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喪偶式育兒,你家也是這樣嗎?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裡,好像基本上一提到教育孩子,說的比較多的就是媽媽該怎麼做,包括說,在有的家庭裡也是,媽媽是教育孩子的主力,爸爸參與的比較少,甚至這些年還出現了一個詞,叫做“喪偶式育兒”。

就像電視劇《我們都要好好的》裡面,女主角尋找,為了孩子在家裡做全職媽媽,男主角向前,工作特别的忙,經常忙到回家拿一下換洗的衣服,就又走了,他對于孩子的付出,就隻有提供經濟上支援,對于孩子的其他方面幾乎一概不知,也一概不管。

電視劇裡有這樣一個橋段。因為向前經常不回家,夫妻倆也很少有交流,那可想而至,感情肯定會出現問題。出現了問題怎麼辦呢,向前就讓司機去買一束百合花,替他送給尋找,而且還交代司機一定得買一大束。

但是當尋找收到花之後呢,她就直接就把花扔了出去,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家孩子對百合花過敏,但是向前一直都不知道,還是一次次地往家買百合花。可見,向前對于孩子的情況,真是不太上心。

像這種“喪偶式育兒”的情況在生活中也挺常見的,比如說,有的爸爸下班回到家,就一直玩手機看電視,很少花時間陪孩子玩;

或者明明孩子都上初一了,但是爸爸還以為孩子在上國小,好不容易能有一次去接孩子放學,結果還跑錯了學校,等等。

甚至現在還有了對“父愛如山”這個詞的新解釋, 如山嘛,就是像山一樣呆在那裡啥也不幹,就那麼一直杵着,一動不動。

在有的爸爸的傳統觀念裡,覺得養孩子是媽媽的事,男主外女主内嘛,爸爸呢,掙錢回家就行了。可是爸爸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就真的隻是拿錢回家這麼簡單嗎?肯定不是的。

喪偶式育兒,你家也是這樣嗎?

爸爸的參與程度,還有爸爸跟媽媽之間的關系,對于孩子心理層面的成長影響很大,上次我們講了孩子跟媽媽會發展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關系,這是一個二進制的關系。

如果說,媽媽一直把孩子照顧的很好,那麼孩子就會跟媽媽形成安全的依戀關系。那當孩子走過了二進制關系之後呢,他必然會遇到一個很大的挫折,是什麼挫折呢?就是他發現,原來這世界上還有個人叫爸,更可怕的是我媽跟我爸居然還是一夥的,在這個時候,孩子就開始進進入到元關系了,也就是說,至少是3個人的關系。

我們來想一下哈,當孩子發現爸爸媽媽原來是一夥的,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孩子會覺得:本來我跟我媽是一起的,她是世界上最厲害的人,而且她最愛我了,能給我想要的一切。

但是她居然還跟另外一個人有關系,她會不會不要我了?這個就是孩子潛意識中的感受,他會非常的恐懼,害怕自己被媽媽抛棄。那這個時候孩子會怎麼做呢?

一般來說,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要全力以赴地去留住媽媽,加倍的讨好媽媽,去愛媽媽。

比如說,有的兩三歲的孩子,會天天摟着媽媽的脖子說:媽媽,我喜歡你。看見爸爸媽媽擁抱,就要使勁把他們倆分開,晚上睡覺,也一定要夾在爸爸媽媽中間。

但也有的孩子,會對媽媽有很大的憤怒,他會覺得:你看,我把你想象的那麼好,我那麼愛你,但是你居然跟另外一個人在一起。

這個就是孩子開始進入到多元關系,尤其是開始進入到家庭三角關系的時候,會有的一些基本的反應。那這些反應都是非常正常的,這個就是我們心理學上經常說的:俄狄浦斯期。

喪偶式育兒,你家也是這樣嗎?

我簡單解釋一下為什麼叫俄狄浦斯期,這實際上是借用了希臘神話中一個殺父娶母的故事。有的人可能會問了,那這不是一個亂倫的故事嗎?

其實我們用俄狄浦斯來比喻的隻是一個孩子在内心層面,想要排除父親,然後跟母親融為一體,這樣的一種掙紮。這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須要經曆的一個階段。

那接下來,我就來告訴你,怎麼樣幫助孩子走過俄狄浦斯期。如果用簡單的一句話來概括,就是要讓孩子在這個階段經曆失敗,讓他沒有辦法搶到媽媽,這樣孩子才有可能走上自己的人生。

為什麼這麼說呢?你想一下,如果說,孩子成功把爸爸排除在外了,他搶到媽媽了,那就意味着他會永遠留在一個二進制關系裡,沒有辦法再往前發展了。

隻有當孩子在這場争奪中失敗了,他才能把曾經努力讨好媽媽的那部分心理能量收回來,收到自己身上,讓自己繼續成長。

這個時候父母要做的,就是讓孩子知道,我們兩口子才是一起的,不會被分開。有的人可能會問,這不是當着孩子的面秀恩愛嗎?

可能在我們的傳統觀念裡啊,很多父母覺得不能當着孩子的面秀恩愛,一般夫妻倆擁抱啊、拉手啊之類的,都要避開孩子。但其實我們可以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是相愛的,而且夫妻關系才是家庭的核心。

但是,重點在這兒,父母還要讓孩子知道,他不會失去爸爸或者媽媽,爸爸媽媽會一起來愛他,并不會把他排除出去。

那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才有可能他把對父母讨好的能量,收回到自己身上,來成全自己的成長,然後在他長大之後,去找到自己愛的人。這就是一個孩子順利走過俄狄浦斯期的過程。

喪偶式育兒,你家也是這樣嗎?

但其實在生活中,很多孩子的俄狄浦斯期并不順利,比如說,在喪偶式育兒的家庭裡,有的媽媽跟孩子爸爸的關系不太好,恨不得倆人都不怎麼說話,那這樣一來,媽媽就容易把自己所有的愛都放在孩子身上,可能平時都是呆在孩子的那屋,到晚上睡覺的時候才回自己的房間。

那自然,她就不願意孩子在情感上獨立;或者說有的媽媽本身就看不上孩子爸爸,覺得爸爸不講衛生,不上進,然後她也不希望孩子跟爸爸太親近。總之就是,媽媽覺得就她跟孩子兩個人在一起就特别好。

那這樣一來,媽媽就阻礙了孩子走向獨立的這個過程,因為孩子的心理能量還是對着媽媽的,而媽媽的能量也是對着孩子的,兩個人還是共生在一起的,孩子就沒有辦法進入多元關系階段。那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呢?

比如說媽寶男,一個男孩長大了,結婚了,但是他依然覺得跟媽媽是最親的,覺得自己的媳婦、自己爸都是外人。那就像遇到媳婦和媽掉河裡了,先救誰這樣的問題,他肯定毫不猶豫地說先救媽。平時說話,也總是帶着:我媽說什麼什麼;要是我媽就會怎麼怎麼樣,等等。在他心裡,這個家就是他跟媽媽兩個人的。

我再舉個例子,其實沒有發展出多元關系,不僅僅會影響到一個人的戀愛和婚姻。比如說,一個女生,她有兩個閨蜜,然後有一天她發現,那兩個閨蜜出去玩了,沒有叫她,這個時候她就會覺得很生氣,有一種被抛棄的感覺,她甚至可能會去挑撥那兩個閨蜜之間的關系。

再比如說,一個人在公司裡面,看見有2個同僚在旁邊聊天,有說有笑的,他就會覺得心裡很不爽,就一定要想辦法插到他們中間去,看看他們到底在說什麼。

像這些都是一個人在小時候沒有順利度過俄狄浦斯的遺留問題,會在他的戀愛關系、跟同僚朋友的關系、甚至是跟自己孩子的關系裡,反複地出現。

總結一下,在俄狄浦斯期,孩子會想要把爸爸排除在外,和媽媽繼續保持共生的關系。

那父母正确的做法是,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才是一起的,不會被分開,而且爸爸媽媽會一起愛他。

這樣孩子才能把投向父母的心理能量收回來,用來發展自己。如果說,父母出于自身一些問題,不願意孩子在情感上獨立出去,那麼孩子就可能沒有辦法發展出處理多元關系的能力,而一直停留在二進制關系的階段。

繼續閱讀