造成兩個嚴重的後果:
1、孩子迫于無奈被壓抑,在長大後瘋狂彌補幼年的缺失。
很多孩子長大離家後性格突變,家長面對這種情況也是不知所措,最後不明是以的加一句:他以前不是這樣的啊。
是他以前不是這樣的,還是他被你無限打壓是以才不這樣的?被壓的太過分,孩子長大後一旦有機會就會瘋狂反彈。
有個小女孩小時候家裡人不讓她吃甜點,一點都不讓。長大後她瘋狂的愛上各種甜點,哪怕已經對健康造成很大傷害了,依舊停不下來。
2、孩子失去自我,成為一個媽寶男媽寶女。
有個笑話是這樣的:世界上沒有永遠的赢家,小時候被誇聽媽媽的話,長大後就要被罵媽寶。
聽媽媽的話的小孩未必會成為媽寶,但媽寶都是小時候特别聽話,并且自己的意志被家長打壓了。
很多聽話的小孩,家長也充分尊重他的意願,這會造就一個非常好的家庭氛圍。
也有一些聽話的小孩,是家長控制欲太強導緻的,長大後依舊沒有自我。
因為他的課題,家長都幫他做了。
怎麼進行課題分離?
課題分離隻需要克服一個問題:不要把别人的事當做自己的事,不要控制别人去做他的課題。
舉個例子:
孩子上完網課後不寫作業看電視,這是很多家長會遇到的問題。
絕大多數家長是怎麼幹的呢?
“你不準看電視,快去寫作業。”
“再不去學習就等着挨揍吧。”
“過些日子就要考試了,你還不知道好好學習?每次考個幾十分我都覺得丢人。”
寫作業是孩子的課題,家長的課題是什麼呢?是提醒和引領孩子去寫作業。
首先是提醒孩子:“你先寫作業再看電視好不好?”
或者是和孩子達成共識:“看完電視就好好寫作業行不行?”
如果孩子還是不肯寫作業,那需要繼續溝通孩子不寫作業的原因。
有些孩子不想寫作業是因為太簡單了,有些是覺得作業太難不知道怎麼寫,有的是懶得寫,想先玩一會再說。
面對這些原因,家長就有了一個新課題:
怎麼去解決這些問題?
這些問題都被解決之後,孩子很少還不去學習的。
當家長學會解決問題,而不是解決孩子的時候,事情就能被和諧的解決。
但前提是:你千萬不能越界,不能替代孩子做選擇,也不能逼迫孩子做選擇。
也有人說:要是有這麼簡單就好了,我家那個小子,簡直是油鹽不進,該怎麼辦?
那你應該反思一下:在過去你是不是管的太多了?讓他對你的話産生了抵抗心理?
沒有人會不喜歡和諧的關系,如果他不喜歡和諧的關系,那肯定是這個和諧傷害到了他。
課題分離具體該怎麼做呢?
第一:以結果為導向,想清楚這是誰的課題。
每一件事都會有一個最終承擔者,孩子不寫作業也好,不認真上網課也好,是誰承擔後果?
是孩子。
是以,如果你逼迫他去寫作業,上網課,等于在幹涉他的課題。
這跟你父母催你結婚,催你生二胎是一個道理。
你為什麼很煩父母的話?因為你知道,他們隻負責催,你卻要承擔後果。
是以,把孩子的課題交給孩子,不要催促逼迫他們。
也有人說:孩子還小,我不能不管他啊,他知道什麼對錯,以後長大怨我怎麼辦?
課題分離不是不管孩子,而是讓孩子學會面對自己的課題,擔負起責任。
接下來的一點就是:劃清邊界,做自己的課題。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課題是什麼,喜歡去做别人的課題。
孩子不寫作業,你的課題是讓他明白,認真寫作業意味着他能夠得到他想要的,願意去寫作業。
這樣他才有動力。
這個想要的,可能是看一集卡通片,買一個什麼東西,做一件什麼事,希望爸爸媽媽認真陪伴……總之,像學習這種投資周期特别長的事,你總得讓孩子提前嘗到一點甜頭吧。
至于說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的……這麼多年過去了,你培養起你對學習的興趣了嗎?
發自内心熱愛學習的人畢竟是少數,我們的孩子能夠在引領下學習已經不錯了,别還想着他能愛上學習。
有點難為孩子了。
當然,你也可以培養,但記得課題分離:你培養是你的課題,孩子能不能感興趣是孩子的課題。
總結
當你開始學會厘清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你就會掌握生活的主動權,不會動不動就被别人影響。
做好自己的課題,也不要幹涉别人的課題,就會擁有美好的關系和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